余琴妹
摘 要: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弱,在语文学习中很难获得成就感,因而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加之数理化的冲击,语文在夹缝中生存。因此,要提高理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用成就感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阐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培养成就感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对策。
关键词:理科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成就感;对策
笔者已连续4年教理科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弱,在语文学习中很难获得成就感,因而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加之数理化的冲击,语文在夹缝中生存。因此,要提高理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笔者认为就必须用成就感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一、当下理科班学生特点和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特点
理科班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有上进心,但因学习目标较模糊,所以学习常常是保持“三分钟的热度”,缺乏恒心和毅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成绩不理想。
2.语文学习现状
理科班学生大多偏科严重,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语文学习不像理科科目那样有规律可循,有较高的效能度,语文要求学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来思索别人的思想,用语言来表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情感,主观性很强,学生不易把握,因而对语文更没有热情。此外,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搞“闪电战”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學生大多功利心较强,尤其是在学习任务繁重,每天要应付大量繁复的数理化作业的情况下,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理科生这样抱怨: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一切跟着感觉走,有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理化;也经常可以看到理科班的语文课堂上,总有学生偷偷在课桌底下看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甚至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
二、培养成就感的重要性
什么是成就感?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绪论中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这里的“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就是一种“成就感”。也就是说,成就感是当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时产生的满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和动机,促使人们再次去获得成功。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和动作性,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所以对其他非智力活动也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考虑学生求知需求、发展需求的同时,应多考虑学生积极的情感需求,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一定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让理科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对策
1.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开展教学
知识可以传授,感受必须体悟,而我们的语文课也常常把体悟的东西当作传授的内容,有时简直是在倾诉或独白,没有互动,于是死板,学生厌学。如果能够出其不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有可能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
比如,在教学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我们因为课时紧,任务重,也因为料想学生不太感兴趣,大概都是作为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看看了事。但有位教师是这样做的:他抱着一个大纸箱走上讲台,顿时引来学生一片好奇。他要学生自告奋勇地蒙住眼睛,然后从座位上到讲台前去抓取箱中的东西,然后用手摸,用鼻子闻,猜出它是什么东西。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不少都猜错了。这样做了以后,这位老师才让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课后一位学生写道:“我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给了我海伦似的感知世界的机会,感谢通过这样的感知,让我对现实生活充满了以前并不珍惜的爱。”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这样给理科班的学生以这样的好奇心,他们怎能不爱上语文课?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在语文教育的庄稼地里,理应有和风细雨,有日月星辰,有花团锦簇,有果实芬芳,而不是机车的刺耳轰鸣,不是千人一面的“合格产品”,不是千篇一律的沉默,不是一丝不苟的规矩。我们希望学生都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成长,享受语文的智慧、吮吸语文的营养,让生命拥抱语文,用语文滋润生命。
2.利用“迁移”效应扬长补短,积极搭建学生展示的绚烂舞台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根据智力多元理论,每个学生既有优势智力,也有劣势智力。如,有的学生擅长文体活动、社会交往,而在学习上却显得一般。而有些学生却相反。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提供其“扬长”的各种展示舞台,由此获得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把“扬长”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表现出来的良好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学习中,使自己在学习上也取得进步,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如,在指导学生准备课前演讲材料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芷晴擅长画画、版面设计,我就提醒她在演讲内容的同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
嘉毅擅长演讲,口头表达能力强,我就提醒他记熟演讲稿,以自己的声音、情感打动人。
敏思擅长写,文字功底较强,我就提醒她用心写演讲稿,将好词好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顯示出来。
……
如,在进行《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时,经常让朗诵能力强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诵读展示,每每诵读完毕都能响起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3.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培植成就感的“新生长点”
每个学生都好比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学生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造性的探究倾向,并及时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发挥潜能。另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学生的作业不可苛刻求全,而是从答案的本身、学生的品质等多角度入手,中肯地分析,力求找到学生的优点,多用鼓励性的语句(“整齐!”“有进步!”“继续努力!”“再仔细一点就好了!”),让学生感受到肯定,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教学中,只要我们在考虑学生求知需求、发展需求的同时,多考虑一下学生积极的情感需求,多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一定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如,在一次作文评讲中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
首先出示学生的原作,让其他学生来点评。
之所以说我们要学会痛而善言,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磨炼自己。西方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自幼就练琴,一天在琴前要坐17~18个小时,而且他的父亲对他非常严格,到了中年,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慢慢爆发,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双耳不久后失聪了,这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用自己的双眼看到穷人们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黑暗,用双手作曲,说出自己的心声,用音乐去安抚人们破碎的心灵,最后他写出了《第九命运交响曲》等乐坛巨作。正因为他用自己的音乐说出自己的遭遇,又去安抚他人的心灵才使他完成巨作。
学生评价完毕后,我紧接着展示原作者的修改片段,并让全班学生大声朗读,读后再指出修改后的片段的优点。
痛而善言,是智慧,是磨炼,是成就人生辉煌历程的必经之路。痛而善言,需要铁杵磨成针的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可还记得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家贝多芬?他经历了贫穷、双耳失聪、朋友离去等种种痛苦,他痛而善言,因为他知道痛苦的呐喊只会成为放弃的借口,所以他选择了创作音乐,让痛苦化成创作的动力,终于,他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等不朽佳作,震惊乐坛。痛而善言,是隐忍的爆发,在经历了痛苦的磨炼后,铸就的是智慧的结晶,造就了人生的辉煌。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了很多优点,原作者非常开心,下课后他找到我说:“老师,其实这个片段还有很多缺点,这里……这里……可以这样写……”
其实,学生修改后的片段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作为教师,如果求全责备,不断让学生找缺点,不仅不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挫败感,从而越发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必须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在被恭维中获得成就感。
4.将表扬融入小组评价中,激励学生用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又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希望得到同伴的肯定。将表扬融入小组的评价中正是迎合了高中生的这一心理。不论是课堂表现,还是周周清的成绩、完成作业态度等等都融入小组评价中,被表扬者既满足了自我的需要,又在小组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因而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