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下阅读与写作课堂阅读对写作的影响

2016-11-19 19:17张仕杰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春藤课文作文

张仕杰

如果把语文老师比作一名厨师,把学生的作文比作一盘菜,那么,要想做出一盘好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材料优良且充足;二是调料放得恰当且火候得当。

所谓“调料”就是我们平时作文课中讲到的技巧和方法,而“火候”则是作文的结构和思路。材料是作文构成中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大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并不能对有限的素材做到灵活运用。掌握大量的素材,一是学生会觉得自己有东西可写,“有恃”;二是面对不同的作文材料、题目以及要求,不必担心老是用旧材料“炒冷饭”以及不够字数的时候硬编,“无恐”。

对于学生,“有恃无恐”该是写作文的最高境界。而对于老师来说,打造一盘好菜,调料放多放少、火候是大是小这些因素是可控的,但现实是做菜的材料别说优良了,充足也远远谈不上。

此种情况下,只能双管齐下:

一方面,变劣为优,尽可能挖掘学生已掌握的少得可怜的素材,反复利用,压榨出尽可能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良庖”,在面对一堆劣质的材料时,得有办法有能力丰富材料,变出一些优质材料,从而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对应在学生身上,只有一个办法:阅读。

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多重要,真正的难题是“阅读时间”。高中生课业压力大,在学校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无情瓜分;周末或者假期回到家,学生又要应付大量作业,多出来的一点时间还想着“吃喝玩乐”,根本不愿意抽时间浪费在阅读上。

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困扰着我,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与写作”之路,我把它简单概括为“课堂阅读”。现在,“课堂阅读”成为我作文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课堂阅读”就是在课堂上达到阅读的目的,而要想有好的效果,一方面语文老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保证课程进度与阅读效果的问题。我的办法是:在课本选文之外,大量补充课外的相关诗文,放在课堂上讲解——可深讲,可浅析。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课文为例,我谈谈具体做法。

(一)在讲到《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时,我做了如下两种延伸:

1.抓住“常春藤”这个意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是“常春藤叶”?这个思路来自浙江杭州高级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对这篇小说的一个独特解读,他从“艺术”的角度切入,新颖而又贴切。基于此,我找了很多资料,让我的学生了解了“格林尼治村”,了解了“米开朗琪罗”以及他的“摩西雕像”,了解了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薩蒂尔”,了解了“常春藤”这种植物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味,了解了西方的“酒神文化”等等,积累了不少西方文化知识。

2.从作者欧·亨利出发,通过展示作者的其他小说如《二十年以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并以《原来如此》为题目,写一篇短文,从而体会这种结尾方式的妙处;既增加了阅读积累,又有了写作实践。

(二)在讲到《阿房宫赋》的时候,与《六国论》对比,由此,也可以做出两种延伸:

1.这两篇课文同属一个专题“历史的回声”,且在同一个小专题“后人之鉴”中,它们说的都是战国后期到秦朝一统时候的事儿,有着统一的写作目的:借古事言今事。如此,两篇课文的背景知识补充对课文教学来说就显得相当重要,经过整理,我把两篇课文的背景知识以作文素材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举两得。

2.两篇课文都涉及战国末期的一些史实,尤其是《六国论》,作为一篇策论,有很多史实性的材料,但是毕竟文章目的在“借古言今”,作为论据的很多史料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选取了《资治通鉴》中《卷第二·周纪二·显王三十六年》中苏秦说服燕文公、赵肃侯、韩宣惠王、魏王、齐王、楚威王等合纵抗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的段落展示给学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在讲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又做了如下两方面的延伸:

1.对苏东坡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展示给学生苏东坡人生的多面性,并且积累相关素材;从词作本身出发,介绍了周瑜、曹操以及赤壁之战,补充了杜牧的《赤壁》。

2.讲完《赤壁怀古》之后,我补充讲解了东坡怀念弟弟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此为切入点,又补充了杜甫思念家人的名篇《月夜》以及《诗经》中的《卷耳》。《月夜》和《卷耳》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即“从对方着笔”,这点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到诗歌鉴赏中,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另外,个人觉得,《诗经》中的160篇《国风》,语言朴实无华,细节却异常丰富,特别适合学生做扩展练习。所有这些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内接受尽可能多的阅读内容,在这种接触之下,产生写的欲望。

另外,在高一、高二没必要积累针对性太强的素材,兴趣最重要,只有做到“兴趣先行”,才能引导学生走向一条“愿读愿写”的良性循环之路。

“阅读与写作”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尤其是在“积极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更是一项需要长期思考与尝试的大工程。在这项大工程中,仅仅靠一个两个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集广大语文教师的智慧,共同研讨,才能形成越来越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林惠生.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J].广东教育,2003(4).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常春藤课文作文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