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津芬
摘 要: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相辅相成、一体化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素材和技巧来自阅读的学习和积累。所以老师的阅读教学也好,学生的课下阅读也好,始终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合作创新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这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事情。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储备,还能够增加良好的感情积淀,并熟悉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而在作文时言之有物,情感丰满。阅读与写作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而采取的不同手段,传统语文教学中把二者割裂开来的模式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学了那么多经典文章,写作依然不得要领。扭曲了知识接受和表达的直接关联,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走入歧途。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出人文性和实用性。目前语文教学的突出弊端是阅读和写作都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作文程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真情实感和自己的见解,无病呻吟,情感虚伪,思想贫乏。要克服这些问题,读写一体化无疑是一副良药。
读是吸收的过程,写是释放的过程,读写一体化就是要在二者之间达成一致,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源泉和技巧,在作文中释放知识的积累和情感,通过读写结合的长期训练,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要始终与写作相结合
初中课文篇篇经典,是编写者精心选编的名家名作。说明文解说准确客观,表达精练;记叙文描写生动,情感动人;议论文则论点清楚,论证有力;现代文思想进步,文采横生;古文文质兼美,文学色彩浓郁;对学生写作具有极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材,进行点化和引导。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学习精致的细节描写;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学习借物抒情;在古诗的阅读中寻找语言的精练之美;在古代散文中探寻短小精悍的写作秘诀。
阅读教学中,要学会探索几个层次的问题,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更好?最后是在文章的鉴赏中,体味写作的秘诀,借鉴写作的精华,从而学会习作中如何选材、立意、布置结构、分层分段、前后照应等。模仿永远是创新的基础,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写作。学习《背影》以后,有的学生写《奶奶的驼背》,以细节描写融入了对奶奶亲情。
二、在写作中模仿阅读材料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仿写是初中读写结合很好的训练手段,学生对仿写文章的阅读要参透思想,明白结构,尤其是熟练掌握写作技巧。通过读写联系,将阅读文本的手法、思想转化为感情和技巧,二者的相互促进,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理解,又培养了写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典文章,处处显示作者的匠心独运,因此,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快感,不仅思想精神层面上是一种渗透,外在的写法都是很好的经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那段情景交融的经典描写,给学生很好的启示,很多学生描写老家农村的变化,也从色彩、声音、花草、楼房各方面浓墨重彩,融情入景,写出了特色。我们讲了好多修辞手法,如果割裂文章单独去看,是难有收获的,老师就抓住文章中精彩修辞的运用,给学生写作提供借鉴,学生在朱自清的《春》中學会了拟人、排比、比喻,就会在写作中慢慢练习,使作文水平又上了一个层次。
三、读写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写作创新
读写一体化很重要的手段是借鉴写作手法,对所学课文加以合理运用,从而实现创新,在写作中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和写作的独特思路,独特视觉,从而告别套写,告别抄袭,实现“为有源头活水来”。好文不厌百回读。当我们写作出现困境的时候,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回头继续阅读经典,很多成名的作家依然喜欢把初高中的课本摆在书桌上,去品味文章的情感,揣摩写作的技巧,找到创新的灵感。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是借鉴了俄国大作家的同名作品。有意思的是,俞平伯和朱自清同游苏杭,写下了同题材的散文,却各有其妙。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中学习大师们的写作是不错的选择。
四、读写一体化训练是养成终身读写习惯的好方法
许多名人都爱写读书笔记,并成为文学史上的佳作。这是阅读写作一体化的良好习惯。初中生也要学会写读书笔记,这是一个阅读、反思、咀嚼、吸收、感化、启发、渗透的过程,也是写作练习的好方法。姚雪垠写了两万片段的读书笔记,才有了百万巨著《李自成》,好多中高考高分作文也不是在考场上进行创新的,而是平时练习的积累,是厚积薄发。
初中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焕发学生更大的写作热情。教师要在备课、阅读教学、作文课等诸环节始终如一地贯彻“在读中写,在写中思”,让学生慢慢喜欢上语文,慢慢品味和感悟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小洁.“一体化”语文教学的实验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