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佳
摘 要: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当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多是一种形式性、经验性的机械朗读。这不仅严重抑制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朗读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效朗读;问题;方法
所谓有效朗读,是指朗读者借助自己的有声语言,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所读文本蕴含信息的语言活动。“有效朗读”关注的是文本信息的有效传达,强调的是朗读的效果,涉及各种文体。需要通过恰当的朗读指导策略,合理的文本解读,从而用声音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感受。在这里,理解文本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朗读既是以理解文本为前提,又是以达到理解文本为目的。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朗读传达出自己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即为有效朗读。
一、有效朗读的重要地位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能力”等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1.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目标阅读部分对朗读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存在着“学习用”“用”和“能用”的细微差别,但是都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了阅读中很重要的位置,足以见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逐步形成的时期,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作者真挚的情感。学生进行朗读的同时,能够更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学会看病》,主要讲述了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所以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带入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节。一方面体会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另一方面明白在生活中需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二、有效朗读在实际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地朗读,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2.不健全的考核体系使师生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历史,其根深蒂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以卷面考试为核心,单一考核测评体系严重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同时也束缚了学生对自身朗读教育的培养。因此,不健全的考核体系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基础理论技能,而忽视优化朗读教学的功效。
3.形式化的安排影响有效朗读的成效
走进新课程后,有些老师过分追求新花样,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热热闹闹、有声有色的独幕剧、表演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表演中,一会儿小组合作,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胡侃乱诌一些脱离文本的话题;一会儿学科整合,实验、操作,演示一些无助于理解文章内涵的杂七杂八的技艺。虽然贯彻了以读为本的精神,但是学生却在教师的鞭策下阅读,大部分学生均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读,根本没有完全投入。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做事三心二意,目的不明确。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环节之一,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根本没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学生很难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单纯重复诵读某句话或者某段。
三、如何推进有效朗读
1.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大多数教师会认识到在课堂并不是讲解的越多,课堂教学越好,相反,学生会更加厌烦,这主要因为过多的讲解会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则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多次朗读,保证吐字清晰标准。尤其是自学性朗读文章,确保班级全体成员均读好且读完。在初步认识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读出一定的感情、情趣和味道,避免无准备上阵。另外,教师应进行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避免朗读形式化,使繁琐枯燥的讲—问—答让位于朗读,使过于花哨且不具成效的小组讨论让位于朗读。
2.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激发学生朗读的自觉性
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没能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之前,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是徒劳的。当前,我国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严重忽视了朗读教学的功能,激发学生朗读的自觉性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把朗读训练成绩融入考核机制当中,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朗读实践中,使教和学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创设情境,维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语言材料的灌输开展教学,则不可能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灌输语言材料的同时应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避免课堂教学的沉闷、紧张,保证学生处在理想学习状态,使其亲身体会成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朗读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在讲解《浙江潮》这篇文章时,学生未能亲身观赏钱塘江大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精彩场景,学生的表情随着潮起潮落而变,他们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吸引,钱塘江大潮景观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他们在后续的朗读过程中会自然地浮现出这一情景,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可进一步体会文章中的内容。
有效朗读既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有效朗读就是一种提高学生素养的语文实践。在有效朗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的素养都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朗读的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3.
[2]王翠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刊,2013(24):65.
[3]董服相.当前朗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天津教育,2005(7).
[4]耿红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2(2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