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佩佩(1982.12-),女,汉,河南焦作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摘要: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本文运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基于中国和新加坡相似的东方文化传统,同时又各具本国特色的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找出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益的启示,不仅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魂。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8-02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本民族持有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在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中所呈现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进步的政治追求的思想光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赖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比较的实质就是分析、确认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中找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本文通过对两国爱国思想的内容方面的比较,发现中国和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的各自的特色,总结出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哪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无论哪个国家,爱国主义都具有最崇高的地位。爱国主义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爱国情感,对于爱国主义的内涵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只有弄清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对接下来有关中国和新加坡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进行比较。以下就我国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仅根据各人理解进行简单的解析。
“爱国”一次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周君岂能无爱国”的说法。在20世纪初期,“爱国主义”一次由国外传入中国。爱国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可见,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具有比爱国更广更深的内涵。
爱国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爱国是指爱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等意义上的国家。侠义的爱国是爱政治概念意义上的国家,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这里就体现出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一种神圣崇高的感情,这种感情一经产生必然会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稳定性的爱国思想体系和社会实践行为。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还必须认真分析爱国主义的特性。爱国主义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具有民族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就是要坚持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二是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能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三是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综观爱国主义不同的历史可以看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之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中国与新加坡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比较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在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容培养具有忠君思想的爱国人士和爱国精神;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史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新的内容,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奋斗。
新加坡是由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组成的历史较短的岛屿国家。在这样一个人种、信仰、价值观等都是多样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培养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加坡在殖民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追求民主和民族独立;在自治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并没有完全独立,这一时期的国家意识初现端倪,但是并未深入到国家的方方面面;独立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注重国家意识,培养“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侧重在多元文化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认同,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
三、中国与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比较
(一)中国和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共性方面
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由于其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使新加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技术,坚持在技术上依赖西方,在价值观上固守东方。这就决定了中国与新加坡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面具有共性和差异性。
1.国情与国防教育。国情和国防教育始终贯穿于我国的教育当中。中国开设的历史、地理、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思修、形势与政策等科目中都详细的指出了我国经济、政治、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让我们在了解历史和当下的情况下,理智客观的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准确的判断。既不要消极的看待当下社会也不要对未来过分乐观,要保持一颗自信、自尊、自强的心去看待中国的发展。新加坡在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中,也同样不断的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祖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中国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通过对历史的具体学习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新加坡的爱国主义内容方面的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新加坡的发展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建国短短几十年的取得的成就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祖国统一教育。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国家统一就谈不上祖国发展、人民幸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对中国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65年新加坡宣告独立,彻底摆脱了殖民地的困境。二者对祖国统一教育尤为重视。
(二)中国与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差异
1.忧患意识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文化不断入侵、中国威胁论的风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民族文化和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担忧,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对这种忧患意识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物资的贫乏使新加坡政府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在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中,也不断的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新加坡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危机性和责任感,也是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特色。
2.宽容教育。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他党派和民族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和谐,这也是中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除了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外,其他民族重要节日也是全民同乐的节日,如华人春节、马来人开斋节、印度人屠妖节、西方圣诞节等,这体现了新加坡对各种族平等、尊重和宽容。
3.国家责任感和归属感教育。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时代发展的趋势。它的快速发展也使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所创新,既强调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同时也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向人们灌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国家责任意识;在新加坡人种、民族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背景下,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产生共同的价值观,树立“我是一个新加坡人”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是新加坡一直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李光耀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他的治国之纲。“忠”作为八德之首,就是爱国,忠于国家,突出表现了新加坡领导人对培养国民对新加坡的归属意识的强烈重视。新加坡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播放国歌,宣讲爱国誓言培养了新加坡公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中国与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比较之启示
综观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内容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而且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较小,资源贫乏,所以其危机意识的培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同样人口也是最多,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远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古代,我们的前辈尚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觉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文化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危机意识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有目共睹,我们应该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辩证的看待新加坡的成就,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新加坡坚持在技术上学习西方,在价值观方面固守东方,除了历史原因和人口因素,这也是新加坡应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如何看待和应对西方技术和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思考,中国作为儒家传统的发源地,而中国人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价值观方面不能够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应该借鉴新加坡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之符合本民族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民族而服务。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1-212.
[2]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4-181.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9-61.
[4]郑志发,宋发庆.东西方爱国主义教育比较[J].江西教育科研,2006.
[5]陈然然.中国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
[6]徐含默,李力.日本与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初探[J].神州,2012.
[7]孙利.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观察,2014.
[8]兰明明,王玥.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借鉴[J].科教文江,2014.
[9]杨晓刚.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王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1]秦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
[12]王玮.新加坡爱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