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英
提及牧区语文课堂人们总会想到一张挂图、一支粉笔组成的古老教学情景,殊不知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牧区基层语文教学方式早已被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所代替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充分使用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电教教材,以声感、形感、动感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以此来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电化教学是提高牧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常言道:“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因此,启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牧区学生多数是少数民族,家庭的语言环境一般都是本民族语言,学习汉语本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更何况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而精深,对这些缺乏语言环境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文字去理解、体会,可真是难上加难啊!面对重重困难,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呢?何不尝试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呢?既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又能使课堂变得有形有声、有滋有味。
《草原》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是篇很好的朗读教材。在教学中,我不是枯燥地讲解课文内容和朗读技巧,而是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一边听着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边观看美丽画面:辽阔的草原上马疾驰,车相随,远方有勤劳的放牧者,洁白的蒙古包……再加上悠扬的旋律,使声、图、文为一体。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不但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草原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而且更感受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人教版第十册的一次口语交际主题是:“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对于牧区的孩子而言,最困难的就是语言的表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学时我采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先播放电视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再播放图片: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课上到这里,学生被这些平常的却又令人震撼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同时还拓宽了他们的思路。这节课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那些深深触动过心灵的事情,并从中受到了启发。
《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播放《上甘岭》《英雄儿女》的片段,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因桂林离牧区孩子的生活实际太远,班里没有人去过桂林,仅凭语言文字去想象,显然无法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于是,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感受了美,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呢?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课文写了黄河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发生的变化呢?教师可以借助电脑先出示能够展现黄河流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优越,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图,再出示黄河堤坝决口图,这两幅图片一对比,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
总之,由于电教媒体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