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宝
摘 要:这是四(上)科学《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教学实例,在学生动手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太空是否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辩论,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并适度引导,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提升学习方法。
关键词:主体;探究;科学素养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四上科学《声音的传播》时,让学生主动探究,我作为引领者适度引导,重在增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学四上科学《声音的传播》的案例呈现
问题导入:
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30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葛利克曾做过“烧瓶中的小铃”实验,让我们再来共同做这个实验。
教材第32页“烧瓶中的小铃”实验,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即使有振动的声源,没有空气,也传播不出声音。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为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师: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对吗?小组内讨论、发言。
学生甲:对,太空没有空气,所以没有声音。
学生乙:不对,太空中有好多星体,经常发生碰撞、爆炸,是非常热闹的!
学生丙:太空本来有声音,只不过没有空气传不出来,我们听不见。
学生乙:“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不对,太空中有各种变化碰撞,产生巨大的震动,振动就能产生声音,怎么能说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呢?只不过声音传不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没听见,就像很远的地方打鼓,那里很热闹,我们听不见,不能说那里没有声音,是静悄悄的……
学生丙:我看了资料,火星上还有微生物,说明有生命存在。
……
学生踊跃发言、争论……
师:同学们发表各自的看法,很好!这样,认为太空是静悄悄的举手(90%左右),认为太空不是静悄悄的举手(10%左右)
师: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同意太空是静悄悄的,也有一些同学不赞成。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大流,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同学进行鼓励)
生甲、丙:老师,那我们的意见错了吗?(多数同学沉默)
师:我作为一个讨论者,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充满期待。)
师:首先,太空中有星体碰撞,有大爆炸,能产生振动,但是能传出声音吗?为什么?
(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思考。)
生: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传不出来。
师:那太空中是静悄悄的,还是热闹非凡?
生:应该是静悄悄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有什么想法?
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发表观点……
多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知道对错……
师(小结):对,对于探究的科学问题,第一,不能想当然,要通过耐心的探究得出结论,第二,不能人云亦云,敢于保留自己的观点,再去验证研究,一定会有收获。对吗?
……
二、适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分析及反思
1.科学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提供他们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单纯地讲授训练只能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和适应的工具,不能发展为新型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动手实验,亲历过程,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达成。讨论中,让学生为主体,各自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教师不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将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本课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太空是不是静悄悄的世界,学生在已有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特别是少量学生认为太空不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并阐述了理由,教师肯定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正确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也是一种科学探究。科学课程中探究,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同学作肯定,鼓励他们敢为人先,敢于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必备前提。
3.适度引导发挥教师的平等首席作用。课堂教学体现效率,无休止讨论争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作平等的首席,起引领作用,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避免混乱,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教师做副手、帮助者,讨论中,教师适时引导,不直接给答案,让学生思考探究。最终让学生总结出结论,动手验证,认真思考,主动建构知识,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更大的科学探究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J].才智,2015(17).
[2]朱伏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实例剖析[J].考试周刊,2014(46).
[3]林海,李虹,袁建美,等.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