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发展

2016-11-19 11:16刘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长预设平行四边形

刘冬

一、从问题入手,确立研究方向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对话,在问答中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有的教师缺乏主动倾听的意识,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就能够满意且耐心的倾听;如果学生的发言偏离教师的思维轨道,教师有时会因为急于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失去仔细倾听的耐心,也缺乏对学生发言内容的深入思考;有时还会因为教师自身数学专业素质不高,而不能通过倾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到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认为,造成课堂上教师不能及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是捕捉到了又解决并不到位的现象,教师不能做到有效倾听是上述问题的关键。

二、概念的界定

1.倾听

辞海中的解释:①侧着头听。②细听;认真地听。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

2.数学教师的有效倾听

数学教师要把心理辅导意义上的倾听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认真聆听学生的语言述说、领会学生的动作表情、感受学生的心灵的独白、体会学生的困惑焦虑。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做出适当的教学应对,满足学生的欲望与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帮助其自主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有效倾听,关注学生课堂表现

(一)倾听学生的需求,满足学习欲望,完善认识。

周密的预设可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是上课并不就是执行教案,学生往往不会在教师预设好的“套路”打转。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筛选学生提出的非预设性问题,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灵活处理课前预设和非预设问题的关系。

如:《角的分类》一课中,学生对锐角、直角的学习十分轻松,对于钝角应当大于直角这一特点也十分认可,但是钝角小于180o并不十分认可,当时就有一位同学提出:“大于180o的角如果不叫钝角叫什么角呢?”学生的质疑不仅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小学阶段所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不为学生解决疑问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钝角本质特征的认识。所以,教师大胆放弃了课前的预设,依据角的大小变化规律,向学生适当扩充了角的知识。

从上面的课例,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质疑是如此的可贵,思考是如此有理有据,争论又是如此的精彩,当然,这些精彩的片段都是建立在教师有意倾听的基础之上。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合理的将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相结合,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顺应他们的需求,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科学性的同时,也感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二)倾听学生的反馈,掌握思维起点,顺势而动。

教学片段描述(在圆周长教学中,学生分组活动)

师:小组中每位同学测量自己准备的圆的周长,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观察这几个圆的周长,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小数。

生:我用绳子围的,圆越大,线越长。

……

师:看看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

师:周长是这个圆直径的几倍?

生:3.14倍。

生:圆周率。

现在圆周率的教学大体有两种教学路径,一是利用割圆术的介绍,通过化曲为直认识圆周率;另一条路径是,依据教材提供的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测量圆周长,观察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发现圆周率。教材提供的教学路径仅仅是建立在活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吗?“圆越大,线越长”的现象背后是否有着函数思想的背景呢?学生在四年级学习“商不变的规律”,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就在圆这一单元之前刚刚学习完“比的基本性质”,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与学生认识到的“圆越大,线越长”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这时可以顺着学生的认知路径引导孩子们发现,圆的大小是与直径、半径相关,并提出问题:“直径越大,周长越长,那么周长和直径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从而使学生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揭示圆周率。

(三)倾听学生的选择,凸显策略多元性,挖掘联系与区别。

在數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正确的方法进行肯定,更要引导学生将呈现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整理、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明确区别、发现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四)倾听学生的经验,达成知识的迁移,促成课堂生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式、教育思想的不断变化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前行,教师们也在不断努力的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站在前面”……这样的呼声层出不穷。教学理念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倾听中,教师的外表看似从容,而脑海里并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进一步的借题发挥。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创造了学生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环节,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分为两种:一是邻边相乘,这些同学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来思考的,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推拉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即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第二种是底乘高。在进一步的验证中学生通过数面积单位,将不满一个面积单位的部分平移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面积单位,或是利用图形的剪拼将其转化成长方形,都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当是用底乘高。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往往就是到此为止了,而平行四边形邻边相乘求面积的这一学生原始的解决思路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吗?

这时,老师的一个问题又将看似已经定论的结论,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论:“同学们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时,都是力图运用我们已有的旧知识,无论是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推拉、还是将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那为什么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呢?这种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思考方法行不行呢?”问题一出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虽然都是用旧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用哪个旧的知识要用对”;有的学生说:“要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你的面积就不能变,变了就不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了。”还有的学生指出:“这是研究面积的问题,不能用框架。如果是研究周长的时候,就要用框架了。”

课堂上教师不妨闭上嘴,侧头耐心听听学生的想法。不仅能发现学生在基本知识上认识的不足;自己在备课时预设的遗漏,捕捉到学生思维的创新点,有时也会让教师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突破点,及时确定下一步教学的走向。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倾听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老师基本素养的体现,善于倾听是教师的品质,只有提高教师的倾听能力,才能适时、适度地扑捉课堂上的闪光点,加以利用延伸,使其在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创新意识,促师、学共同发展。

(注:此研究论文归属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研究课题: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有效倾听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DBB11046)

猜你喜欢
周长预设平行四边形
巧求周长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巧求周长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巧算周长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周长小诊所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