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玉芳 何英姿
[摘 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初步的教材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注重知识比较,构建知识结构;利用多种资源,重视开放教学;关注生态伦理,树立科学观念;开展社会实践,深化思想意识。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08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阐述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使学生树立了环境道德观,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促进国家的绿色文明发展。以下是笔者对本章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结构
本章内容共两节,第一节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详见图1
2.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讨论拥挤的人群图片中的问题,并进一步学习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同时,利用“资料分析”栏目,以曲线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并交流人口明显增多的原因,使
学生意识到人口持续增长的严重性,认同计划生育的重要作用。在“资料搜集与分析”中,学生通过咨询、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学习,不断进步。此外,教材中图6-2形象地描述了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材还编排了“想像空间”栏目,此栏目的设置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高温引发南欧的森林大火问题,进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思考与
讨论”栏目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问题的认识,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教材采用了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热爱。
二、与其他章节联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与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解,还为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专题五“生态工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详见图2。
三、教学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把生物知识蕴藏于问题之中,启迪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并从多方面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素养,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时,先播放拥有丰富资源的生态系统,再播放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系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此外,在学习生态环境问题时,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其危害有哪些?为避免臭氧层被破坏,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让学生自主探究“酸雨”“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等课题,并相互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2.注重知识比较,构建知识结构
比较法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本章的学习中,由于很多概念之间不仅有联系还存在区别,所以学生很容易混淆相近的概念。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比较及知识的有效重组与转换,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牢固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中,比较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的联系与区别;就地保护与异地保护的适用对象,此外还有生物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的区别等。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和比较,理解知识的内涵,明辨正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求同存异思维。
3.利用多种资源,重视开放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多种资源,努力
开拓各种渠道,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把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使生物知识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官信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开展环境纪念日活动,结合植树节、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为大家”“保持清洁在身边”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付诸具体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媒体的最新报道,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方法、环境污染的案例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4.关注生态伦理,树立科学观念
生态伦理是环保学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进行反思,正确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伦理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研究生态伦理的内涵,不仅有利于丰富其思想体系,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道德教育,树立学生的生态伦理观点,促使学生塑造正确的生态人格,不断提高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展示青藏铁路中专供野生动物行走的漏洞与生态伦理相关的图片,并讨论这种设计对于生态保护的作用,树立科学生态观念。此外,播放有关生态伦理道德视频,提升学生的情感,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开展社会实践,深化思想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深入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利用生物知识发现与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于生活中学习知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延续和升华了生物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切实履行自身的环保责任,注重自己的环保行为,得到更好的教育成效。例如,在学习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时,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染较严重的地区调查水污染情况,与当地的居民及时交流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并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治理水污染的相应措施,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感悟,同时向当地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把环保意识转变为环保行为,深化思想意识,提升环境道德层次,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
广西南宁市教育局2015年基础教育项目,编号2015ZC026。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