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

2016-11-19 08:41梁金萍�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好色罗敷杨修

梁金萍�オ�

[摘要]探讨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成熟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足够的了解,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变得精彩。

[关键词]深研教材吃透学生注重积累预设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02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深研教材,备课要“大体则有,具体则无”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者只有驾驭这一制高点,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登上这一制高点,以此为基础的生成才是高质量的。例如,笔者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在分析本文的主人公这一环节,学生就主人公是谁有了分歧。对此,我不急于下结论,让他们再读一读“小说”这一文体的概念,让他们依据小说的要素再来解读课文,同时我又对莫泊桑创作的其他讽刺和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小说简单作了介绍,学生终于明白小说主人公是受金钱腐蚀的菲利普夫妇,而非于勒。這样,教者对教材理解居高临下,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导向,须有成竹在胸的思路和设计,即“大体则有”;当然,课堂上必有许多不可测的因素,预设在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这就要靠教者适时调整,即“具体则无”。

二、吃透学生,上课要捕捉点拨,机智催化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教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浅近点整体权衡,精心选择,合理运用,以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促进新目标的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中分析杨修死因时,有学生脱口而出“惑乱军心”。因为我教育的对象是农村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深入研读的习惯。此时,我便让学生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归纳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件以及对杨修的犯忌,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学生分析交流之后,我进一步点拨,关于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有这样几句诗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非关欲退兵。” 我用课件出示,让学生读,并追问“你认为是谁杀死了杨修”,然后出示辨题:杨修之死谁之过。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辩论。甲方观点:曹操之过;乙方观点:杨修之过。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推选代表进行辩论。

最后,根据学生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出造成杨修被杀的三个原因。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机智,又重视了教学引领;既纠正了偏差,又深化了理解,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而且在课后布置的作业是进一步引导思考: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

三、注重积累,“主持”要随机应变,巧妙应对

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足迹,是学生思维成熟的过程,而学生的生命是个体的,思维是各异的,所以在课堂的进程中,一定会呈现出色彩纷呈的面孔,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学生、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反响。例如笔者在教学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时说到间接描写,有学生露出迷惘的神态,我即兴念了一段《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一段:“行者见罗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念完后我提问:“为什么少年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一下子班级沸腾了,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跟着起哄。这时我做了短暂的停顿后,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然后分析“好”字的字音和字义。学生们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开始跟着我的思路配合了。待他们转移了注意力,课堂秩序稳定了之后我说道:“很好!通过刚才那段文字,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了好多词。我连忙说:“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我接着说:“如果一味地说美,只能给大家留下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路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间接描写。”学生们齐声回答。我看课堂教学秩序完全稳定了,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色情,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的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学生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我有意识地看看刚才那个学生,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我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既把被动的局面扭转成了有利的氛围,也在字词分析中让学生明白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具有成熟的教育理念,具有尊重学生、宽谅学生的胸怀;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有丰厚的储备,这样才会以不变应万变,做到自然、巧妙地“化险为夷”。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好色罗敷杨修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陌上桑
真正的聪明人
女人好色一生
杨修解字
陌上桑
男女好色的四大本质区别
“一合酥”续编
拜托你好色
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