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海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创新提问技巧,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他们体会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文章从创设情境、巧妙质疑;提纲挈领、明确方向;循序渐进、优化思维;融会贯通、创新思维四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纲挈领;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5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75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教育恰恰是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就是从课堂提问开始的。所以,创新提问技巧,适时发问,巧妙质疑,才能提升课堂效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由此可见,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新形势下,教师应精心设疑,巧妙提问,努力优化教学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创新提问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巧妙质疑
思源于疑,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維,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思索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们就应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巧妙的提问,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整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江雪》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旷古悠远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江面上孤舟独钓的老者不是诗人的化身吗?他远离尘世的喧嚣,怡情山水,正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心情的真实写照啊。怎样让学生体味到诗人当时的这种心情,的确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初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后,我是这样处理的:环境的寂静——人物的孤寂——心情的孤独。相应地,视频出现三个画面,漫天飞舞的大雪,万籁俱寂,只有簌簌的落雪声;画面渐渐伸向远方,伸向江面,定格在江心的一只小船上,偌大的画面中,只有簌簌的落雪声伴着一只若隐若现的小船;镜头拉近,特写,钓者冷峻的面容。看到这里,我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仿佛刚从那清冷的世界走出来,纷纷说:“太孤独了。”我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孤独的垂钓者呢?他和作者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立刻感悟到这个时候的诗人正和这个垂钓者一样感到孤独,垂钓者正是诗人的写照。诗歌教学中我们需要创设这样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并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提问,让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诗人所寄托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了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了诗歌怡情的目的。
二、提纲挈领,明确方向
一个好的提问可以起到穿针引线、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一些难易适中、切中要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明确思维的方向,进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掌握和深化知识扫除障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优化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所以,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些既科学又系统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进而达到优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比如,教学《口技》一文,我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理解,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了提问的角度,把难而大的问题分解成一组小而易的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依次提出了下面的几个问题:(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3)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写听众的反应又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很快跟着我的思路解决了问题,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实践证明,只要巧妙设疑、及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融会贯通,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有纵向的延伸,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区”,让他们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开拓他们的思路,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目的。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情感淡漠,把父母之爱当成理所当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他们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然后我再提问:“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将思维延伸到课外,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想起了父亲为自己所付出的点点滴滴,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技巧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不断积累,探索适合不同课文、不同学情的提问方式,做到巧妙质疑,提纲挈领,循序渐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