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一绝:金坛刻纸

2016-11-19 08:41贝玉芳
创意设计源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承

贝玉芳

[摘要]金坛刻纸,是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闪光点,其原始、朴素的艺术特征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具有经久不衰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今天,它的题材大为拓展,形式语言创新诸多,其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并与时俱进,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其民间性、创新性、艺术性与学术性,使其演进成为“艺坛一绝”。

[关键词] 金坛刻纸;民间艺术;传承

[Abstract]The Jintan paper carving is a bright spo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Its original, simple artistic features express the thoughts and aesthetic delight of the working people, with endur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charm.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have seen that it wa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Today, its subject have greatly expanded, the formal languages have a number of innovations, kept the pace with the times, caught closely the theme of the times,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folk art. Its popularity, innovatively, artistry, academic have made the Jintan paper carving into a wonder of art.

[Key words]JinTan paper carving; Folk art; Inheritance

刻纸隶属于剪纸这一大范畴,不过根据工具的衍进,可以推断出先有刻刀再有剪刀,剪、刻各有其精,刻剪一体,方能使刻纸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郭沫若在《剪画选胜》中写道:“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见。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其“玲珑剔透”之处,功在于刻。其中的“北国窗花”主要体现于北方剪纸,特点是朴素简练、概括、稚拙感强,重于变形夸张,喜用大的面积,粗壮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南方之剪纸”其特点是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细巧,玲珑剔透,特别是江浙的刻剪纸,注重写实,工整挺括,细腻入微,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如图《村童》(图1),这幅作品既有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之处,视觉中心为正在游戏中的村童,每个村童的造型各异,整个作品富有情趣,风格秀丽、柔美。

一、金坛刻纸概述

金坛地处景色秀美的江南一带,其所孕育的金坛刻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派系,隋唐时期,灯花、双喜、堂花、鞋花、门花、人物戏文、花鸟虫鱼等刻纸作品开始出现于民间,经过世代沿袭,积淀了几千年华夏文化于其中,它蕴藏了我国劳动人民深厚的情感,它的艺术渊源和发展脉络,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具有经久不衰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艺术的一个闪光点。

至清末民初,金坛城乡最盛时侯有剪刻、裱贴、纸扎业作坊和店铺30多家,并有若干客师和学徒,如当地薛埠的殷德余、后阳的丁锁保、直溪的高王氏、社头的张吉庚等已故艺人,都曾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纸扎业作坊和店铺业主,项目有灯笼、龙灯的扎制裱贴,有门笺、喜笺、花笺的剪刻,还有魂幡和宝盖的制作等等,生意兴隆,经久不衰。由此,便形成了金坛刻纸广泛的民间基础。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金坛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民间艺人和美术骨干,进行剪(刻)纸培训辅导,现在的刻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兆群也在其中。开班后不久,他们的作品《大干促大变 普及大寨县》入选“江苏省农民画展览”,金坛刻纸的艺术之门又从此被打开。后来,金坛县文化馆成立工艺美术社,汇聚部分以民间刻纸见长的美术骨干,形成了一个刻纸创作的群体,逐步走上了群体式的金坛刻纸创作之路。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18天的“金坛民间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220多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江南一枝花》为题,拍摄了宣传介绍金坛民间刻纸的专题纪录片。1981年,东京举办了“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其中金坛刻纸有20多件作品被入选,1993年12月,金坛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美术(刻纸)之乡”。1997年4月,金坛刻纸分别选送60余件和40余件作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及休斯顿“美国第26届国际艺术节”展览,民间刻纸艺人殷卓宁受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顿进行现场刻纸艺术表演,赢得一片赞誉。2001年7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期间,被当地媒体赞为“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1995年,刻纸艺人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2月,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公示名单。

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朱晓坤为代表的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繁,代表作《群仙祝寿》人物众多,刻工卓绝,颇为罕见。而另一流派,以周蕴华、杨兆群等为代表的现代刻纸,他们创造方法多样,如剪、刻、撕等,手法上有套色、点、填、染等,还借鉴西北的剪纸风格特点,融入绘画、装饰技艺,风格清新隽永,代表作《东方歌舞》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与用剪刀剪出来的剪纸不同,刻纸艺术始终摒弃平淡无奇,它要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宏伟的创作激情。

金坛刻纸艺术风格独特,审美价值出众,相比较于其它地区的刻纸艺术,金坛刻纸有何独特的魅力?

二、金坛刻纸独特的魅力

(一)金坛刻纸在表现内容上:题材内容大为拓展,形式语言创新诸多,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反映当下生活。金坛刻纸选取的是各个不同生活侧面和传统题材,尤其是对当代人、当代生活的关注,对本地域民俗民情和历代名人的钟爱,对传统样式的改造和创新,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它不仅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民间工艺瑰宝,也成了异域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物。如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刻制《从雅典到北京》(图2)的巨幅刻纸,该作品把历届奥运会吉祥物、会徽、主办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案等奥运元素和刻纸这一民间工艺有机融合,这幅巨作由金坛杨兆群等5位民间刻纸艺术家花费4年时间完成。作品采用横幅长卷式构图,高2.008米,长29米,象征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浓缩了百年奥运光辉的历史。这幅作品紧抓时代发展的主题,达到了艺术表现手法与内容的高度融合,使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在材质上:只要能够达到追求的表现效果,金坛刻纸艺术家都愿意去尝试,并且也注重采用现代纸张。一次,周蕴华在市场上看到一种吹塑纸,很厚,有光泽,他就买了多张不同色彩的吹塑纸,回去和殷卓宁先生商量创新。最后,两人合作出了一幅《梅花图》,这幅作品新颖别致,有点像浮雕,有立体感,曾发表在《中国报导》(外文版)和《人民日报》上。宣纸、碳化纸、植绒纸、漆纸等也广为金坛刻纸采用,丰富了金坛刻纸的表现样式。金坛刻纸艺术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实现了一次次突破。

(三)在工具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一般用简易的硬刻法进行刻纸,即在玻璃板或硬纸板上刻,硬刻法线条刚劲挺拔,饱满有力,可是每次只能刻5张左右。有些地区也喜好用蜡盘作为底衬,而金坛老一代艺术家殷卓宁把祖传的油盘刻法引入金坛刻纸,提高了效率,丰富了刻纸的表现力。所谓油盘,即用羊脂油与香灰末搅拌加工而成,盛放在一个长约25 公分,宽约15 公分,高约3公分的木盒里,形成一个小小的刻盘。采用油盘刻法,便于刻刀的运行,线条则婉转流畅,或拙朴厚重,或精细玲珑,富于变化,同时,由于松软的油盘形成了运刀空间,一次刻纸的数量最多可增加到20 张。油盘的运用为金坛刻纸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的动力。

(四)表现手法与形式上:表现手法上采用点彩、填彩、衬彩等综合方法,表现丰富、细腻,突破了传统剪刻纸的单一色彩;在形式上采用传统民间剪纸的团花、斗方、中堂、四条屏等样式,又博彩众长,大胆创新。如《捕鱼图》(图3),其是金坛刻纸研究所前任所长孙荣才先生的作品,作品中间部分就采用了剪纸团花的形式,非常秀美,并且构图明快,画面呈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在他的刻刀下,鱼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品流溢出浓郁的欢颂丰收、祈福迎祥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经济繁荣。《祥和盛世》(图4)整个画面采用精细刻绘方式,装饰图纹较为繁茂,增强了传统民俗内容的形式美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新技法的探索:空刻法、叠层法、绘彩法的创造,使金坛刻纸作品更具审美性。空刻法是专门刻纸、吹塑纸作品的技法;叠层表现手法,就是利用宣纸半透的效果映衬人物体形线条,层次对比效果好。殷卓宁还实践了湿撕法,即将原来需要用刀刻去的地方先用水晕湿,然后用手或竹签将晕湿的部分撕去,用这种方法表现篆刻作品妙不可言,天然趣成。而用撕法与刻纸相结合、辅之以染色等技法完成的《女娲补天》作品,则完全突破刻纸的创作规律,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独具匠心的艺术样式。总体上一句话,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是金坛刻纸的内在特征之一。

三、金坛刻纸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与肯定,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与保护,我国虽然起步较晚,然而也开始渐入佳境,俗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比任何其他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尤为重要。尤其对我国的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明,更是要稳稳地守护住。

(一)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

1.相关部门应建立起人才管理队伍来完善传承机制,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同时对传承人的培养、创新鼓励、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于老一代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提供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等,让老一代传承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

2.免费为传承人提供研究场所,比如展示馆、研究所、传习活动室等等,常州在这方面已作出相对出色的成绩,刻纸研究所已坐落于美丽的常州金坛,相关部分也为刻纸传承人提供专门的办公研究场所,为保护刻纸艺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二)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支持,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财政拨款,同时还要吸引民间资本,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以多渠道确保保护资金的来源。

(三)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通俗地说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创造。刻纸艺术内容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如图5《送子观音》是民间求得子嗣图,它不仅具有刻纸艺术的形式美,而且也是我国民间传统祈福的一种方式,而民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民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借助多种媒体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常州近年来积级推进“非遗”走进校园,刻纸艺术已经成为多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项目,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

(四)拓展刻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在继承和保护的同时,技艺和题材的创新也是保护与发展刻纸艺术的重要途径,现代的刻纸作品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多地反映现代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表现手法上也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使得刻纸艺术具有新的魅力。

金坛刻纸在拓展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上面已经有很大的拓展,除了将刻纸技法用于纸张作品外,还向竹刻、铜刻、木刻刻纸方面推广。

(五)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金坛刻纸还有一定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开发为可供人们参观、游览、学习的景观以及作为纪念品或馈赠佳品。随着人们知识层次的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对它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提高。近些年,常州由周蕴华和周冰成立的刻纸工作室,每年产生上百万的经济效益。与上海世博会合作开发的刻纸礼品系列,更是为周冰父子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开发金坛刻纸的经济价值既能很好地传承,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结语

金坛刻纸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其原始、朴素的艺术特征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具有经久不衰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如图《山姑赶集》(图6),该作品把勤劳、健康、纯朴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山姑肩上的担子已被众多物件压弯,体现了山姑用积极的心态、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整个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金坛刻纸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它的题材内容大为拓展,形式语言创新诸多,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并与时俱进。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确立了其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地位。正如范石甫在其主编的画册《金坛刻纸》中所说:“金坛刻纸没有停留在纯民间艺术的定位上……正是由于在整个创作实践中始终注重其民间性、艺术性、学术性、创造性,从而使金坛刻纸演进成艺坛一绝。” 我们相信,中国刻纸艺术之乡的艺术奇葩必将在中国和世界艺坛开放得愈加璀璨。

参考文献:

[1]范石甫.金坛刻纸[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3(10).

[2]许祖良.灿烂的中国民间艺术之花——阅读金坛刻纸[J].艺术百家, 2004(3).

[3]徐蔚南.剪画选胜[M].北京:华夏图书出版印铸公司,1949.

[4]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民族艺术,2009(4).

[5]辛儒.吕静.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6).

[6]巴桑吉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2009(31).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传承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