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6-11-19 14:51王永重李炳江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房县黑木耳

王永重 李炳江

2008年,房县黑木耳通过国家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09年,房县黑木耳又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这标志着“房县黑木耳”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名称,而是一种“身份”、一个品牌,更是做优产品、做强产业、富裕百姓的动力,对促进十堰市房县耳菇的生产经营,保护保存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维护和提高房县耳菇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信誉与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房县黑木耳是传统名菜,也是特色产品,因其“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又因其品种独特,营养丰富,可食可药可补,素有“山珍之王”美称,还被称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栽植工艺方法堪称世界园艺史的传奇。

千里房陵耳飘香

房县古为房陵,因其“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室”而名(《史记》、清朝同治版《房县志》);“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竹书纪年》),“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郧阳府志》、《房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等)。称其千里房陵,既有历史的记忆,又有区域的界定。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地处秦岭以南,秦巴山脉腹地,北部属于武当山脉,西南为秦岭地槽,南部属大巴山脉,南北高中部低,四周群山环绕,具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空气水源,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0~15℃,昼夜温差明显,年降雨量750~1160 mm,空气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700~2 000 h,无霜期223天,位于食用菌生产的“黄金线”上。

房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县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不仅记载了房县劳动人民对于常见耳树的认识,还总结了当时黑木耳的生产经验。这是目前关于黑木耳生产的最早记录,证明了房县为最早生产黑木耳的地区之一。唐中宗时,房县黑木耳作为钦点进京贡品而誉满京师。唐朝至今,房县人民世世代代生产黑木耳,积累了一套非常丰富的经验。195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房县黑木耳畅销五大洲”锦旗一面;1965年,在全国各类黑木耳评比中,房县黑木耳以干耳500 g泡发13 kg而独占鳌头;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黑木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名列前茅:1986年,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黑木耳、香菇生产重点县;如今,随着技术的普及与规范,品牌的打造与质量的提升,房县黑木耳“香”满全球。

旧时王谢堂前“燕”

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及悠久的生产历史,孕育了房县黑木耳独特的品质特征:黑木耳东北产量最多,湖北质量最好,郧耳品质最优,房耳占郧耳的90%”,农业部专家一致认定房县黑木耳“朵大、肉厚、色深、质优、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房县黑木耳的悠久历史和大量种植,与封建皇室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房县是中国古代王公大臣主要流放地之一,先后有20多位帝王流放于房县。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庐陵王)被贬房陵后,心思郁结,久而成病,中医以黑木耳入药,不料却被厨子误以为菜炒制入膳,李显食后,感此物柔韧润滑,清神解郁,遂久食。回京复位后,中宗点名“房耳”作贡品,当时只有伐木放置野外自然生长的条件,产量极低,供不应求,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清·房县志》),由此推动了房县黑木耳大量种植、技术革新和品种升级。

黑木耳营养极为丰富,为古代帝王独享之佳品,王公大臣食之有限。《礼记内则》记载和汉学者郑玄的注解,以及宋代陈皓的《礼记集说》,都佐证了黑木耳为上古时代帝王独享之佳品。

食药同源案中荤

房县黑木耳不仅是上好的食材,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铁、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每100 g中含钙375 mg,是鲫鱼的7倍;含铁185 mg,是鲫鱼的70倍;《全国中草药汇编》简介: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不但为中国菜肴大添风采,而且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同时还有多种药用价值,是一种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等,有补气益智、润肺补脑、活血止血之功效,被誉为“素中之荤”。其味甘性平,具有延年益寿、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黑木耳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杂质。

野史有关于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食用黑木耳补血的传说,公元684年,韦氏随李显流放房州途中因颠簸早产,由于一路缺少食物而身体虚弱,身心俱疲,几近丧命,到房州后食用黑木耳后母女方得以保全。此后14年间长期食用房县黑木耳以驻颜养身,容颜不老,宠爱不衰。

黑木耳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一种特殊的植物胶原,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和体内有毒物质的及时清除,坚持食用黑木耳,具有良好的抗癌、防癌、减肥和延缓衰老效果,有“人体清道夫”之称。同时黑木耳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凝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硬化也具有较好的防治和保健的作用,称为“食品阿司匹林”。

创品牌提质增效

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房县黑木耳一直畅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享有“房耳”盛誉。

房县黑木耳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于今日大盛。1952年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授予“房县黑木耳风行全国”锦旗一面:1979-1982年,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科教电影制片厂在总结房县黑木耳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在房县拍摄了《黑木耳》、《千里房县木耳喜丰收》、《段木栽培黑木耳》等科教片、新闻记录和有关生产黑木耳专题影片;2004年房县黑木耳荣获湖北省首届林博会产品金奖:2005年房县黑木耳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第二届林博会产品金奖。2006年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09年5月26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房县黑木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对房县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房县黑木耳”地理标志富农典型和《房县黑木耳喜获丰收》等内容入选国家《“两会”特刊·地理标志专辑》;2015年,“房县黑木耳”获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央视农广天地拍摄关于房县黑木耳的科教片《从农田到餐桌——走进房县》。

为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房县设计了“房县黑木耳”地理标志包装样式,培育了“房县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龙头企业、科研单位、营销种植大户,做到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包装设计、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市场监管维护。合作社拥有社员1320多户,成员覆盖土城、青峰、白鹤、窑淮等乡镇56个行政村,合作社入资额2 200万元,耳菇林资源面积达到3 200 hm2,拥有20 hm2耳菇地理标志示范园和标准的生产加工车间,年加工能力2 200 t。

2015年房县黑木耳产量1 835 t,占湖北省的1/3、全国的1/8:菌类总产值达11.63亿元: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房县黑木耳2014年品牌价值达到3.75亿元。

贡品飞入百姓家

在绿色共享的指导下,随着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推广、提升与规范,房县黑木耳的种植规模、产量与品质将进一步提高。2015年房县培植食用菌园区5个,食用菌企业达11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房县聚达食品有限公司、房县神武山珍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

随着仿生态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成熟与推广,房县黑木耳生产可提高10倍资源利用,生长周期可缩减2/3,标准程度和产品质量更优,目前房县黑木耳耳林基地达到13.3万hm2,黑木耳年产量近2 000 t,最高产量达架平单产10 kg。

房县黑木耳,昔日皇室专享贡品,随着科技的进步、耳农的付出,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千家万户的寻常菜肴。房县黑木耳将伴随着皇家故事、技术革新、品牌创建、互联网+的发展,成为耳农致富主产业,消费保健的食药产品,享誉全球。“保护一个产品,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方发展”的产业开发之路已初现雏形,房县黑木耳必将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房县黑木耳
会“变身”的黑木耳
黑木耳含“抗癌基因”
机关风靡黑木耳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房县夜锣鼓文化探析
房县井流体动态的同震响应分析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房县职校生“回炉”参加技能高考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