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银丙:一腔热血,一片丹心,一种执拗

2016-11-19 08:41山娜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菌棒食用菌香菇

山娜

边银丙

男,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现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副主任,兼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食用菌专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大型食用真菌种质资源评价、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948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科技项目2项、行业(农业)科技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及武汉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先后有3项成果通过湖北省科技进步成果鉴定,率领研发团队先后选育13个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或湖北省食用菌新品种认定,开发了灵芝速溶茶、猴头菇养胃豆丝等产品系列产品,申请专利2个;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SCI刊源发表论文5篇,一级学术刊物以上发表论文15篇;曾获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亲手种植的大片油菜花海,每年此时都能赚足武汉市民的眼球。生长在试验田中,这里的油菜花枝秆高、花朵大,稍缺了点狂野肆意的气息。在前往华农真菌楼的路上,同行的华农学子却不断提起小小的蘑菇,它们或生于真菌楼前石缝中,或生长在路边杂草下,这些无意间被播撒的蘑菇孢子,带着华农真菌学人昼夜忙碌的恒心,顽强地生长。从香菇、木耳到羊肚菌、灰树花,虽然无人结伴踏春去欣赏,它们的种群还是自顾自地繁盛了起来,成为近40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时代变迁的缩影。

记者:身为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您觉得岗位科学家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边银丙:主要职责还是用专业的知识去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这一生作为真菌学人的自豪感均从这里萌发。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个乌云笼罩的春天。

2009年3月。在毛木耳主产区四川什邡市。菌袋烂袋现象普遍发生。发病率高达40%~50%,人们称之为毛木耳油疤病。突发的病害几乎摧毁了什邡市的毛木耳产业,对于数以千万计的损失,菇农们心焦如焚,急切盼望解决方案的出炉。当时我与体系专家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耳棚,开展实地调查,尽管众说纷纭.但我凭着专业知识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真菌病害。2个月后,我和我的研究生们终于鉴定出引起毛木耳菌丝体凋亡的罪魁祸首——木柄柱孢霉菌,这是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过的菌丝体真菌性病害。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栽培袋易破损、菌袋划口出耳、出耳期大喷水大浇灌、耳棚内高温高湿,都是引发其流行的关键原因。经过2年试验示范和培训,将应对措施普及推广开后,现如今毛木耳油疤病的发病率已稳定控制在1%以下,每次来到四川什邡的毛木耳基地,都受到耳农们发自内心的欢迎,令我非常感动。

3年后的又一个春天,正逢香菇出菇时节,却传来随州近百万香菇菌棒腐烂坏死,直接损失超一千万元的坏消息。关于菌棒腐烂的原因,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我带领研究生团队直接住进菇农家,前后忙碌了9个月,将所有可疑因素逐一试验排查,终于明确了香菇菌棒腐烂的根本原因是高温烧菌。原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和老龄化,与产业规模发展背道而驰,随州菇农开始错峰制袋,将原本集中在8月下旬制袋提早至7月下旬,导致养菌期间温度过高,菌棒“发烧”,菌丝生长衰弱,抗病能力急剧下降。在准确找到病因后,我们迅速开出一系列“处方”,很快遏制了菌棒腐烂病流行蔓延的势头。

这两个病害来势凶猛、损失巨大,但其本身并不是多“高大上”的难题,只要运用科学方法找到原因,就能顺利解决。岗位科学家有很多机会深入全国各地,与农民、企业和干部接触,扎根基层—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最后一一教给农民,这条路我已经走了30多年。记者:那么,三十余载再回首,现如今我国食用菌产业正在发生哪些巨变?

边银丙: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方兴未艾,栽培技术几经飞跃,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素有种植双孢菇传统的武汉市新洲区,诞生了好几家设施化栽培双孢菇企业,打破原来一家一户一棚的生产模式。2015年,我在全国做了11场主题报告,题目就是“新常态下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新常态”折射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变化和趋势。

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逐渐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发展动力正在转换,家庭消费的稳定增长,已成为拉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构建,为我国食用菌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机遇:既可输出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又可扩大贸易渠道和市场空间,缓解当前产能过剩和低价竞争的束缚。

食用菌产业内部也在不断转思路、调结构,农村劳动力流失倒逼农业机械化进程加速,金针菇已经实现工厂化周年栽培,香菇、双孢菇也紧随其后,设施化进程急速推进。食用菌栽培品种逐年增加,香菇、黑木耳、平菇等7种菌类却占据总产量的80%,结构不合理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许多珍稀菌种正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前段时间羊肚菌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产品研发等取得突破,催发种植规模成倍扩张。

记者:设施化、工厂化和专业化是未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目前食用菌企业距离这一水平还有哪些差距?

边银丙:首先,市场定位未能找准。目前食用菌加工企业容易进入误区,他们把食品当保健品开发,把保健品当药品开发,过分夸大产品功效。食用菌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市场空间无疑是递减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完全没有必要。

其次,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台湾牛樟芝保健品的产值已突破10亿元,还形成了几个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许多食药两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比如灵芝孢子粉,它凝聚了灵芝的精华,其保健功效早已被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公认,破壁后其有效成分才能被人体高效利用吸收。但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只因市场上找不到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记者:根据您常年深入一线的经验,结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食用菌产业生产模式会如何演变?

边银丙:根据我的判断,未来食用菌生产会出现3种模式。

一是完全工厂化。以金针菇为典型代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控制,从配制营养基、灭菌、接种到培育等环节,全部可在车间流水线上完成。

二是集约化制棒,专业化分散出菇,集约与分散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极具生命力,可通过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生产菌袋,再将菌棒分散到一家一户小型农场中出菇,也可解决农村老龄劳动力的收入问题。

三是仿野生栽培。共生性食用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人工培育难度颇大,可适当增加人工接种量,将培养好的菌丝释放到森林中,让其自行寻找适宜的植物根系进行共生,既可增大野生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又保护生物多样性,开辟环境友好型产业模式;还可策划乡村旅游,建设观光采摘园,可谓一举三得。

记者:除去科学家的身份,作为教师,在《给应用真菌学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一封信》中,您多次强调历史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对真菌学人的意义是什么?

边银丙:食用菌是我国农业中的新兴优势产业,在国际上独占鳌头、无可匹敌。我们的种植品种丰富多样,栽培技术与发展巾国家相契合,产量一直雄踞世界首位……如何传承前人用一腔热血浇灌的事业、沿袭薪火相承的文化底蕴,靠的就是这份历史责任感。所有真菌学人都应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在喧嚣的都市中,静下心来做研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痴迷。

于我而言,人生之幸事,莫过于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拿一份衣食无忧的薪资,在所属学科里自由地探索,若还能做出一些贡献便是人生无憾。我希望未来能有这样一批真菌学人,他们思想新潮、技术精专、爱好广泛,热衷于探索这个蘑菇世界,承载国家的希望,将食用菌产业推至风光无限的远方。

记者:您带领华农真菌学子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在蘑菇行当里执着追梦,当下哪些憧憬构筑成你们的梦想?

边银丙:我的梦想可以归纳为“秸秆种蘑菇,蘑菇主食化”。以解决原料来源和产品出路的问题,我的梦想正在付诸实践。2016年初春,菌棒上茁壮生长的小香菇预示着我们以稻草、玉米秆、柠条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若这一成果规模化推广后,不知有多少农作物秸秆能够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我省香菇产业在鲜食、加工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在香菇主食中,香菇末与面粉的配比问题,既保证富含香菇的营养,又要兼顾口感,还要考虑生产成本。那样的香菇面条,肯定会比现在市面上的“香菇味面条”更有营养,香菇味也更浓郁。

其实,脑海中的构想还有许多。比如将营养和口味都更佳的灰树花,作为下一个香菇的替代品来研发;比如研发金针菇饮料,提高儿童智力和增强儿童体质;比如人工商业化种植冬虫夏草,让高不可攀的名贵珍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猜你喜欢
菌棒食用菌香菇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浅析陇西香菇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