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及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研究

2016-11-19 07:52秦惠敏徐卓顺
当代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区位商东北三省加工业

秦惠敏,徐卓顺

(1.长春理工大学财务处,长春130012;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长春130033)

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及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研究

秦惠敏1,徐卓顺2

(1.长春理工大学财务处,长春130012;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长春130033)

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专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根据区位商和产业效率的结果可知,东北三省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及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也不尽相同。因此,结合目前东北三省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以及三省内各制造业的专业化和效率水平,东北三省应根据各自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应加大高专业化高效率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高专业化低效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加快地区经济建设,推动低专业化低效率产业的转移。

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转移

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复苏》的通报,确立了欧盟实现“再工业化”的政策目标,这意味着欧盟已将制造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该政策的提出不仅仅确定了制造业在现代欧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再次提升了全球对制造业的重视。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虽然拥有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但高耗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造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扩大。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出现了明显下滑迹象,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名义GDP增长率分别为-0.29%、3.41%和0.26%,已近乎“硬着陆”。①针对目前东北经济持续下滑的现象,优化及调整制造业产业的重点领域,将是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所在。

早在2003年,李诚固等就已对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问题展开了研究,在审视东北地区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从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及产业与经济地域整合等相结合的集成视角,确定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战略重点。[1]随后,陈晓君通过分析德、美两国老工业区的转型之路,探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受到的启示。[2]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地位的再次提升,有关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韩长赋等从制定实施“振兴制造业专项计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方面提出制造业发展的建议。[3]王福君利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外向带动的制造业发展路径。[4]徐充就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东北地区与国内外发展较快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差距,探寻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之路。[5]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在研究东北地区制造业优化升级问题时多采用定性方法,多通过比较研究,从促进制造业整体发展的政策角度进行分析,而未能依据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及其细分行业的区域竞争能力对其转移及优化升级的差异化进行研究。为此,本文结合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分工理论,[6]以及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效率分析方法,研究东北三省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现状及其趋势,探寻东北三省的优、劣势制造业,尝试识别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据此选择东北三省产业转移及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

一、东北三省制造业细分行业区域竞争力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众多的产业地理集中度[7]的测量方法中,本文选择了区位基尼系数[8]对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进行测定。具体公式如下:

表1 2003~2014年东北地区制造业各行业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表1的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制造业的主要行业呈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产业集聚程度较低。这说明东北三省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专业现代化水平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依然无法满足高水平、高精度的产业的发展需求,这造成东北三省产值依然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中。2014年,东北三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在制造业中所占份额最大,达到15.20%,农副食品加工业达到13.68%,随后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份额也均在7%以上。相对来讲,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份额仅有1.34%,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更是仅有0.39%和0.15%。

二是各产业间差异较大。从行业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自东北振兴以来,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空间上比较稳定。而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空间变化较大。其中,集聚程度进步较明显的行业大多分布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等成熟的老工业,通信设备、电气机械、通用和专用设备等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两年的产业集聚程度正在逐渐加大,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集聚程度下降幅度较大。

二、东北三省制造业区域分工与竞争格局分析

1.东北三省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东北三省的优势行业,考察各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主导经济部门的作用,区位商方法可以排除区域规模差异因素分析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因而,本文此处采用区位商分析方法。[9]该方法可以表述为:

其中,Qi表示区位商,ei和et分别表示某省份i产业就业人数及该省份就业总人数,Ei和Et分别表示某地区i部门就业人数和该地区就业总数。据此计算的东北三省制造业21个细分行业的区位商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2014年东北地区制造业各行业区位商

1 . 6 0 7 9 0 . 7 7 7 1 0 . 2 6 7 1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 . 7 7 6 2 0 . 2 5 5 4 0 . 4 0 5 4专用设备制造业1 . 7 3 8 3 0 . 4 3 8 8 0 . 3 2 5 4通用设备制造业1 . 5 7 7 1 0 . 6 1 9 8 0 . 4 2 9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 . 9 2 7 0 2 . 1 3 3 5 0 . 2 6 7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 . 6 9 0 6 0 . 4 2 9 4 0 . 4 0 2 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 . 5 8 4 6 0 . 4 9 0 3 0 . 5 1 4 3 1 . 8 6 7 2 0 . 4 3 8 2 0 . 1 3 5 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有15个产业在东北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了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些产业的地区生产具有规模优势。吉林省有11个产业的区位商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纤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值显著大于1,意味着这些产业的产出不仅仅在本地区的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且还能对外提供产品,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较少,仅有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等3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地区平均水平,这与黑龙江省近两年的经济大幅下滑关联密切,而且黑龙江省大部分产业的区位商均显著小于1,说明黑龙江省的大部分产业在东北三省的制造业中具有比较劣势。但正如新经济地理学所述的,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集聚和扩散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过程,因而不能简单依靠区域商判断出来的产业优劣性,却不考虑产业整体规模、产业发展效率而确定产业转移的方向。[10]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东北三省制造业细分产业的效率。

2.东北三省制造业细分产业效率分析

在诸多研究产业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中,我们选择了较为常用的DEA模型[11],在该模型中没有既定参数,允许多决策单元共同参与计算,通过给定各项投入产出决策单元,对各行业效率值进行计算。本文此处选择了规模报酬的可变DEA模型用于测度东北三省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效率,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其中,J为决策单元,XJ为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YJ为决策单元的输出向量,λ是相对于决策单元重新构造一个有效组合中n个决策单元的组合比例,θ为效率值,表示决策单元的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据此,我们选择了东北三省制造业21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将资产投入总额和劳动力投入总数作为投入指标,所得各省制造业产业效率值见表3所示。

表3 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效率

1 . 0 0 0 0 . 8 2 2 0 . 9 9 7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 . 7 7 4 0 . 3 9 3 0 . 4 5 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 . 0 0 0 1 . 0 0 0 1 . 0 0 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 . 5 2 0 0 . 7 0 2 0 . 7 0 1医药制造业0 . 4 5 6 0 . 4 9 5 0 . 3 6 4化学纤维制造业0 . 3 9 7 0 . 2 7 3 0 . 2 8 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 . 7 3 0 0 . 5 6 4 0 . 4 8 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 . 3 6 4 0 . 7 0 1 0 . 3 4 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 . 4 7 2 0 . 3 1 2 0 . 2 3 5金属制品业0 . 6 9 9 0 . 6 4 1 0 . 7 7 1通用设备制造业0 . 5 9 0 0 . 8 0 0 0 . 2 8 1专用设备制造业0 . 4 2 8 0 . 7 8 4 0 . 4 3 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 . 3 9 1 0 . 7 9 7 0 . 3 1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 . 6 3 6 0 . 6 7 3 0 . 3 6 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 . 4 3 9 0 . 4 3 9 0 . 2 6 7 0 . 4 5 0 0 . 3 3 0 0 . 3 1 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从表3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吉林省的烟草制造业和石油加工业及黑龙江省的石油加工业效率值达到1,说明这些行业在地区发展中已经非常有效。辽宁省的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造纸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吉林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具有较高的地区发展优势。同样,黑龙江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几个行业的效率值更是高于辽宁和吉林两地的绝大多数行业,说明这些行业在地区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而辽宁省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及金属制品业、吉林省的金属制品业和电器机械制造业,以及黑龙江省的饮料制造业的效率值排在三省的中间位置,是三省中发展较为有效的行业。三省的其他行业在当地发展中具有相对劣势。

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制造业的效率结果和区位商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若是按照单一指标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将会存在偏差和局限,因而我们考虑将二者的分析结果相结合,从专业化程度和效率两个方面研究东北三省的产业问题,这样会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判定东北三省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领域。

三、东北三省产业转移及优化的重点领域选择

综合考虑区位商结果和产业效率结果,确定东北三省制造业转移及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见表4)。

将区位商大于1,且产业发展效率大于中位数的领域作为本地集聚强化区。辽宁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吉林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龙江省的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且效率值高的产业。这些与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有关,使东北地区在农业和石油开采业,以及轻工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地位。东北三省的食品工业发展是与农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石油开采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之老工业基地在交通运输设备等方面的前期投入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促使这些行业在东北地区具有发展优势地位,应进一步加大这些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强化产业集聚。

将区位商大于1,但产业发展效率小于中位数的领域作为结构调整与优化区。辽宁省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吉林省的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但产业效率值较低的产业。这些行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行业,在国家初始发展阶段贡献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可以说,这类产业已经经历了行业成熟发展期,需要通过创新发展加快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目前,东北地区在国家振兴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一大批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大项目,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重大装备中的精密轴承、特大型变压器、机床高速加工中心及大型铸锻件等一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填补了国家和市场空白,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以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长春轨道交通、沈阳机床、瓦轴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引进消化吸收利用和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大批自主化成果,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是由于东北地区依然缺少创新的关键因素,即人才,造成了此类行业在向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中依然任重道远。

将区位商小于1,但产业发展效率大于中位数的领域作为待观察区。辽宁省的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吉林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黑龙江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为东北地区专业化程度较低,但是产出效率较高的行业。可以看出,这类产业中既有能耗高,对生态环境冲击较大的产业,又有纺织、烟草等效率很高的产业。其中,高耗能产业是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和建国初期的资源优势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家经济需求的改变,以及资源优势地位的消失,这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拖累,应逐步考虑有计划、分步骤的退出。而其他几个行业在产业规模上较华中和华南地区不占任何优势,但中小规模的企业结构在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上却具有较高优势,带动了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如辽宁和吉林的烟草制造业和纺织业是三省中行业效率最高的,对于此类行业还应继续作为当地的发展行业。

将区位商小于1,且产业发展效率小于中位数的领域作为优先转移区。黑龙江省的造纸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吉林省的有色金属压延业均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辽宁省的医药、交通制造业,吉林省的食品制造业虽然产值不低,但是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商及产业效率均有一定差距。目前,吉林省医药产业已经成为目前吉林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发展态势最好的产业,在吉林省委第十届三次会议上做出将医药健康产业培育为新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吉林省的医药行业将会更上一层楼。同样,辽宁省一直把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产业总体水平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7月13日,辽宁省获得计算机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企业已有3家,二级资质的企业已有15家。相对而言,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医药、化学纤维制品业等行业较吉林省的发展仍有差距,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等电子制品业较辽宁省同类行业的发展仍有差距。因此,就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需求,应考虑区域间协同发展或转移。

表4 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转移及结构优化领域分布

四、促进东北三省产业转移及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结合目前东北三省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以及三省内各制造业的专业化和效率水平,应根据三省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要加大高专业化高效率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要改善招商引资方式,根据产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招商策略。将招商引资由粗放式向精致式发展,精挑细选引资企业。针对各省重点需求产业,应围绕吉林省的交通运输业做好零部件及整车产业、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石化产业做好产业链招商,围绕三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推介力度,补长短板;二是要丰富招商载体,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抓住国家新一轮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针对重点行业,组织规模适度、实效性强的招商活动,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要提高高专业化低效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效率水平。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制定鼓励创新政策,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我创新能力。改进技术装备国外采购方式,坚持以市场换技术,注重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引用。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入,鼓励企业人员到国外交流,聘请专家,对产业发展进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水平;二是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产业,做强做精传统制造业产业,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同时组织实施高端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

再次,要持续、动态地观测待考察区域内的制造业产业发展,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一是要建立产业发展监测制度,重点监测相关产业项目。采用重点调查为主、抽样调查为辅的方法,对待观察区域内的产业,建立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目标,重点监测相关产业项目运作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待观察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劳动力转移,加大产业结构专业化的优惠举措。劳动力的集聚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给予企业高水平人才相应的政策支持,为人才提供高效服务,为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环境。打破地域限制,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和进修,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工作环境等吸引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现象。加大产业结构专业化的优惠举措,最大限度地鼓励产业专业化发展,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最后,要加快地区经济建设,推动低专业化低效率产业的转移。一是要加强区域合作互动,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强化东北地区协调互动,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三省的地域优势,推进与东北亚国家的协同互动发展,强调对资源稀缺型城市的产业转移战略支撑;二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做好政府引导,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生态等发展需求,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低专业化的产业。

注 释

①数据来源:2015各省经济总量排名大挪移东北三省整体下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2-17(8).

[1]李诚固,李培祥,谭雪兰,刘文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长春:地理科学,2003,23(1):7-12.

[2]陈晓君.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吉林大学,2005:21-31.

[3]韩长赋.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20日在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吉林政报,2007-01-21(2).

[4]福君.东北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术交流,2010(11):113-114.

[5]徐充,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及路径研究[J].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8-123.

[6]Bai C,Du Y,Tao Z,Tong,S.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2):397-417.

[7]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北京:地理学报,2006(61):212-222.

[8]蒲业潇.理解区位基尼系数:局限性与基准分布的选择[J].北京:统计研究,2011(11):103-108.

[9]李小玉,郭文.区位商视角下的江西省产业结构研究[J].南昌:企业经济,2012(4):126-131.

[10]WenM.RelocationandAgglomerationofChineseIndust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3):329-347.

[11]Zhang B,Bi J,Fan Z Y.Eeo-efficieney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8(1-2):306-316.

责任编辑:蔡 强

F420

A

1005-2674(2016)06-085-08

2016-05-20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项目(20150418070FG)

秦惠敏(1975-),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徐卓顺(1979-),女,吉林德惠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区位商东北三省加工业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深入东北三省 全力推进科学抗内涝保秋粮丰收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