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韩慧贤
善于模仿 学以致用
——试卷与作文嫁接后的反思
江苏 韩慧贤
如今的高考考场议论文写作呈现一种病态:矫情的辞藻堆砌,有限的材料翻炒,无关痛痒的反复诉说,格式化的机械套路……就像孙绍振老师批评的那样:“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这种缺乏层析、回避思考,“蛮不讲理”的议论文背后,是考生立意的肤浅、思想的苍白和道德的淡化,同时也是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面临的瓶颈。
围绕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写作的章法、技巧传授,从如何立意,到如何提炼观点,再到如何论证,甚至于语言词句的抒写,可谓面面俱到;从凤头,到猪肚,再到豹尾,可说细致入微——看似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教给了学生过多的“片段式写作”,却忽视了谋篇布局的逻辑思路。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不是靠巧言诡辩获胜,也不是靠不证而明的宣传获胜,而是靠逻辑性的说理获胜。
不可否认,现在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一位在镣铐中艰难的舞者:囿于班级教学的整体性,离不开一招一式写作经验的介绍;稍有“成效”,却又难逃“格式化”的灾难命运。不会讲道理,缺乏逻辑性,成了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畸形产物,当这类文章大行其道,且成为高考考场 “审美疲劳”的大餐时,便敲响了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警钟。
余岱宗教授认为:“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辩’出来‘逼’出来的……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经典的阐述,却成为大多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软肋。
是“因为中学生年纪尚小,未出茅庐,对复杂的人情事理缺乏分解和剖视的能力,逻辑思维相当薄弱,故多数人不擅‘议论’。”还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逻辑教学已经缺位?
身处高三,如何亡羊补牢,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效率,成为我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不断深思的问题。
尝试着,我在高三开设了一堂《善于模仿 学以致用——走出议论文写作逻辑缺失的困境》。
【教学初衷】
结合高三试卷题海化的现状,将试卷与写作嫁接。一文多用,提升使用率。
【课堂缩影】
幻灯片展示:
(一)《南通市2016届高三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
本次作文分析:立意基本准确(仅2人偏题),语言基本通顺,但是作文平均分数不达48分,故“结构基本完整”是根源。
(二)不符合议论文“结构基本完整”的表现:
1.结构不合体。
2.思路不合理。
(三)了解现状,溯本究源
4.课题展示:《善于模仿 学以致用——走出议论文写作逻辑性缺失的困境》。
师: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又模仿《雷雨》……在模仿中我们或许会收获创新。本节课,我们将在“模仿”中寻求突围之法,以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逻辑缺位问题。
要解决议论文逻辑缺位问题,最有效的“模仿”对象,就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题”。我为大家准备了三组论述类文本,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每组的“论述思路题”中,归纳可用于模仿的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
幻灯片展示:
小组合作内容:
(一)寻找每组例子的相同点,完成 “‘论述思路’归纳”。
(二)分析“‘论述思路’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思考每组例子,在论述思路时采用的不同逻辑思路。
(三)“模仿”形成可借鉴的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模式。
★讲义内容:
第一组( )
(一)《如何微信》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论述思路”归纳:
《笑说蟹文之灾》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第二组( )
(一) 《微时代里的微表达》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中国人之聪明》
请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2.“论述思路”归纳:
第三组( )
(一)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演戏要带“三分生”》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中国梦》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二)“论述思路”归纳:
第一组
(一)“论述思路”归纳:(提出、引出)观点—现象—危害—解决方法—结尾
(二) 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模仿”:提出观点——现象举例——分析危害——探究实质——解决途径
(三)适用类型:关注时事,体察生活,建议借助社会现象,形成逻辑思维,深层推究。
第二组
(一)“论述思路”归纳:提出观点—古今对比—弊端—实质—解决方法
变形:提出观点—赞古—影响—忧今—希望
(二)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提出观点——赞正忧反(事例)——赞正忧反(原因)——探究(正)实质——如何做到
(三)适用类型:占据正例,拥有反例,建议褒善贬恶,用正反对比,构建逻辑思路,彰显观点。
第三组
(一)“论述思路”归纳:提出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
(二)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提出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
(三) 适用类型:面面均沾,均有所知,建议不断追问,规划逻辑步骤,阐述明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取了一些高考、模拟考的满分、高分议论文范文,一则向学生验证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与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的相通性,二则让学生感悟每组“逻辑”思路的使用之法。
……
【课后反思】
高中写作教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已经被边缘化。就高考分值与教学时间的比重而言,高中作文实际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将高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高中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存在的困惑也大大多于阅读教学。
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作文写作教学,在实践操作中,难免将写作手法、写作知识以及片面的写作技巧,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期待着“亮点分”,怀揣着“侥幸梦”。从而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议论文写作逻辑缺位的现象。
作文讲评时,同辈范文作为“教材”,但,或因思想深刻,或因语言成熟,未必因逻辑清晰,学生参照目标不明确。再加上评讲时,只点评“木”,不点评“林”的现象,以致学生并未接受关于逻辑思维建模的专题指导。
这节课,我尝试借助《善于模仿 学以致用——走出议论文写作逻辑性缺失的困境》,提出自己的思考:在写作技巧无法真正教授议论文写作逻辑清晰之法,在同辈范文无法完全实现高利用率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借助试卷的二次利用,弥补作文教学的不足。
纵观《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部分中涉及的各考点,均可以与作文写作嫁接,我们是否可以借此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