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晓慧,王艳华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 130118)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皮晓慧,王艳华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 130118)
根据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演变情况,以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三次产业和各行业分别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吉林省产业结构亟待弥补的短板之处,并结合吉林省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经济增长;吉林省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从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分类形成的产业及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实质是资源与劳动力在各产业间重新分配的过程[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经济增长刺激了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促使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时,高级合理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增长拓展了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提升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最高级模式为“三、二、一”模式,即以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领头军。主导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合理选择与发展主导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目前,吉林省产业结构模式基本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模式相同,即仍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传统的第二产业在吉林省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此,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经济发展尚处于高速、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发展模式落后已成为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升级吉林省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带,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和牲畜繁育,是国家重点的高产粮省与畜牧大省之一[2]。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吉林省农业总产值为1 342.54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8.58%;粮食生产总量为3 532.8万吨,其中玉米产量高达2 733.5万吨,占粮食产量的77.37%;畜牧业产值为1 195.02亿元,占总产值的43.25%;而林业与渔业仅占总产值的8.17%。由此可知,吉林省农业结构简单,产业系统脆弱;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担负着国家先进制造业与基础原料产业基地的任务,2014年第二产业对吉林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5.2%,其中工业就占有49.1%的比例。吉林省工业起步较早,现有的部分工业企业仍保留传统的生产观念,对新技术与新概念的接受能力较差,长期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给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较为乐观。劳动力在各产业中所占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记载,201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1 447.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533.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44.3万人,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22.3万人增加至569.3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9.33%,可见第三产业正逐步扩展劳动力就业渠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1978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9.3∶52.4∶18.3[3]。截至2014年底,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已高达13 803.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 524.5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 287.26亿元,同比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 991.99亿元,增长了6.9%。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1.04%、50.79%、36.16%。由此可见,吉林省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18.26%,波动幅度较大,第二产业占比提升了1.61%,而第三产业由18.3%提升至36.16%,增加了近18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与全国的9.17%、42.72%、48.18%相比,吉林省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方法简介
灰色关联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即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分析某一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序列数据的相关程度(即灰色关联度),进而甄别促使该系统发生变化的主次因素及其与系统的关系。相比传统的计量统计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处理无规律性的样本,对任何数量的样本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较小,避免出现量化结果与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4]。
(二)三大产业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分析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加。因此,本文选取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吉林省GDP)作为衡量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指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主要以历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为主,选取2009—2014年的数据对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2009—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及GDP值
通过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求得差序列及两级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取分辨率§=0.5,计算得出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如表2所示)。
表2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表
综上所示,R(X0,X1)=0.5581,R(X0,X2)=0.6364,R(X0,X3) =0.6981,即R(X0,X3)>R(X0,X2)>R(X0,X1)。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与吉林省GDP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弱。但是,这并不代表目前吉林省产业结构已达到“三、二、一”的高级化模式,只能反映在六年的时间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全省GDP的贡献不断加大,在吉林省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且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试图跻身于吉林省产业结构体系的“领头军”位置。
(三)吉林省各行业与GDP的关联度分析
产业内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T0,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所划分的19个分行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Ti。
经过对原始数值进行初值化处理之后,得出差序列的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取分辨率§=0.5,计算求得各分行业的关联系数,进而求得各行业与GDP之间的关联度(见下页表3)。
综上可知,“建筑业”的关联度在19个行业中排名第一,说明建筑业的发展为吉林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吉林省建筑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目前吉林省城镇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到达54.81%。“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GDP的关联度分别为第2位、第4位、第5位,一方面,随着吉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不断加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采矿业”作为吉林省工业中的一部分,其关联度排行分别位于第3位、第6位,这说明吉林省在资源供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吉林省传统的工业模式仍根深蒂固,依靠丰厚的资源优势进行低效高能的生产活动,给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林牧渔业”在关联度排行榜中仅位于第9位,第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制造业”的关联度排名仅位于19个行业中的第10位,虽然吉林省“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高,但与GDP发展趋势的关联度不强,说明传统的工业模式已不适应新技术时代的发展步伐。“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排行分别为第12位和第13位,说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忽略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与研发能力弱也体现了吉林省软实力现状堪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排行位于第14位、第15位,说明吉林省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综上所述,基于广义的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各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突出显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表3 各行业与GDP的关联度及其排序情况
(一)结论
无论是从狭义的产业结构还是广义的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但又具有吉林省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仍是资源消耗型,主要依靠消耗资源推动吉林省经济的增长。201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1.04%、50.79%、36.16%,以资源开采型工业为典型的第二产业占绝对的领导地位,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高效节能的生产理念一时难以取缔低效粗放的生产模式。尽管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新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并不理想,生产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产业的缺失较为严重。吉林省不仅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吉林省农业与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且种养殖结构单一,折射了第一产业的资源利用率低,粮食生产能力与深加工能力不强,在实现粮食产品向中高级化与效益化转变过程中存在短板。因此,吉林省不仅要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布局,更应加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政策建议
首先,吉林省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努力做强做大农业及相关的农副产业,重点建设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与深加工能力的提升,创建具有吉林特色的商品粮品牌,实现粮食产品的中高级化与效益化,促使吉林省粮食产业由传统的政策性维持产业向新兴的市场化效益产业过渡。其次,吉林省应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强化配套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及产业核心技术升级[5]。吉林省应夯实基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立足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积极拓展民生服务业的发展范畴,并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产业,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促使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最后,吉林省三次产业的发展应遵循相互辅助、协同带动的原则,共同促进吉林省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1]柴伟,支大林.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13,(9).
[2]尹明.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5,(12).
[3]陈延斌,陈才.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
[4]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5).
[5]周学智.基于比较劳动生产率视角的吉林省产业结构分析——长吉图开放先导区战略下的政策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责任编辑刘娇娇]
F127
A
1673-291X(2016)27-0028-03
2016-08-16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0418046FG);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科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36号)
皮晓慧(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技术经济系统分析研究;通讯作者:王艳华(1968-),女,黑龙江勃利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