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友海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的是政策不配套,有的属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属于现实问题(如工学矛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严重影响培训质量和骨干教师称号的权威性、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会引发老师们思想上的混乱。
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国家、市级高端培训五年一个周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周期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脱产)培训,合格者授予市级骨干教师称号。2016年7月初,笔者曾到重庆某片区就骨干教师培训及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老师们对培训所起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1.随意替换培训对象,影响高端培训质量,公正性受到质疑。某区(县)每年将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名额分配到学校,学校按骨干教师标准和要求上报,但通知培训时每年都有学校临时替换。以某区县近三年国培计划为例,变化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看出,每年都存在临时换人,其中2015年最严重,69个脱产培训对象,临时替换了30个,比例超过40%。临时替换的人员,基础相对较差,跟不上培训的节奏,自己都消化不了,就别指望他回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了。随意换人,浪费了资源,完全失去培训的意义。
2.不少真正的骨干教师与“骨干”无缘,部分不被同行认可者反而成了“骨干”。按文件规定,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都必须参加高端脱产培训,才能授予骨干教师称号。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多是毕业班的把关教师,学校、家长都不希望将他们派出去学习。如某区县个别学校为了阻止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曾出现家长联名向学校施压甚至到学校闹事的现象。临时替换的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多属这种情况。真正的骨干教师无机会参加培训,非骨干教师却成了“骨干”,这可能是导致边远区县“难产”名师的一个重要因素。
3.农村学校师资紧张,因无人代课,分配的培训名额常常浪费。义务教育纳入国家级骨干培训要脱产学习3~5个月,原来是采取大四学生顶岗置换,但最近几年大学生都不愿来(忙于找工作),即使有少部分来学校,大多专业不对口,学校还得管吃、管住,反而成了学校的负担。
4.政策不配套,部分优秀教师放弃骨干称号。在临时替换的教师中,有部分是教师自愿放弃的。究其原因,参与脱产培训将会在经济、业绩考核及职称上吃亏。经济上,外出开销大,有些开销报销不了,又不能享受学校的福利;优秀教师平时的教学业绩都比较好,但外出学习后请人代课,学生成绩会下降,影响业绩考核;优秀教师基本都是班主任或教研组长,职称评定时有加分,但外出学习不仅没有加分,还可能因班级学业水平下降、管理滑坡导致扣分,使职称评审受影响。
5.部分区县(或学校)将骨干培训变成“闲人培训”,失去激励作用,引发内部矛盾。参与骨干培训的老师多数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少数鱼目混珠者。某区县因培训人数不足,为了完成分配指标,便将因种种因素而下课的校长派出去学习。或将刚调入(或考进)区县,暂时没有落实学校的老师顶替骨干教师名额出去学习。有的学校将没上课的老师甚至是无责任心、学校难管的“问题教师”派去学习,以换取暂时的清静。这虽然是少数,但负面影响大,严重挫伤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6.负责骨干教师培训和管理的机构不给力,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缓慢。进修校、继教中心是负责骨干教师培训和管理的主要机构,按考核办法,他们每年应抽取三分之一骨干教师的课听,但因种种因素都没有下去听,所以对骨干教师的发展情况心中无数。将骨干教师的考核下放到学校,学校碍于情面容易放水。一些骨干教师平时无准备,一到期末就采取做假的办法应付考核。一些学校紧盯升学率,很少真正重视骨干教师培养,有些学校虽有骨干教师培养方面的计划,但仅是应付检查而已,根本没有行动。
二、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的建议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的是政策不配套,有的属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属于现实问题(如工学矛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严重影响培训质量和骨干教师称号的权威性、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会引发老师们思想上的混乱。为此,特建议如下。
1.政策引领,双向考核,确保质量。政策引领指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系统规划,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将骨干教师建设目标分配落实到校。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与在岗教师同等待遇,享受学校一切福利(如教研组长、学校奖励性工资等),学习期间的业绩考核,应以培训机构的考核为准。双向考核指教学成绩与骨干教师建设并重。骨干教师建设包括骨干教师建设方案、方案落实、人选确定(是否公平公正)、效果(以同行评议为主)等。对随意顶替或不派遣人员的学校,年终综合考核时扣分,或给予学校师资建设不过关,同时,通报批评,严重者给予经济处罚并记入校长“不良政绩”。
2.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骨干教师认定制度。如研究制定区(县)《农村优秀教师破格条例》,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骨干教师的认定应以能力、水平为依据。对未能参加骨干教师高端培训,但通过自学等途径,实际能力达到并超过骨干教师水准的教师,不仅应承认,而且还应鼓励。骨干教师认定可从师德、教学水平等级、教育教研能力、示范影响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学水平等级认定,可成立专家考核小组,根据申报者的上课(看录像)、说课、评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评定出等级。教育教研能力主要从论文、课题研究、班级管理、学生指导等方面进行认定。示范影响力可从读书笔记、博客日志、讲座、公开课、学术活动、年轻教师培养等方面综合考核。
3.适当扩大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现在好多学校是有编制缺教师),进行一定的师资储备,在派出教师外出培训时,确保各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网络视频教学,让多个班同时听一个老师的课,既解决了缺乏师资的难题,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鼓励师资充足学校的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支教),帮助薄弱学校走出困境。培训时间尽量放在假期,缩短脱产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率,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双淘汰制,即由培训机构评出不合格学员和导师,不合格学员不能授予骨干教师称号,且培训费用自理,不合格导师不得聘为培训教师,并向所在单位反馈。
4.“上挂下联”、整体推进,破除农村骨干教师发展瓶颈。所谓“上挂”,指将区县城区的骨干教师送到主城区优质学校跟踪学习、锻炼,感受氛围,学习经验;将乡村骨干教师送到县城优质学校锻炼学习。“下联”指主城区的骨干教师对口跟踪帮扶区县骨干教师,区县骨干教师对口跟踪帮扶乡村优秀教师(每人联系1~2人)。为了避免走过场应付了事,可制定相应考核措施,采取立体的多元验收,形成配套的奖惩制度。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环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Cqjwgz200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