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茹姓

2016-11-18 03:49任崇岳
寻根 2016年4期
关键词:鲜卑姓氏民族

任崇岳

茹姓是百家姓中的小姓,全国只有11.9万多人,文献资料不多,研究姓氏的学者也鲜有提及。茹姓是怎么来的,其族源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查阅文献资料得知,茹姓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柔然族5世纪到6世纪中叶活跃在蒙古高原上,在《魏书》《北史》《南史》中柔然被称作“蠕蠕”,读作ruan(软)。《晋书》称“蝚蠕”,《宋书》《南齐书》《梁书》称作“芮芮”,《北齐书》《周书》《隋书》称作“茹茹”。《魏书·蠕蠕传》说,北魏“世祖(即太武帝拓跋焘)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看来蠕蠕是个侮辱性的称呼。已故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周一良教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柔然”条中说,“茹茹”是“柔然族自己采用的汉族名称”,已故辽史专家冯家异教授根据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茹茹造像题记拓片》上有“大茹茹国”的字样,断定“茹茹乃其自择之字面,非柔然、蠕蠕、柔蠕、芮芮等辞为他人所称者可比”。也认为茹茹是柔然族自称。其实,周、冯两先生的说法都不确切。尽管《魏书·蠕蠕传》中有“自号柔然”的记载,但这一说法值得推敲。已故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族学家费孝通认为,“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这就是说,每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然要和其他民族接触,先是被外族称呼,然后才转为自称。比如汉族人在秦朝时被称为“秦人”,在汉朝被称为“汉人”,然后汉朝人才自称为汉族,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中华书局在为《魏书·蠕蠕传》作的校勘记中说,柔然、茹茹、芮芮都是一名异译,蠕蠕则是侮辱性的称呼。更确切地说,蠕蠕、茹茹、芮芮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柔然的不同汉字译写方式。“茹茹”一词必然是先被他族称呼茹茹,后来柔然也接受了这一称呼,就自称为柔然或茹茹了。

柔然族在历史上出现得比较晚,它的族源属于哪个族系呢?学者们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东胡说者,有匈奴说者,有杂胡说者,有族源多元化,但其核心部分是鲜卑一支说者。我认为柔然族源多元化一说比较准确,也就是说,构成柔然人的成分有鲜卑、敕勒、匈奴、突厥等族。历史证明,我国的56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生活,必然要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也必然会有融合,因此每个民族的成分都不是单纯的,例如汉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吸收了东夷、西羌、苗蛮等族先成为华夏族,而后发展成为汉族,同时汉族也不断地为其他民族输送过新鲜血液。费孝通先生说:“从生物基础,或所谓血统上讲,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经常在发生混合、交杂的作用,没有哪一个民族在血统上可说是纯种。”这种说法当然也适用于柔然族。柔然人的主要成分是鲜卑,但也与东胡、匈奴、敕勒、突厥等族交往甚密,发生过融合,因此柔然族不可能是单一血统的民族。

柔然族世居颓根河和弱洛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颏根河即鄂尔浑河,弱洛水即土拉河)一带。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柔然部始祖木骨阊(汉语的含义是首秃)原为拓跋鲜卑部的奴隶,后免为骑奴,又因贻误军机,“亡匿广漠溪谷间”,依附游牧于阴山的纥突邻部。到他儿子车鹿会时,随着子孙繁衍,势力壮大,便另立部落,以郁久闾(即木骨闾)为姓氏,并自号柔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大概形成于4世纪初。这时的柔然仍然依附于鲜卑,“岁贡马畜、貂釉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魏书·蠕蠕传》)。没有文字,将帅以羊屎蛋统计士兵人数,后来把士兵人数多少刻在木头上。迨至西晋、十六国时期,柔然族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到了社仑为柔然首领时,正值北魏建国初期,欲问鼎中原,无暇北顾,柔然得以坐大。社仑先破高车诸部,又击败匈奴余种拔也稽,势力大增,不断扩大领土。柔然最盛时,势力北到贝加尔湖,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奚、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一带的小国也都臣服于柔然。柔然在当时可说是幅员广袤、士马精强的王朝。

柔然立国后,与许多国家都有交往。如西域的乌孙原居祁连山、敦煌之间,汉文帝时西迁伊犁河和伊克塞湖一带,柔然族扩张势力,与乌孙发生了冲突,据《北史·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乌孙故地被柔然占据,葱岭是对帕米尔高原和喀剌昆仑山脉诸山的总称。悦般国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古称龟兹,大概是受了柔然的袭击,请求与北魏合力讨伐柔然。不过与柔然来往最多的还是北魏。柔然与北魏时战时和,既互通有无,和亲结好,又桴鼓相攻,兵戎相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摆脱柔然与南朝刘宋的夹击,解除腹背受敌的威胁,于神麂二年(429年)分兵两路袭击柔然。据Ⅸ魏书·世祖本纪》记载,拓跋焘“次于沙漠,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蠕蠕震怖,焚烧坊舍,绝迹西走”。柔然及高车诸部降魏者三十余万人,从此柔然一蹶不振。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柔然发生内乱,首领阿那壤率众投奔北魏,孝明帝元翊封他为怀朔方(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北)蠕蠕王。北魏分裂后,阿那壤先附西魏,并与之和亲,继而又归依东魏、北齐。突厥族兴起后,屡屡打败柔然,柔然的从属部落纷纷离去。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联合高车突然发难攻打柔然,阿那壤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兵败被杀,余众立邓叔子为可汗,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汗打败。北齐天保六年(555年),邓叔子率千余家投奔西魏,柔然汗国灭亡。来不及西迁的柔然人先是融人鲜卑、突厥,最后融入了汉族之中,但大部分辗转西迁到了中亚、欧洲,后来便在史乘上消失了。

《北齐书》《周书》《隋书》中出现的“茹茹”二字,不是指姓氏,而是指柔然族,因为“茹茹”与“蠕蠕”“芮芮”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柔然人的称呼。柔然人改茹姓,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之所以改为茹姓,当然与被称为“茹茹”有关。

柔然与鲜卑同源,柔然贵族又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与北魏长期和平共处,互为婚姻,又桴鼓相攻,大动干戈,必然发生民族融合,因此北魏境内有不少柔然人,柔然人中也肯定有鲜卑人。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也涉及境内的柔然人。

北魏自拓跋珪称帝后,都城一直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解决粮荒,防止农民暴动,更重要的是出于汉化的需要,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次年六月,“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年八月,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迁都之后,洛阳成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适应这一形势,孝文帝发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原来鲜卑使用的姓氏是多字姓,两个字、三个字甚至更多字的姓都有,既复杂又难记,不利于民间往来。更为重要的是,姓氏作为鲜卑族民族出身的标志,随着他们汉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不利于民族融合。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孝文帝发动了姓氏改革,“太和二十年(496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他认为拓跋氏祖先出于黄帝,“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同时又命令自代北来洛的功臣旧族,姓有重复者,皆改之。既然天子带头改姓,其他人也得跟着改。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一书中根据史传姓书的记载,参以碑刻、方志资料,对《魏书·官氏志》中所载胡姓,考证甚详。《魏书·官氏志》中共收录了118个姓氏,《北朝胡姓考》一书的前半部分《内篇·魏书官氏志所载胡姓》中,把北魏的姓氏分为宗族十姓、勋臣八姓、内人诸姓、四方诸姓四部分。宗族十姓中拓跋氏改为元氏、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等;勋臣八姓中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其他鲜卑姓氏也都按音近改为汉姓,其中普陋茹氏改为茹氏,从此我国才有了茹姓。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春正月丁卯”是茹姓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普陋茹姓和拓跋姓分别改为茹姓和元姓。这一天换算成阳历是496年2月3日,按干支算是丙子年,即鼠年。茹姓起源于洛阳,今年是茹姓得姓1520周年。

百家姓中大姓多数出于河南,如刘姓起源于鲁山,张姓起源于濮阳,陈姓起源于淮阳,李姓起源于鹿邑,等等。但这些姓氏始于何时,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在百家姓中,只有茹姓的得姓日期可以确定,这也算是一段历史佳话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鲜卑姓氏民族
有趣的姓氏
MINORITY REPORT
姓氏拆解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
民族万花筒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