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朴兵
微子、箕子和比干,被孔子誉为殷代的“三仁”(《论语·微子》)。与其他“两仁”相比,比干既忠且慧,最后被纣王剖心而死,极为惨烈。忠、慧、惨三字皆有“心”,比干因心而被杀,后人因心念比干。中国官方(含儒家)和民间百姓纪念比干的方式不同,其形象在官方和民间也大异其趣。本文对比干在官方和民间的不同形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比干文曲形象的树立与宣传,裨益于当前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比干的忠心
汉代的许慎《说文解字》释“忠”为:“敬也。从心,中声。陟弓切。”清代的段玉裁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二十解释道:“忠之言中也,谓肃敬之意存于内者也。凡对人对事,内心肃敬而不疏慢,皆谓之忠也。”由此可知忠的含义是指满怀敬意地尽心做事。
比干的忠,表现在他对纣王的进谏上。纣王登基后,好酒淫乐,宠爱妲己,厚赋重税,搜刮天下钱粟,甚至“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相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商王朝出现了“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史记·殷本纪》)的不利局面。纣王的对策是严令繁刑,用“炮格之法”加以镇压,并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昌,以威吓天下。
纣王还重用善谀好利的费中、善毁谗的恶来等奸佞之臣治理天下,殷商王朝的统治进一步恶化。殷商内部出现了“殷人弗亲”,所控制的诸侯也“以此益疏”,最后发展到“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史记·殷本纪》),殷商王朝的统治陷入分崩离析的全面危机之中。
面对危机,忠臣比干挺身而出,向纣王进谏。进谏的内容,虽然史书无载,但可以推想是针对纣王昏乱暴虐的,如疏妲己、薄赋税、轻徭役、行仁善、远奸人等。纣王的态度是“弗听”,拒绝了比干的进谏,但鉴于比干殷商王族核心成员的身份,纣王也没有对他进行惩戒。可以看出,此时纣王与比干之间的君臣关系尚未恶化。
满朝之中,向纣王进谏的不止比干一人。大臣祖伊曾向纣王进谏,纣王以“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为理由拒绝之,祖伊由此得出了“纣不可谏矣”的结论。微子是纣王的庶兄,也数谏纣王,纣王置之不理。微子对纣王极其失望,“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史记·殷本纪》)。此时的纣王已是闭目塞听,若再向纣王进谏,将有生命危险。
比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心有不甘,不忍心就这样看着殷商王朝走向毁灭,百姓生灵遭受涂炭。他发出了“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史记·宋微子世家》)的呼声,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他要以死抗争,强谏纣王,“进谏不去者三日”。采取的策略是你不接受,我就不回去。纣王很是烦心,问比干:“何以自持?”即你凭什么这么执着呢?比干大义凛然道:“修善行仁,以义自持。”(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纣王大怒,对比干发出了死亡威胁,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史记·宋微子世家》)比干遂被纣王剖心。
比干死谏纣王,树立了忠臣的高大形象。周武王灭纣后,为褒奖比干,命大臣闳天“封比干之墓”(《史记·周本纪》)。《史记正义》释“封”为:“谓益其土及画疆界。”即在比干埋葬之处,加盖封土,划定墓区范围,对比干墓进行重点保护。
殷商时期,大臣出将入相,文武官职不分。比干居内,规谏君王,此乃后世文臣之职。他以死相谏,为后世文臣树立了楷模。后世“文死谏”思想的形成,应追溯于殷代的忠臣比干。
比干的慧心
许慎《说文解字》释“慧”为:“儇也,从心,彗声。胡桂切。”释“儇”为:“慧也。从人,曩声。许绿切。”《说文解字》慧、儇互训,其含义解释的不甚明了。后世学者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如南唐学者徐锴称:“儇,敏也。”清代学者段玉裁称:“慧,古多假惠为之。”近人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卷二十称:“慧、惠同意,故相通假。今语称行事捷速为快,声义并与慧通。”可知“慧”原为敏捷之意。“慧”在后世常与“智”连用,“智慧”意为思维敏捷、行事明智。
中国古人认为,负责思维的不是大脑,而是心脏。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可知,普通人的心脏为四窍,超过四窍即为心脏畸形。但在中国古代,人们却认为心窍越多,人就越聪明。“开了窍”是说人初晓事理,孺子可教。相反,“不开窍”是说人糊里糊涂,心智未开;“一窍不通”是说一无所知,根本不了解某方面的情况,或不掌握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中国老百姓又将“心窍”称为“心眼”,俗语“心眼多”,是说机灵、聪明,鬼点子多,善于出主意。
古人认为圣人非普通之人,心窍要比普通人多。在比干生活的殷商时期,人们普遍相信圣人有着一颗七窍玲珑之心,故纣王对比干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的残暴行为,不是怀疑圣人有七窍之心,而是怀疑比干是不是一位圣人。
纣王看到的比干之心,到底有几窍,史书没有交代,但极有可能比干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一颗四窍之心。看到这样一颗四窍之心,纣王应是坚信了比干非圣人的判断。人们也看到,面对比干的惨死,他没有忏悔,没有怜悯,反而更加疯狂。纣王的叔父箕子也曾进谏过纣王(《史记·宋微子世家》),比干剖心后,“箕子惧,乃佯狂为奴”(《史记·殷本纪》),但纣王对他并不放过,将他囚禁起来,关人大牢。
比干死后,后人普遍相信他有一颗慧心,是一位极为聪明的人。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中,作者用“心较比干多一窍”来形容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将林黛玉与比干相比,言外之意是林黛玉极其聪明。
儒家更是将比干升华到智者,但智者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丢掉性命呢?这是因为智者不是单纯的圆滑保命之徒,智者只能保证自己的不惑。在君主昏庸的时代,智者也只能技穷,故孔子日:“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史记·孔子世家》)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对此解释道:“言智者必使处事通行,安有王子比干剖心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为,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通行无阻,哪里还会发生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三国时期的玄学家夏侯玄,更是将箕子、比干两人称为“智之穷也”(裴驷《史记集解》)。endprint
比干生前“修善行仁,以义自持”,后世儒家将其确定为仁者的楷模。后世儒者对比干、微子、箕子三人成“仁”标准进行了解释,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称:“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者,何也?以其俱在忧乱而宁民也。”夏侯玄称:“微子,仕之穷也;箕子、比干,智之穷也。故或尽材而止,或尽心而留,皆其极也。致极,斯君子之事矣。是以三仁不同,而其归一揆也。”(裴驷《史记集解》)
比“仁”境界更高的是“圣”,《论语·雍也》载:“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纣王听到比干所言“修善行仁,以义自持”之后大发雷霆,在纣王的心目中,这是圣人的境界,纣王称比干为“圣人”可能含有讽刺、怀疑之意。但后世却是肯定其圣人地位的,刘邦的谋臣张良曾对其主云:“武王人殷,表商容之间,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间,式智者之门乎?”(《史记·留侯世家》)可知,在秦汉之际,在人们的心目中,比干就是圣人的化身。
比干的财神与文曲形象
与儒家和官方将比干誉为忠臣、智者、仁人、圣人不同,民间百姓则将比干视为神灵,他所担任的神灵角色有二:财神和文曲。
中国的财神有多位,又有文武之分。民间百姓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殷代的高祖王亥、殷代的大臣比干、赵公明、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三国时期蜀汉的关云长。其中,王亥主中、比干主东、赵公明主北、范蠡主南、关云长主西。比干、范蠡辅佐君王,被奉为文财神;赵公明、关云长征战沙场,被奉为武财神。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四方财神,分别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鲁国的端木赐、战国时期魏国曲梁县令李诡祖和魏国商人白圭。其中,管仲主东南、端木赐主西南、李诡祖主东北、白圭主西北。
诸位财神,生前多有经商贸易的经历。如王亥“服牛”运输,管仲与人合伙做生意,范蠡三致千金,端木赐、白圭贸易致富等。李诡祖生前是地方长官,负责征收百姓的财帛,故又被奉为财帛星君。比干、赵公明、关云长三人被奉为财神,则与经商、经济无涉。比干被奉为财神的原因是其心被挖,无心故不偏私。赵公明因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仙,而被奉为财神。关云长以“义”著称,商家取其“以义为利”,故奉其为财神。当前不少奸商,更是希望关老夫子一时糊涂,手挥青龙偃月大刀宰客。
中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发财致富成为多数中国人的梦想,财神遂逐渐吃香。各路财神,香火极盛。文财神比干的形象也被广大信徒大树特树,十分突出,可谓风光无限。
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中国也产生了不少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一切向钱看”的理念甚嚣尘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屡见不鲜,道德沦丧、见利忘义之徒与日俱增,等等。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奉祀无心而不偏私的比干作为财神,寓意做生意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此乃经商致富的大道与正道,是值得社会大力提倡的。
与比干的财神形象相比,当今比干的文曲形象则要暗淡得多。但实际上,比干的文曲形象要比其财神形象要高雅得多,原因有二:
一是在中国的帝制时代,整个社会可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其中,“士”为广大的读书人(包括政府各级官僚),“农”为种地的农夫,“工”为掌握专门技能的工匠,“商”为做生意的行商坐贾。就其社会地位而言,士人的地位最高,农夫、工匠次之,商人的地位最低。作为奉祀的神灵,士人奉祀的文曲当然也比商人奉祀的财神要高。
二是就比干的文曲形象和财神形象而言,比干的财神形象,可谓于籍无考,基本上是民间百姓的附会;比干的文曲形象则不同,在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中,比干被姜子牙正式封为“文曲”,掌管天下读书人的功名利禄。如果说比干的财神形象是“下里巴人”的话,比干的文曲形象则是“阳春白雪”。
当前的中国,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数民众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阔步走向富裕。从贫穷经温饱到富裕,最需要解决的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在此期间,百姓多做发财致富之梦,故人们多敬拜财神。但在填饱国人肚子的同时,也必须填饱国人的脑袋,否则人们极易陷入精神空虚,产生信仰危机,国人的素质也难以提高。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提高国人的素质与修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奉祀“文曲”形象的比干,寓有重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之意。随着中国走向富裕,党和政府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比干的文曲形象定会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