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起造船梦
1960年的春天,位于黄浦江岸边的江南造船厂门前,宾客盈门。船厂的全体工人欢天喜地涌向二号船台,等待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东风”号即将举行下水典礼。如今,84岁的原上海江南造船厂机轮主管工艺师叶冠照老人,回想起当年“东风”号的建造过程,一切依旧历历在目。“我主要负责‘东风’号的轮机监造工艺。记得‘东风’号从开工投料到下水,一共只花了88天,在当时刷新了全国船体下水的记录。”叶老笑着说,眼神中不时透露出自豪与骄傲。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新中国的政权尚未稳固,国家将基本建设的投资重点放在了国防建设和军工生产上。船舶工业中,军工投资多些,民用却较少。因此,我国远洋运输主要还是向国外租用船舶为主。“一五计划”后期,党中央认识到万吨轮对于获取其他高、精、尖产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建造万吨远洋货轮就被列入了国家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
“当时中国其实有两艘万吨轮,一艘是大连的‘跃进’号,另一艘就是‘东风’号。”叶老回忆道。为了建造万吨轮,党中央采取了引进苏联技术和国内自行研制双管齐下的方针。大连的“跃进”号采用从苏联引进的设计图纸和设备,于1958年11月下水,但在之后的首航中即触礁翻沉。与此相比,同期在上海建造的“东风”号则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东风”号是中国人首次尝试自行设计建造,除了柴油发电机之外,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首艘万吨远洋船。这艘船由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负责设计,江南造船厂负责承建。
江南造船厂历史悠久,建造自己的万吨轮更是几代江南人的梦想。1918年在江南下水的“官府”号,吨位虽达万吨,主机也是江南自制,但它采用的是国外设计,装载的也是国外的机器设备。江南工人也曾修理过许多万吨级远洋船,但都非国内自行设计建造。一位曾在船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退休前画了一幅万吨轮的草图,郑重地交给徒弟说,希望你们能够赶上好机遇,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万吨巨轮来。
图为叶冠照
造船工程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繁重的多项工序组合体,如今又要承接建造万吨轮,江南造船厂设备陈旧的缺陷首先暴露了出来。厂区内最大的起重设备是40吨高架吊车,连最起码的直流电焊机都没有,各种困难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建造万吨轮,就必须攻克整个建造过程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叶老回忆说:“无论是我们这样的技术员,还是普通工人,干劲都很大。过去修船的时候,万吨轮都是国外的,这让我很触动。所以,我们这次一定要把船造好!”
承造万吨轮的消息一出,江南工人群情振奋,人人都想为建造万吨轮出份力。面对各类技术难题,工人们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当时担任轮机监造师的叶冠照,发现船体废气锅炉有剥落,用电焊无法修复的时候,他创新利用割刀进行风焊,最终修复了废气锅炉。在此次江南造船厂技术革命浪潮的洗礼中,全厂成立了500多个科研小组,实现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设计和工艺180余件,工厂的机械化程度从37.9%迅速提高到97.8%。江南还扩建了2号船台,“东风”号就是在这里合拢的。
万吨轮“东风”号从开工投料到下水,一共只用了88天,其中船台周期49天。而在解放初期,江南造船厂建造700吨的普通川江轮,船台周期就需要12个月。1960年3月中旬,上海市委召开工业会议,号召全市职工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江南造船厂迅速掀起了一股“双革”热潮。工人们一算,当时除4月26日外,4月15日也有大潮,何不把下水日子再提前11天?
宁愿让新船等潮水,也绝不让潮水等新船。万吨轮有根尾轴重达16吨,以前安装小型尾轴是用“葫芦”拉上10多个钟头,一点一点地拉进轴管。这样重的大轴,用最大的“葫芦”也拉不动。厂内的邬显康小组与起重师傅一起进行革新,做出了一只滑轮,把尾轴放在滑轮上,就像推车子一样,顺顺当当地把尾轴推进轴管里。江南工人又一次跑在了时间前面,仅用12天就完成了主机轴系拉线、照光、安装任务。4月13日,万吨轮下水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完成了。
“为万吨轮而战”的口号在职工中到处传播。有些工人本来不是参与万吨轮工程的,也抢先做好自身工作,利用生产空隙,争取为万吨轮贡献一份力。
叶老说,造船是一个综合性的大生产,绝大多数的设备还需要兄弟部门、单位的配合与协作。为了“东风”号能够顺利建成,全国18个部、16个省、市的291家兄弟单位,克服技术、设备以及人力上的困难,提供了2600多项设备,其中包括40多种试制产品。除柴油发电机组为江南造船厂的库存进口货以外,“东风”号所有机电设备和各种配套机械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于是,在这艘船上,又承载了更多的“第一”:第一次应用我国自己轧制的高强度船用合金板、第一次应用了自行设计制造的8820马力低速大型船用柴油机……
1960年4月15日,在众人的努力下,“东风”号按预定时间完成下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副市长曹荻秋等人都出席了“东风”号下水典礼。
1965年12月14日,“东风”号离开上海港,正式出海试航。试航,是对设计和建造质量的综合考验。在此次试航中,“东风”号于15日离开长江口北上,16日下午抵达青岛。在青岛载货9806吨、油684吨、淡水1184吨;船舶吃水平均为8.46米,排水量为1.7万吨,符合重载试航要求。
随后“东风”号又经过10多天的海上试航,终于完成了主机、通信导航、航速、回转、惯性等50多个项目实验,其中载货11674吨,排水量为17082吨,平均吃水量为8.46米,航速达17.3海里/时。经国家船舶检验局检验,它的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和机舱长度等指标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东风”号建成的那时,碰巧日本也刚造出一艘“西风”号万吨船,江南造的新船取名“东风”号,有“东风压倒西风”的意寓。伴随着这股“东风”吹过,大连、天津、广州等地也都纷纷上马,开始批量建造我国万吨级远洋货轮。
“也许从现在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东风’号,承载的是每一个江南人的造船梦。”身为江南人,“东风”号是叶冠照一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