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玺增
中国古人栽花、种花、赏花、咏花乃至簪花的历史十分悠久。鲜花不仅是渗透于血液中的文化滋养,更是璀璨的华夏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心目中,种种花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代表了中国古人的情感与情操,寄托了中国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汉代时,虽然簪花尚未形成风气,但花卉已开始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有人将茱萸花视为具有驱魔辟邪作用的节令物,每到重阳时节便要插在发髻上,也有人因喜欢茉莉花的香气而将其簪插在头上。而此时的贵族女性则多簪插以花为形的步摇或花钗,金、银质地加饰宝石,形式丰富,工艺也精美至极。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加之上层统治者对花的喜爱,簪花到了唐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各色鲜花、树叶和精工巧作的步摇、花钗等饰品,高调地装饰着女性们乌黑高挽的发髻,成为丰韵美人头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与之相配的不仅有盛装礼服,还有平时穿用的生活服饰。甚至,人们还将鲜花做成花冠戴在头上。以风花雪月著称的赵宋王朝,不仅继承了前代的簪花文化,还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节日时物也加了进去,这许多内容都将簪花文化推到了顶峰。在日常生活中,鲜花成为一种礼仪和娱乐文化,日渐深入地与人们的礼仪庆典、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婚丧嫁娶、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随着内容不断丰富和分化,鲜花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
敦煌130窟 唐代乐廷环夫人太原王氏供养人像
在一些重要的宫廷仪式中,鲜花也成为烘托气氛的重要物品。远远望去,浩浩荡荡的銮驾队伍因簪花而呈现出一派锦绣繁华的景象,堪称宋朝政府的“形象工程”。有时,君王也会在不同场合将鲜花赏赐给群臣,受赏者的欢喜自不必说。那些风雅名士也会在各种场合簪戴鲜花,除了追逐风尚的原因,还在于鲜花所具有的祥瑞气息。雅集赏花,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不同时节的各色花卉,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的绝好契机。
簪花是不分性别与年龄的,一切标准只是个人的兴趣与喜好,因此,宋朝时对鲜花的需求自然极多。城市街巷间的花店应运而生,专门以种花为业的花户更成为不可或缺的行业。为了吸引顾客,卖花者在穿行弄堂深巷时,多半会吟唱悠扬的吆喝。此时,端坐于阁楼闺房的小姐贵妇们便起身走出庭院,挑选自己中意的花枝插在发髻间。境况好者暗自欣喜,伤春感怀者则顾影自怜。这曾经飘荡在历史深处的“清婉可听”的卖花声,甚至成为江南城市记忆中一道独特的景色。
中国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中国传统服饰必然会反映这一特点。人们将时令鲜花、缤纷彩蝶按时节插饰在发髻间,不仅能够反映自然景观的轮回,还能浓缩出“天人合一”的气象。高兴到极致,人们还会将四季花卉合并在一起,集中呈现,体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与喜气。这是长期受农耕文化浸染而深植于中国古人内心不可磨灭的情怀。为了凑足一年的节令风景,又因为鲜花价格昂贵,鲜荣瞬息,枯萎无常,所以中国古人剪彩为花,扎帛成朵,雕金嵌宝,便成为一种顺应自然的必然手段。查看实物,凭手工制作的花朵也都鲜活自然,充满灵气,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细致观察和匠心独特的手工技艺。
当然,古人也会用鲜花象征身份、释放情绪、怀念亲人。中国古人在漫长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逐步将花卉、节令物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