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燕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自建房常见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及加固处理
苏海燕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民用自建房建设前通常未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出图,容易造成工程完工后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表现有底层墙体开裂以及梁板开裂变形等。文章主要针对民房的若干常见先天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加固处理意见。
民用自建房;先天缺陷;质量问题;加固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居住环境逐渐由平房向砖混结构楼房转变。但由于业主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差,建房前未进行地质勘察和专门的建筑结构设计,随心所欲决定房屋的结构布置和建筑造型,加之施工队伍杂乱、素质差,势必造成工程完工后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甚至工程刚刚完工还未入住就产生开裂变形等问题。本文结合3个民房工程实例,分析民房常见先天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并提出加固处理意见。
房屋建设前未进行勘察,而房屋基础埋置深度不够未能进入稳定均匀的持力层,容易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具体表现为底层墙体在窗角位置有斜裂缝产生。
民房一工程为单层砖混结构,建筑物平面形式为矩形,长约43.2m,宽约9.0m,共12个开间,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工程无勘察设计,私人建筑队承包施工,包工包料。建成后不久发现一层墙体在东西两端的2~3个房间有斜裂缝产生,裂缝布置在窗角位置,墙体两面对称分布,整体呈倒“八”字形分布,裂缝最大缝宽达到1.4mm。开挖一处基础,基础埋深1.4m。补勘报告显示场地地基土构成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第①层杂填土软弱不均匀,层厚约在0.4~2.5m左右;第②层粘土稳定均匀,可作为基础持力层。剖面图显示此处杂填土层厚达2.5m,开挖位置基础持力层为杂填土层。结合裂缝分布特征、勘察报告及开挖基础综合分析:底层墙体裂缝系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与基础置于杂填土层上有关,同时该工程水位高变化大而房屋两端未做散水坡对裂缝的开展有影响。
房屋墙体贯穿性裂缝对墙体结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造成直接影响,应进行处理。建议在房屋裂缝稳定后,于墙体双面铺设钢丝网片并采用高强度水泥砂浆抹面进行处理。
民房通常追求大空间,底层布置大厅堂而设置大跨度承重梁,如未进行测算仅凭经验进行施工,容易造成截面尺寸偏小及配筋不足造成变形较大,甚至导致结构性受力裂缝产生。
民房二系三层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约350m2,无设计单位,私人建筑队承包施工。一层顶一道大梁沿房屋整个进深布置,跨度12m,梁高580mm,宽250mm,梁底配筋3Ф25。房屋建成不久发现梁上有多道裂缝,分布在梁跨中部位。裂缝沿梁两侧面及底面呈“U”字型开展,裂缝两面对称贯穿,向上未延伸至板底。梁侧面裂缝宽度下部比上部宽,梁底面裂缝宽度比侧面宽,实测梁侧面最大裂缝宽度为0.15mm,梁底面最大裂缝宽度为0.28mm(详见图2)。根据现场实测结果经结构复核:大梁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结合裂缝分布特征及结构复核结合综合分析:梁裂缝主要由于梁截面过小、钢筋配置不足导致梁承载力不足造成,属结构性受力裂缝。
裂缝的产生对梁结构安全造成影响,应进行加固处理。建议在柱顶梁端部位化学植筋后浇叠合梁处理。
现浇板板面未配置负弯矩钢筋或负弯矩钢筋下移过大(负弯矩钢筋不起作用),容易造成板面板面负弯矩抗弯强度不足,导致现浇板板面产生沿支座部位分布的环状裂缝产生。
民房三系二层砖混结构,无勘察设计,私人建筑队承包施工,包工不包料。施工时现浇板板面未放置负弯矩钢筋,结果发现:一、二层顶现浇板面支座部位裂缝沿板面四周靠近圈梁(或单梁)边缘通长环状开展,部分直裂缝与梁轴线大致平行,部分斜裂缝在角部与梁轴线呈约45°。该类裂缝数量较多,裂缝不贯穿,但板面裂缝宽度较宽,测得板面裂缝最大宽度约为1.8mm。根据现场实测结果经结构复核:一、二层顶板支座抗弯强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结合一、二层顶板裂缝分布特征及现场检测和结构复核结果综合分析:一、二层顶板面支座部位裂缝系结构受力引起,主要由于施工未配置负弯矩钢筋引起支座抗弯强度不足造成。
裂缝的产生对现浇板结构安全造成影响,应进行加固处理。建议对裂缝灌浆并板面支座位置植筋后浇叠合层处理。
民房虽多为单体较小的低层建筑,建设前如不进行必要功课,容易造成结构构件开裂变形等质量问题产生。这些工程质量问题可能导致业主与施工队伍产生纠纷,更是对房屋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造成直接影响。为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业主建房应提高建房标准,摒弃省钱省料省工的陈旧观念,树立十年树屋质量为先的先进观念。建议业主建房应找本地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进行设计施工,或根据本地建房经验套用结构设计图施工,最后如条件许可应进行专门勘察和设计,并严格按照图纸施工。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GB/T 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4]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在项目前期跟踪过程中,项目信息不对称时,尽量少投或不投完全使用者付费项目;聘请专业机构人员做出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OD(交通出行量)调查,并尽可能要求评估机构背书;在项目合同条款中就项目退出机制进行明确约定。
PPP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通过管理来达到风险责任的分解与传递,以实现风险的分摊与控制。围绕项目建设目标,通过建立管理体系、识别风险因素、制定管理策略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社会资本方也可以通过与政府进行合理的责任与风险的分配,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有效控制。这种风险的分担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是降低项目整体风险,保护投资利益的必要举措。
PPP模式的推广,为建筑企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PPP模式项目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本文从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六方面构建PPP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项目投资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强.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与分担决策[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吴伟,丁承,鲁阳晋.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PPP模式与投行创新思路[J].新金融,2014(7).
[3]周群.高速公路PPP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
[4]刘曦.高速公路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TU746.3
B
1007-7359(2016)05-0301-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5.111
苏海燕(1980-),女,安徽舒城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