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动力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016-11-16 12:47李颖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原动力

李颖

内容摘要:从最终目的而言,人类一切的文明活动为的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所以说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政策的制定以促使国家经济转型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就是要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同时在原有的经济资源基础上开发新的经济资源。此举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得以转变,更在于促使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原动力 经济资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原动力理论分析

(一)原动力的概念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的原动力是“产生动力的力”。哲学理论认为原动力根源在于人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哲学意义上的原动力通过一分为二的解释方法把原动力进行区分,物质属性基于人的动物本能需求,而社会属性后于物质属性而存在。从更加宏观的人类角度看,二者统一于人自身存在,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原动力其实根本就只有一个,如果非要做一个划分的话,那也只能从不同视角出发而已,但是这种划分脱离不了实质性的统一。无论做出怎样的理论定义,实际上根源的解释永远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原动力。

所谓的原动力也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始的、根本的、本源的力量。即一个综合的物质构成的系统,能够维持人类社会正常运转并不断往前发展的力量,处在这个系统中心的主体只可能是人而不是其他。那么又是什么具体构成了这个原动力呢?有人认为是改革,有人认为是科技创新,还有人认为是消费,也有人把人力资源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论及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目前学界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消费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等。这些意见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出发,从更加具体的角度讨论如何发展经济,其实根本的力量就是人的需求,即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简明扼要地提到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改革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科技创新也是为了实现人类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消费更是满足人的需求。亚当·斯密说认为个人的需求在得到满足的时候,通常会附带实现公共利益的扩大,这一点论述跟本文的需求存在共同点,但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简言之,人类一切的文明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从最初的采摘野果、打渔狩猎发展到耕田织布和饲养畜禽,种种社会活动都是为了生存,那个时候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可以让原始人吟风弄月,随着经济发展的愈加优越,人开始有了精神需求,此刻无论是艺术还是宗教,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无不是支撑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进步也即是满足人进步的需要。

(二)原动力理论研究与评述

需求作为原动力是一个群体化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只有符合集体利益的规则才是合理的规则,符合整体利益的体系构建才是实用的体系,一个社会制度不能是仅仅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个社会的荣辱与兴衰,而封闭了大多数上升的通道。再微小的粒子都能在一个系统中发挥功能作用,再渺小的一个人也能在一个社会中发挥效用,如果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包袱,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本身的包容性不够,而不能否决其个人的地位与价值,因为恰恰是芸芸众生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终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所以说当一个社会走向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阶段时就要反思,就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公平性问题,经济发展的初衷是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任由贫富差距扩大就是违背经济发展的初衷行事,一个国家到底是经济社会还是政治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考验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能力。当前国内经济改革的呼声高涨,一方面确实体现了对这个规律的尊重,或者说对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尊重,但同时另一方面需要警惕既得利益者的顺势而为,或通过各种改革包装的逆势而为。从来都是在变革中互相博弈,或者此消彼长,或者整体利益都得到推进,恰逢经济转轨之际,改革进程步履维艰,如何平衡各方面利益至关重要。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起源于人类的欲望,个人主观欲望是其全部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边沁提出人的经济活动是为了追求效用同时避免负效用,门格尔直接提出人类的意志决定人的经济活动,同样杰文斯也指出快乐与痛苦是经济计算的最终目的。这些理论表述各异,实则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把人的欲望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认为人的趋利避害的欲望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与日俱增的物质以及文化的双重需求,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正是人类劳动的基本目的也是最终目的。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同样脱离不开这个事实,尊重需求的力量,也就是尊重原动力的巨大作用。通过对历史的深刻解读,会发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权稳固源于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以及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反之,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政权崩溃则源于对人的需求的漠视与违背。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即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充分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福利并最终使得每一个人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些经典的论述事实上就是对人的本性的深层次阐释,其理论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源。无论哪一种理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立场,其表达可能各有不同,但是根源只会有一个,归根结底还是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需求,不同经济个体之间最根本还是互为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或者是分化都是因为某种需求的存在而导致的,无论是哪种往来,需求始终站在统治地位。

斯密认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本性,换句话说,研究经济问题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表面上看,斯密提出的是“经济人”假设,实质上这并非是一个假设,人本身就是利己主义的,从广义的角度看,这本身没有错误,斯密只不过是以假设之语陈述事实而已。文学艺术尚且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那么经济研究更是要站在社会现实里进行规范性研究,落地才是根本方向。研究经济问题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涉及到制度设计、法律制定更是如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站在利益需求的根本性原则上,即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来实施各项措施,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问题,更是谋划长久之计。

原动力基础—经济资源

资源意味着稀缺,经济资源是为发展经济而不断发掘出来的资源。经济资源可以分为四类,即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这四种资源为经济原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它们是原动力得以发挥效能的能量。

其中物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三种资源的基础与起源。吃、穿、住、用是人首先要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文化活动。人并没有也不能在最初创造物质本身,因为在最初时刻人类就不具备创造物质的基本能力,因此人必须立足于最初的自然界,并从中索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能量以物质为载体,因而能量资源可被理解为用以驱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能物质,能量资源也以物质资源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功能和作用。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能够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石油资源,即使在今天,能量资源依然左右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可被理解为用以指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信物质或载信能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便是对信息资源的一次正名。人力资源是目前讨论较为广泛的资源,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有时候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某种程度上就是肯定了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上四种资源并非囊括了所有的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作为原生经济资源,本身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其他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的复杂运动中,围绕着原生经济资源,还可能分化和衍生出其他具有相对独立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资源,这种分化和衍生是资源的再生,并不仅是简单的形式变异,而是某种质的飞跃和扬弃,它是建立在对原生经济资源认知、匹配和携领之上的。或许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熟知的资源,比如知识资源、金融资源、经济权利资源等,尤其是金融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下可以左右全球的决定性力量,同时知识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见表1)。在这些我们熟知的资源之外,还有一些已经存在以及还没有衍生出来的资源未被发现,当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期衍生的资源会进化成新的原生资源,抛弃物质约束而一度成为决定人类去向的某个领域的根本性因素,如同今天的资金、技术一样,缺少它将无法开展经济活动。这种资源世界的进化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它有着自身的生长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并加以把控,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

回归到经济资源的利用上,怎么合理利用资源成为一个需要研究清楚的重大课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际,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背后的付出,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许多重要的经济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科技尚未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之时,现在拥有的资源就需要得到合理配置,尤其是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这就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那么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实现产业升级以转变已经开始产生负效应的经济发展结构。此外,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经济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充分开发能量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需要高度开发新的衍生资源,其中金融资源就是一股新生力量,金融危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金融的巨大破坏力,但是更需要我们看到它无与伦比的建设力。通过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金融资源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论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投资和消费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消费作为满足人的需求的体现形式是不可以进行人为鼓励的,而只能加以合理引导。不是消费引导了投资而是需求在引导投资,随后的消费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选择应当依据现实情况审慎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从来都具有滞后效应,数据只能总结历史,故而不能机械地进行比例划分。就当前而言,投资还应当继续,只是需要优化投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投资。

投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如果只有一种资源发挥作用,其他资源没有协调联动,那么,经济增长就会产生严重问题,只有当所有的资源协同合作时才会产生巨大效用。经济发展本身是各个部分协同合作的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中需要极大的勇气锐意创新,也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地寻找能够为自己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模式。加强经济改革,充分尊重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我国经济有望突破瓶颈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期。

参考文献:

1.张昆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原动力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

2.裴德海.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4.洪银兴.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发展理论创新[J].学术月刊,2011(43)

5.李岩.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J].北方经济,2005(11)

猜你喜欢
原动力
切实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贾静雯:爱,是勇敢的原动力
浅谈如何转化后进生
阅读的原动力
QNX技术为MSI Global自动售检票系统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