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旋律分析法,从曲式结构、主题分析旋律音调三个方面来分析古琴曲《阳关三叠》,通过整体分析,验证《阳关三叠》中主部主题中包含的音调控制整首曲子。
关键词:曲式结构;主题分析;旋律音调;重复变化
一、与分析有关的创作背景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副歌部分的8度大跳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本文运用旋律分析法,从曲式结构、主题分析旋律音调三个方面来分析古琴曲《阳关三叠》,通过整体分析,验证《阳关三叠》中主部主题中包含的音调控制整首曲子。
二、曲式分析
整首古琴曲的段落划分及有关情况可概括呈下表。
图表中的(一、二、三叠)首先我解释一下,《阳关三叠》的“三叠”,是指全曲虽然基于同一音乐轮廓,却变化反复地演唱、演奏了三次(即一叠、二叠、三叠),而且每反复一次,都有某些即兴式发挥(主要是根据词的句数或字数变化所作的一种音乐“扩充性”处理),以满足于“一唱三叹”的感情表述需要。所以叠唱、叠奏也是一种很富于弹性的音乐结构方式。综观全曲的音乐发展结构,与西洋曲式有些太一样,它既不同于西方那种一定要整体性的、依照固定曲式结构和一定逻辑设计来装饰主题的严格变奏,也不同于有层次地肢解、发展主题,改变主题以至音乐轮廓和性格的自由变奏。它更多地表现为“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带有“即兴性的”变奏、展衍和发挥。我把《阳关三叠》看为三大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从材料来看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第一大段中划分出两小节的引子和尾声,是因为主歌部分都采取七言诗句,而前后两小节采用五字句最终结束在宫音上。下面我们深入曲子的细节中,观察材料的发展。
三、《阳关三叠》主题材料分析
主题材料出现在2小节引子之后,正因为(3-4小节)是全曲的第一乐句,因此有很强的主题意义,并在不少方面预示出以后音乐的特点,比如说一拍附点的节奏,在全曲中出现的频率较多,再比如说上行三度、上下行2度、同度关系的音程,在全曲中也是到处所见。详细分析如下:
1.从旋律音程来看主要是以上下级进为主,图中标出4个重要的音程关系。主题开始由一拍休止隔开,形成抑扬格的动机。
2.从旋律音型上开看,一拍节奏附点持续出现,在后面的曲子有多次出现,音型上比较单一。
3.主题一开始由四分之二拍和四分之三拍交替出现,在曲子中也有相同的情况。
4.从旋律外形上看为向心环绕型,节奏上顺分性组合为主,既增加了旋律的律动性,也增加了旋律的歌唱性,在主题的最后是以逆分的节奏出现,增强了音乐的语言性。
从上述分析中信息量最多的可见为旋律音程,为了进行下一步分析,我们不妨按照主题中所出现的音调划分出来,与后面的曲子进行比较。
四、音调分析
旋律音调是旋律中有特点的音高模式。也就是说,音调将首先表现为次序一定的音级,它的音程大小和方向,也就是同时被确定下来,在整条旋律中,一定的音调总会不止一次地循环出现,因此而成为而成为一条旋律的特征和统一因素,在《阳关三叠》中我把主题材料分为以下几种音调:
主题材料中的这四中音调中还可以分出两种下级音调,是音调2和音调3的组合分别是音调5(唱名XI LA SOL)音调走向为连续下2°和下3°的出现,还有一个音调6(唱名LA SOL LA )以辅助音型出现。这六种音调以组合或单一的形式出现在后面的曲子中,在第一叠主歌部分(2-12小节)所出现的音调,谱例如下:
所有的音调都出现在主歌当中。在副歌部分中新增加了一种音调为上8°大跳,连续两小节的8°大跳,可见作者心情之激动,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所出现的音调如下:
副歌部分的音调主要出现了4种音调,为音调1、音调2、音调4和音调6。第二叠的音乐“变更”主要在主歌部分,主歌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古琴演奏的音区音色上它一进人就采用了比一叠高八度的泛音操奏法。第二叠就不做图表说明了,6种音调还是频频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34小节、37小节、44小节60小节处,出现四十六的音型,而音调则是前四种音调的综合。第三叠的结构变化部位与第二叠正好相反,它主要在副歌部分,副歌部分有较大的扩充,如图:
综合音调1、2、3、4的音调在此部分出现的次数较,音调4同音反复在此部分也是频繁出现。尾声也采用了比一叠高八度的泛音操奏法,在尾声音调中,综合吸收了不少主歌原型音调算作对前面音乐的回顾及对全篇音乐的概括。终结音停在商音—它既不同于主歌的宫音终止,也不同于副歌的羽音终止,却给人以意犹未尽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美好印象。
五、结语
从对《阳关三叠》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曲子受某几种音调的控制。主部材料中的音调从头至尾的主导整首曲子,从听觉上整首曲子主歌部分平淡,副歌部分情绪高涨,相同的音调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作者对有无限留恋的情景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刘晶晶(1992.6-),女,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武汉音乐学院在读学生,学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