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丰
摘要: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不断进行改革,岗位设置管理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越来越紧迫,并逐渐成为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的关键因素。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大意义,然后再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解决的对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岗位设置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 有关问题 浅析
在计划经济中,产生了事业单位,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单位。它是为广大社会服务的,它基本不创造财富,主要是提供服务功能。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进行转变,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事业单位的很多服务功能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很多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岗位设置管理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对岗位设置管理进行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大意义
事业单位的目的是为广大的社会公益服务的,其设置是由国家机关进行设立的,或者是利用国有资产来设立的。它提供的服务种类很多,包括教育、卫生等各种服务。岗位设置管理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每个岗位进行分工,规定岗位有什么任务,有哪些责任,有哪些权利,工作标准有哪些,任职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另外,还要协调和其他岗位之间的关系。很长时间,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党政机关人员的管理办法,因此,这就使得在人事管理上有很多弊端,比如,在管理方法上,更加行政化,在用人方面,不够灵活,一般都是终身制,在效率方面,效率比较低下,办事拖拖拉拉。这些弊端,就使得岗位设置管理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设置岗位的时候因人而设,岗位管理制度在推行中非常缓慢,岗位设置工作,在整体上质量比较低。
作为岗位设置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使事业单位充满生机,展示出无限的活力。还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工作加强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工作,推动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不仅可以对人员进行有效分类,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对每个人员在聘期内认真考核,还能落实好干部的聘任制。岗位设置管理可以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激情、有朝气、有奔头,更加积极向上,勇攀高峰。
二、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权责不清晰
事业单位一般都由各级政府中特定的行政部门举办,其人、财、物、事也相应由该行政部门主管,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两个最为敏感的问题上,主管部门的管控更加严格,如强调工资政策的统一性、选人用人权限设定、各类工作的报批和备案制度等,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管理层在职能定位、目标设定和决策决定上不同程度的掺杂了上级行政单位的意志意图,减弱了对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力度,造成岗位设置管理的弱化虚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由于外动力不足和内动力缺失的双重作用,薪酬管理固化僵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新和创新性难以调动发挥,从而造成工作推着走的现象。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机制上由于存在管理权限设定,单位的管理层甚至是骨干层(中层)都由上级直接选拔任用,在发现、培养和推荐选拔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两张皮的问题,此类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打消一部分优秀职工的信心和积极性。由于在岗位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等体系配套推进改革不统一,导致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管理中陷入困境和有“面子”没“里子”的现象普遍发生,造成岗位设置作用受到限制和影响,最终导致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
(二)滞后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任务需要,事业单位职能也相应做出调整,但一些事业单位并未对其机构编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岗位、职责和人员出现了不统一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上级主管部门在调整该单位的业务职能时往往又要兼顾考虑本行政机关的相关工作思路和需要,因此调整周期相对较长。
(三)因人设岗
由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部门以上选人用人权限归属上级行政部门,上级行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分析研判难以做到全面透彻和客观真实,这就导致上级行政部门在为事业单位确定岗位和职责分工时存在偏差。特别是出于维护现有职工利益的角度,在进行岗位设置过程中,一般都是考虑如何安置现有的人员,再加上没有完善的监管指导,这就使得在岗位设置中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因人而设的特殊岗位,从而加大了岗位管理工作难度, 影响了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四)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长期依附于公务员管理办法,直至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上才正式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并于201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而与之相配套的一些措施办法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惯性思维和潜规则任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岗位竞聘机制,按照现有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机制,仍需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选拔配备;薪酬管理中,工资待遇上仍存在“就高不就低”和“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事业单位内部的部门负责人工资待遇低于一般科员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对策探讨
(一)具体细化单位功能职责
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现有事业单位按照功能职责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管理为主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岗位设置应高于50%;第二种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应高于70%;第三种是以工勤岗位为主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设置应高于50%。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这种划分办法,仍然引发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等行业,一些单位既有工程建设施工又有日常行政或经营管理,有些单位的功能职责往往三者皆具,甚至是不分仲伯,以功能职责划分单位性质时就会出现“卡壳”。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管部门在制订相应政策规定时,要进一步深入全面考虑各单位的功能职责定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促进事业单位岗位类别更加科学合理,保持均衡发展。
(二)认真核定岗位类别和数量
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为基础,对岗位类别和等级比例进行合理设置,人员编制数量要按照岗位设置原则进行编制,具体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立足于单位的整体功能职责实际,对所有包含的业务岗位进行详细研究并分类确定数量,对于属于主要业务范围的岗位的多设一些,对于综合业务或辅助业务的酌情删减一些,还需适当留出一些岗位满足单位的转型发展需要,尽力做到主次分明、满足需要。第二,要从单位经营效益出发,对于一些投入产出比比较大的业务部门编制和岗位数量放宽一些,对于其他效益不明显或起辅助作用的业务部门紧缩一些。第三,要从单位和职工的整体发展进步出发,对于符合单位长远发展和对职工能力素质要求更高的的业务部门和岗位,不但要在岗位数量上予以倾斜,更要在该高等级岗位数量上侧重。如:交通运输行业中,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公路养管单位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路政、公交、出租车等管理单位要侧重于管理岗位,而相对综合性的公路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则要根据实际,实行均衡设置。
(三)遵循因事设岗
在岗位设置管理中,要克服因人设岗的弊端,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要根据情况,对工作认真分析,加强定员管理,对各个岗位的职能全面分析,进行设置岗位。在设置中,要坚持精简化原则,一定要做到精而少,避免重复设岗,避免以人设岗。要做到设置的岗位能够发挥作用,不能一味的设岗,却发挥不了作用。在设岗过程中,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工作情况进行设置。
(四)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对工作人员的保障、聘任和激励等制度进行完善,只有从这几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才能更好的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创造,积极拼搏,推进工作向前迈进。第一,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使评价和考核机制更加的科学、合理,操作更加简单易行,使各类人员能够自由的流通,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第二,做好管理工作。单位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对人才的聘任条件要做到公开,公平招考和选拔,对聘任结果要进行公开,做到透明化。第三,对人才制度进行完善,要对职称评审资格和条件进行调整,打破学历和资历限制,使优秀的人员能够发挥自身价值。第四,对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要加大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充分激活人员活力,使事业单位充满活力和动力。
总之,在事业单位要重视岗位设置管理的重大作用,它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岗位设置管理到位,才能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健推进,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杨俊萍,张健,宋磊等.浅析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研,2015
[2]张强民.浅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后存在的弊端及对策与建议[J].企业文化旬刊,2014
[3]苏先杭,廖琳玲,施丽雅.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中的弊端分析与建议 ——以农业科研院所R单位为例[J].大科技,2016
[4]朱莹毅.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
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