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燕
摘要: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地区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会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举借债务,但在政府融资制度管理方面和绩效考核上存在着一些缺失,使得地方债务问题对我国的行政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阐述,分析债务结构,在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结合当前政策环境与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从而能够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化解路径 分析
从国家经济上进行讨论,其面临的分析有很多,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和房地产泡沫风险等,这些风险演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国家的商业银行风险。当其中房地产行业的泡沫一旦遭受打击,除了基本的信托、债券和房地产企业贷款产生的违约风险之外,在地方政府经济中,主要的土地出让收入将面临着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引发地方债务风险。同时,在目前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国家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未,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8.6万亿元,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3.1万亿元。尽管国家对平台带框的投放进行了限制,但根本性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通过对地方债务的结构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得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合理路径。
一、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到两个部分,其一为显性债务,就是能够对公开的数据测算的,其二为隐性债务,就是公开的数据难以统计且不可获得的。其中显性债务包括中央代发地方债、信托、城投债以及平台贷款,隐性债务包括违规集资、发行理财产品、私募和垫资施工等。在显性债务中,2012年末,平台贷款的余额是9.2万亿元,城投债是2.5万亿元,基础产业资金信托显示余额是1.7万亿元,在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中余额显示0.7万亿元,能够看出在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在14.1万亿元左右。
据数据统计,债务的增长过快,在2014年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与2013年6月底相比,净增长4.5万亿元,其增幅达到41%左右。同时,在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1014年地方性公共预算收入的1.2倍,约为2014年地方决算汇总数的86.3%。因隐性债务较难统计,可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相关的数据进行间接推算。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数据, 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在16万亿元,在这之中,一般债务余额限额在9.6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为6.4万亿元。到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另外,从政府层级上看,省级、市级以及县级(含乡镇)分别是2.1万亿元、6.6万亿元和6.7万亿元,所占据的比分为14%、42%以及44%。
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分布
根据地方政府的综合财力与债务余额的比率上看,国家审计署在地方政府的抽样调查中基本概况了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在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指出,政府需要偿还的债务为1.84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有0.9万亿,其他债务1.1万亿。其中银行贷款与发行债券为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78.07%、12.06%。在这之中,有10个地方区域政府在2012年间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在100%以上。如果在进一步加上负有担保责任债务的政府将达到16个,其债务率都将达到100%。根据相关资料的推算中,能够得出2012年末国家各级地方的政府总债务率将达到102.1%,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中显示,在2011-2012年间,其平台贷款虽然余额的增加下降,但在2012年末平台贷款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比例达到63%。
根据地区的分布上看,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债务规模总体上比中西部地区较大,该情况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以及融资能力相适应。但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该省市的融资平台的发展相差较大,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因此,从各地的相关政策和债务状况上分析,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优先化解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
三、地方政府债务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地方财政收支存在缺口。我国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实行分税制,对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进行明确划分。然而在实际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情况。例如一些民生项目(社会福利、失业保险等),本该由中央政府支付,而实际多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了调节财政上的不平衡,近年来开始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地方政府收支仍存在缺口。二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缺乏专业、统一的管理机构,缺乏对债务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债务偿还缺乏约束监督。
四、有效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
在国家证券的相关报道中指出,监管部门正在合理的调整制度,明确细则以迎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该策略颁布之后,银行的信贷资产能够作为资产证券化基础性的资产向券商转让,该方法既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有可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同时,在今后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使得银行不良贷款加大时,银行能够将这部分不良贷款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打折出售,尽管会造成损失,但大大的加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银行的风险也会降低。
(二)完善相关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方法,并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债务风险转嫁到上级。此外,要将债务预算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偿债率、借新还旧率等指标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为地方政务债务的监控与风险化解提供科学依据,预防风险的发生。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地方、地方对基层的债务监督,同时引入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债务信用评级制度。
(三)建立地方性的资产管理企业
根据在1999年中央建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行为的经验当中。在地方性的政府中,也能够建立相关的资产公司,对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理。其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问题应该指向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例如,在江苏地区正在筹集国家第一个地方性、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其资本费用为50亿元,地址在无锡。
(四)建立民营银行
建立民营银行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竞争,加强资金的使用率,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外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置换,能够分散其存在的风险。
(五)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和融资
在对融资平台公司政府存量债务妥善处理的基础上,采取关闭空壳类公司的措施,加快实体类公司转型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同时,要做好存量债务处置、人员安排等相关工作,防止出现资产流失、逃避债务的问题。
(六)加强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要加快地方落实限额管理的规定,严格的控制债务增长步伐。制定中长期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转化,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
五、结束语
在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上,这些措施只能起到一个暂缓的效果。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的分析上,要想从根本上化解债务的风险,需要转变有效的发展模式,加强经济发展的效率,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提高经济活力,改善政府职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的硬约束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刚.刍议地方政府显性负债风险及其化解[J].现代财经,2011,(7):78-85
[2]郭玉清,姜磊,李永宁.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激励及其隐性风险控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4,(2):88-95
[3]赵树宽,李婷婷.应用AHP模糊评价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价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4,(1):122-125
[4]孙永君.省以下地方财政分权问题研究-基于K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82-90
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