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音
文章开头,我认为有必要先就两位画家,以及他们和作为本文作者的“我”的关系做一个阐释。曲湘建和张柳青是夫妻,是笔者的父母。曲是功底深厚的艺术学院教授,张是退休医生转学油画。伦理关系之外,值得探讨的是,他们作为绘画者是如何分别进行创作的。这个问题的讨论似乎逾越了对绘画本身的探究,更像是对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两位画家的创作历程的剥离分析。
艺术圈,夫妻都画画的不在少数,而受一方影响另一方开始绘画的也有许多经典案例。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双方相互影响,又比如未经学院训练的一方都显现出异于常人的“才华”和“热情”。这种“才华”和“热情”的产生很容易被归结为两种原因:一是有绘画经验一方的辅导得力,二是初学者本身过人的艺术感觉。 2012年,张柳青画了她第一张油画写生《山中湖》。画面中,天和水的空间没有被区分,山的远近也没有被营造,云朵的笔触和画面前景看似不合理的房屋处理反而增添了质朴的意蕴。即便如此,这张画无论从色调还是构成意识都未能脱离对作为老师的曲湘建的绘画的效仿。但也正是这张“半生熟”的写生,使得张柳青寻着丈夫的绘画轨迹开始了她的油画创作。据她回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坚持画画变得十分艰难,直到她开始转变了绘画的对象——从对客观自然的直接描摹到借助照片图像的再绘画。这也成为了她与曲湘建绘画的分水岭,使得他们的创作从根本上区分开来,并开始显现较强的个人性。
曲湘建的绘画深受印象派及学院主义的影响,钟爱甜美的乡村风景与自然的空间效果。多年的绘画经验使得他研习了一套私密而奏效的写生模式。可以说,曲的绘画对象是理念世界所映射的现实物象。他将其转换为科学的、合理的自然感受,并用熟练的绘画手段描绘呈现。受曲的影响,张的绘画也是写实基调的,也呈现自然之景。大抵这种对自然美的向往来源于希腊。而同样是自然,同样是模仿,曲的绘画来自对现实之物的感性认知,而张则是依赖对现实物象被平面化后(照片或者是他人的绘画作品)所产生的新形式关系的模仿。张的绘画成功与否,则很大程度与她选择的图像本身的趣味性密切相关。
其实,从一开始他们的创作就完全不同。曲湘建的绘画似乎像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表演,任何的细节都可以提前被安排设计,当然过程中也会闪现偶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不论画面形式能有多大程度的更新,他面对物象时的思考都如同一场激烈的嬗变,艺术创作的过程即一个自我实现与颠覆反复揉杂的过程。这也是业余绘画者很难开启的领域。张柳青的绘画过程相对单纯许多。选定某个感兴趣的图像,制造某种样式,以符合自我审美与情感标准,对她而言或许已是绘画的全部。张柳青的画面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统一的处理方法,会出其不意给人新鲜多变的视觉体验,加之技术局限带来的强烈绘画手感,使得她的创作并非某种艺术范畴的自我超越,而是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站在绘画之外对绘画进行的热烈大胆的实验。观看曲湘建的创作,也许图式并不新鲜却依旧能读到旺盛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对艺术语言严谨的探讨,对艺术生命真挚的表达。张柳青显然不在一个既定的艺术秩序之中,她更希望借绘画的方式向观者亦或是自己倾诉某个与她相关的生活体验。
当然,绘画的价值评判标准远不止一个,更无法断言哪种方式才更正确。在他人看来,曲湘建和张柳青的绘画好似一个整体,如同他们以绘画方式相诉相倾的融洽夫妻关系;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好像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他们相互作用,和而不同,作为各自为政的独立艺术现象而存在,他们的艺术特质也将在未来的艺术行进路途中逐渐明晰。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绘画已成为他们共同的、永恒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对艺术及生命的礼赞,更是夫妻之间心照不宣的爱的表征。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