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翻译人才培养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
——以麦考瑞大学为例

2016-11-16 09:15:52张志勇郑义
关键词:笔译口译课程

张志勇,郑义

(1.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澳大利亚翻译人才培养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
——以麦考瑞大学为例

张志勇1,郑义2

(1.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我国MTI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MTI教育水平,现在以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为例,从政府、高校各自职能两个角度分析了澳大利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指出翻译人才培养及行业发展应该纳入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框架,不能各自为战,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国家应该从全局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制定推动和保障行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高校依据国家政策,以本地市场及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设定人才培养模式等,旨在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政府;高校;翻译人才培养;麦考瑞大学

作为移民国家,澳大利亚23%的人口生于异国他乡,2 000多万公民,原国籍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由于国民日益增长的语言、文化交流的需要,翻译成为澳大利亚必不可少的行业。澳大利亚政府始终把翻译行业纳入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之中,这对我国的MTI教育(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澳大利亚政府立足国情,实现翻译培养模式由“作坊式”到“生产线”的转变

澳大利亚从1901年建国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个年轻的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澳大利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员,来解决人们交流中产生的困难。由于传统的翻译培训方式规模小、周期短且只注重译员某领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总体翻译水平,这种“作坊式”的培训模式不能够大批量地培训出高素质、专业性强的译员。翻译的根本作用是基于交际实现人类心灵上的沟通。借助翻译,人们克服了语言差异,建立起沟通渠道。阿弗雷德·波拉德在论述《圣经》翻译的重要意义时曾说:“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翻译如同砸碎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翻译如同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揭开井盖,让我们能汲取甘泉。”[1]正是翻译使操着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能够和平共处;个体与个体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突破了本民族、本文化的隔膜,依靠翻译这个桥梁和纽带紧密地沟通连接起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最大的潜能。基于对翻译本质作用的充分认识,澳政府接受翻译教育者、专家的意见并鼓励其不断将实践中得到的理论融入到培训过程中,将以往的非专业培训演变成现在的翻译教育,将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放到高等教育背景下来稳步实施。至此,翻译培训逐步转变为翻译教学,翻译培养模式实现了从“作坊式”向“生产线”的跨越。

(一)理顺与高校间的关系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普及,有大学42所,技术及继续教育机构(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校64所,普通高等院校学生75万,技术及继续教育机构系统大约有127万学生。政府与各高校关系明确,职能划分清楚。联邦政府主要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定期(一般为5年)对高校进行评估,主要检查其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将大部分的自主权下放至高校。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教育方面的大政方针,确定全国学历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制定证书及文凭标准。在管理方面,政府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对高校的发展目标、经费使用、人事安排、专业及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工作,不作任何干涉。

(二)设立成熟完善的翻译资格认证体系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翻译领域建立国家级认证的国家。澳大利亚翻译与口译认证协会NAATI(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是澳大利亚对笔译和口译资格进行认证的一个全国性的注册和颁发职业上岗证的官方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除了在本土组织考试外,NAATI还在海外包括中国、新西兰等国家设立考点,招收海外优秀翻译人才。在澳大利亚从事翻译工作,必须经由NAATI认证就业资格。所有澳大利亚政府部门认可的翻译服务均要求由被NAATI认证的从业人员提供。NAATI定期对澳洲高校翻译课程进行核定、评估或接受新课程申请。通过审核的课程,将被列入NAATI认可的澳洲学历清单。澳洲政府通过翻译资格认定对翻译服务行业优秀人才录入进行了严格把关,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确保政府和高校间信息渠道畅通

图1 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保证政府能及时、有效地将翻译行业有关信息提供给高校便于其制定相应决策,高校则定期向政府报送本校翻译培养政策方案的执行及运作情况报告、学生就业状况报告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实现高校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上、下信息沟通。政府对翻译行业及市场发展的“大气候”作出预测,高校则根据自身与外界(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间)横向信息沟通,对其周围所接触的“小气候”做出预测(如图1所示)。此外,任课教师将社会翻译实践获取的信息资源总结、提取,及时传达给高校,以便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始终保持“鲜活性”。

二、麦考瑞大学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澳洲目前主要有包括麦考瑞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提供研究生阶段的中英互译翻译课程。笔者以麦考瑞大学研究生课程为例,具体说明澳大利亚高校翻译硕士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全面、明确

麦考瑞大学翻译硕士学位的设立,旨在为社会培养出集丰富语言知识、娴熟翻译技巧和高尚职业素养于一体的优秀应用型及研究型口笔译人才。

(二)课程设置理论实践相结合

麦考瑞大学翻译学专业,共授两个学位:研究生证书学位(1年制)和硕士学位(1.5年制)。其课程设置(麦考瑞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mq.edu.au/)为:专业必修课6门,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多文本分析、笔译实践、口译技巧、交际技巧、翻译研究;方向必修课8门,包括社区口译、会议口译、高级口译、口译研究、字幕翻译、笔译科技手段应用、高级笔译、笔译研究;方向选修课4门,包括法庭翻译、医疗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考瑞大学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其中理论部分占30%,实践部分占70%。

(三)授课方式多元化

麦考瑞大学MTI课程上课方式为Lecture(大班讲座)和Tutorial(小班授课),含2周Practicum(翻译实践)。

Lecture以专业必修课为主,学生200人左右。Tutorial以方向课程为主,人数20以内。每次课2小时,共10次作业。作业内容多选自NATTI考试真题,涉及政治、商业、教育、医疗、经济、军事、移民等。学生实践课程成绩优秀自动获得政府官方认可证书。翻译证书直接和成绩挂钩,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注重学生职业习惯培养,要求学生写学习感受,引导其建立专业词汇储备。交际技巧课程给学生提供每人3分钟课上即兴演讲时间,题目包括中澳政治、经济、医疗、法律、商业、民族对比等,对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克服胆怯(shyness)心理十分有益。此外,学校还注重强化英文写作技能,文体广泛,包括商业报告、游记、电影评论、说明文、文章改写等,全面夯实学生翻译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Practicum设置在第三学期,时间为2周。内容包括专家报告(翻译行业精英、研究学者,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成员)、翻译机构调查实习及实际翻译任务模拟等。方式为group work,每组3-4人,1名负责人。笔译内容为报社、翻译公司、法律机构、学校等部门的实际业务文稿,5 000字左右。工作量划分、校稿、改稿、定稿、排版、打印输出、装订成册、作业上交均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成员将难点疑点反映给负责人,负责人与指导教师联络,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予以指导。口译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到法庭、医院、难民收容机构、移民局等部门观摩、旁听并撰写实习日记(Journal),接收部门人员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出勤情况。这样,课堂与社会紧密对接,为学生“校内成品”创造了条件。

(四)授课教师经验丰富,教师信誉良好

麦考瑞大学翻译课教师均持有博士学位,且都通过NATTI协会资格认证。多位老师曾为联合国下属机构、各大跨国公司、政府部门提供翻译服务,另有4位国际同声传译协会(AIIC)的成员,代表了口译的顶尖水平。校方视“实践性”(practical)为教学重中之重。为保证教学方式“灵活性”(flexible)和内容“动态性”(dynamic),鼓励教师兼职,将新鲜“血液”带到课堂。教师恪守职业操守,能够合理协调“校内”和“校外”的关系,并将翻译工作情况、信息反馈给校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三、对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启示

(一)国家层面

依据国情,进一步提升对翻译行业的认识,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体系之中。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我国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以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人才,截止2014年,全国有近160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课程(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http://cnmti. gdufs.edu.cn)。

人才需求主要包括两个宏观方面:一方面是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质量的需求,而后者更为重要[2]。政府部门需要切实加强对翻译人才培养资源的投入,彻底摒弃“普遍撒网,能捞则捞”的做法,抓“精”、抓“细”,科学化管理。此外,还要放宽对各级高校的监管力度,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形成以“点”(政府)带“面”(高校)的格局,更要积极确保其相互间信息交流的畅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高校进行更加灵活、高效地行政管理。高校也才能放开手脚,依据市场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制定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学校层面

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使之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成品”,加快“产品”进入和服务于社会的速度(如图2所示)。同时,人才培养应该针对具体就业需求层次化、体系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按需培养,各尽其才、各施其责。翻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以承担中低档次的翻译任务,同时可以成为研究生的后备生源[3];“专业硕士学历层次翻译教育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专业性的口笔译职业译员,专业博士学历层次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端翻译编审和管理人才”[4]。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偏向实践,课程内容摆脱以文学方向为主的传统做法,增加诸如法律、机械、电子、商贸、旅游等内容的比重,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增加学生独立实习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包括校内外活动观摩和实习、课堂翻译行业实景模拟、邀请行业精英人员讲座及经验介绍、校外翻译行业观摩、校企合作与外企或翻译公司建立实训基地,等等。

图2 高校翻译硕士培养解决途径

目前制约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师资。“因为从本质上讲翻译专业的建立并非是原有外语专业的一个翻版或换牌,它对师资必然产生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予高度重视。”[5]韩子满提出,招募职业译者(全职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借用职业译者,并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为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稳定教师队伍[6]。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校外企事业翻译实践项目,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提高在职教师科研及教学能力及翻译实践水平。

(三)进一步规范翻译资格认证体系,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目前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NAETI),另一种是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两种考试从设立至今才10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历史长达几十年的NATTI考试来说,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考题涵盖范围小,有些考题甚至文学性成分依然较浓,不能充分体现应试者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等综合应用能力。这与教育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翻译硕士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此外,NATTI考试还包括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考核”,涉及到应试者的保密性、诚实性、公正性及职业能力发展等方面。考试注重译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既照顾到了“技巧与能力”,也关注了“人格与人性”,从而保障了整个翻译行业内部的良性发展。我国现行的这两种考试都缺乏译员道德方面考核,应该参照NATTI或国外其他知名翻译机构考试内容,设立“职业道德伦理”科目。

近几年,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三部翻译服务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第一部分笔译》(2003)、《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2005)、《翻译服务规范第二部分口译》(2006)。其填补了我国翻译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为翻译行业的自律与发展以及翻译市场的规范奠定了基础。但分类缺乏细度,涵盖范围过窄,与澳洲及其他欧美国家相比,需进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在2008年实现衔接,但该认证制度与高校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结合紧密度不够,无视学生成绩优劣,翻译课程成绩再好也必须参加全国翻译专业资格二级考试,不能免试直接获得认证证书,可见这种结合的出发点仍偏向考试,而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机、热情激励等因素方面的考虑。

总之,相对于澳洲翻译行业几十年成熟的发展史,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及翻译服务行业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看到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还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学会运用“拿来主义”,借鉴澳大利亚高校在MTI教育的理念、课程、模式等方面取得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

[2]闫怡恂.论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3-75.

[3]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1):41-44.

[4]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5]何刚强.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24-29.

[6]韩子满.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2008(2):34-39.

Implication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Australia on MTI Education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Macquarie University

Zhang Zhiyong1,Zheng Yi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A great numb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ersonnel are being trained in China now.In order to improve MTI education,the current research analyz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Macquarie University considering both governmental and university functions.As a result,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clud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cope.Therefore,with the goal of 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set curriculu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market demands and social needs.Thus more qualified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ersonnel w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society.

govern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ersonnel training;Macquarie University

G642

A

1674-5450(2016)01-0149-04

【责任编辑 王凤娥】

2015-01-03

张志勇,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翻译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郑义,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英语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笔译口译课程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