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周松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弧形大悬臂整体桥墩的受力分析
田周松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介绍了一种弧形大悬臂整体桥墩,其不仅可以为上部预制结构提供支撑,也为地面辅道提供了较大的通行空间,且造型美观。通过杆系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此类桥墩的设计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计算,此类桥墩的受力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大悬臂;桥墩;盖梁;简化计算
在城市桥梁建设中,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缩短施工周期,上部结构往往选择预制结构。同时为了提供更多的通行空间,桥下一般设有地面辅道,需要较大的通行宽度。城市桥梁除了交通功能以外,还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因此城市桥梁还具有很高的景观要求。大悬臂整体桥墩能有效满足上述需要,大悬臂盖梁既能为上部预制梁体提供支撑,同时也为桥下地面辅道提供通行空间,墩柱和盖梁之间的空间弧线整体过渡造型优美[1-3]。
图1为某高架的标准桥墩,图2为其施工中的实景照片。盖梁顶宽2.4 m,盖梁中心梁高2.5 m,盖梁根部梁高约2.85 m,盖梁净挑臂长达10.3m。墩身由两根立柱和系梁组成,单根立柱横桥向尺寸为2 m,纵桥向尺寸为1.8 m;系梁中心高为1.2 m,系梁宽1.0 m。墩身和盖梁之间在纵桥向和横桥向采用圆弧过渡。桥墩外侧从立柱底到盖梁顶留有落水管槽口,顶口尺寸为0.26 m,底口尺寸为0.22 m,槽深为0.22 m。
立柱和系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悬臂盖梁采用预应力结构。预应力钢束采用φs15.20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k= 1 860 MPa,弹性模量Ep=1.95×105MPa。张拉控制应力为1 395 MPa。钢束立面布置如图3所示,共布置三层钢束,每层6束,N1、N2钢束采用15-13,N3钢束采用15-14。N1、N3在盖梁混凝土龄期达到要求后上部结构架设前张拉,N2在上部结构架设后张拉。
图1 弧形大悬臂整体桥墩构造(单位:mm)
图2 弧形大悬臂整体桥墩现场照片
图3 弧形大悬臂盖梁钢束布置(单位:mm)
整体桥墩的盖梁按预应力构件设计,立柱按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由于钢筋混凝土立柱的设计计算为常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此类整体桥墩预应力盖梁的受力验算问题。首先采用杆系模型进行简化计算,然后采用实体模型对关键工况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杆系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1杆系模型分析
杆系分析时,对本文的大悬臂整体桥墩作如下简化:横桥向以立柱外侧位置作为盖梁的支撑点,支撑点至挑臂端部为盖梁的计算挑臂长,盖梁截面不考虑支撑点附近局部倒角;立柱顶部中心线按曲线建模,截面按曲线延伸取值。本文采用桥梁博士V3.3.0建立杆系计算模型(见图4),共58个梁单元。
图4 杆系计算模型
经验算,盖梁受力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限于篇幅,本文不详述。
2.2实体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ANSYS建立三维实体单元模型(见图5)。混凝土实体采用solid92单元模拟;预应力钢束采用link8单元模拟(见图6),预应力与实体之间采用耦合连接,永存预应力荷载采用降温模拟。共103 538个节点,68142个solid92单元,1 098个link8单元。上部小箱梁荷载通过支座垫块施加。
图5 实体有限元模型
图6 预应力单元
为了方便与杆系简化模型进行比较,选择受力明确的成桥恒载工况进行对比分析。盖梁成桥恒载作用下,水平向正应力如图7所示,盖梁顶面整体效应的最小水平压应力储备约为3.2 MPa,最大压应力约为11 MPa,控制截面位于弧线倒角末端附近。同样工况下,采用本文的杆系简化模型,挑臂根部(位于立柱外侧)上缘最小压应力储备为2.9 MPa,下缘最大压应力为10.1 MPa。计算结果说明,采用本文的简化计算方法是基本可行的。
在前述成桥恒载工况的基础上,施加3车道汽车偏载,进一步研究此类大悬臂盖梁的受力安全性。正应力如图8所示,最小压应力储备为1.4 MPa。根据杆系计算结果,非线性温度应力约为2.0 MPa,实体模型结果计入非线性温度影响后最大拉应力为0.6 MPa,与杆系模型中短期组合挑臂根部上缘的0.6 MPa拉应力一致。整体桥墩的主拉应力如图9所示,桥墩内侧圆弧存在1.9 MPa拉应力集中,可通过加强内侧圆弧处的普通钢筋解决。
图7 盖梁恒载正应力(单位:Pa,以拉为正)
图8 盖梁恒载+汽车荷载正应力(单位:Pa,以拉为正)
图9 盖梁恒载+汽车偏载主拉应力(单位:Pa,以拉为正)
本文通过对一弧形大悬臂整体桥墩的计算分析,得出了此类桥墩的杆系简化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计算,此类桥墩的受力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1]全炳欣.桥墩盖梁的设计与计算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3(2):76-78.
[2]杨秀珍,王勇.大悬臂预应力盖梁设计与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1):49-51.
[3]杨树萍,纪秋吉,朱东.关于盖梁计算模型的探讨[J].工程与建设,2011(1):50-51,79.
U443.2
B
1009-7716(2016)06-0115-02
2016-02-22
田周松(1984-),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桥梁设计与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