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年祥,乔树飞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公共管理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探析
翟年祥,乔树飞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结果的大数据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并且深刻地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大数据时代,政府也要不失时机地将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公关中来,正确认识大数据与政府形象的关系,更要深刻地意识到大数据思维与技术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不足,文章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平台、培养大数据政府公关思维、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增强公关意识,完善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以及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推进公众参与六个方面的政府形象塑造路径选择。
大数据;政府形象塑造;路径探讨
近年来,“大数据”迅速在全球流行起来,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自然》(Nature)在2008年9月就推出了以“Big Data”为题的专辑[1],主要探讨大数据、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2011年2月《科学》(Science)也推出专刊“Dealing with Data”,主要是围绕科学研究中的大数据的问题展开讨论,说明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投资2亿美元以上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3],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8月我国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大数据将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强调要加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可见,大数据时代下,各国政府也及不失时机地将“大数据资源”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等,进而塑造一个创新型、服务型的政府形象。因此,如何借助大数据科技力量打造新型政府形象是当前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一词原本是用来表示个别领域(如气象和基因学等)里的数据量超过了现有技术的处理能力的概念[4]。随着大数据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有关大数据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著名信息技术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确保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力的海量高速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财富。《互联网周刊》则认为,“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最终形成变革之力”[5]。在查阅有关大数据的文献资料后,笔者认为:大数据是互联网交易、社交软件、音视频软件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的海量数据,通过利用大数据的思维与技术对巨大规模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导入、分析、挖掘等,进而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可能隐藏的规律与趋势以及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特征首先表现在数据规模巨大,这也是大数据的基本属性,目前已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其次是数据种类多,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不再单单是结构化数据,更多的是以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等数据的形式出现,并且增长速度较结构化快10倍到50倍,数据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化;再次数据处理速度快,大数据要求快速实时处理,也就是1秒定律,否则,大数据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最后数据价值密度低,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在让大量信息中夹杂着无用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数据信息价值密度偏低,以视频数据为例,在视频监控的过程中可能真正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显然,有效数据信息较少,数据价值密度低。
(三)大数据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政府公信力务必要塑造一个公众认可的政府形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要善于借助大数据这一技术工具来塑造与巩固政府形象,如利用大数据对气象、交通、教育等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分析、处理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既创新了政府服务方式,又提升了政府服务质量,这无形之中塑造了创新型与服务型政府形象。同时,大数据能够精准把握经济动态,提高社会监管能力,实时了解民意,这不仅促进了政府智慧决策,还有利于塑造智慧型政府的形象。此外,大数据在政府危机公关过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政府面对公共危机时要采取多元化信息公开渠道实时进行信息公开,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不给网络谣言生存空间,必要时利用大数据的舆情监测进行舆论分析,把握舆论走势,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负面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修复政府形象,同时,政府公共危机中要善于利用“数据思维”来修复与提升政府形象,如在“天津爆炸事件”中,政府在组织救援过程中将救援人员、救援物资、救援情况等以“数据”形式公布出来,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政府的形象。
(一)大数据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的机遇
1.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凸显高效型、服务型政府形象
当前,政府各部门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导致信息流通不畅,无法从既有的政府大数据中挖掘出与劳动就业、养老服务、交通旅游、健康医疗等有关的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企业、社会公众。因此,将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应用在政府信息管理上,一方面建立政府统一大数据信息平台,解决“信息孤岛”的现象,理顺各部门之间信息需求共享体制;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机制,拓展政府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大数据施政平台,即在互联网上打造“一键通”平台,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咨询投诉、效能监察等一体的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具备网上一键申报、全方位辅助沟通、全流程内部流转等功能[6]。大数据高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实现“一站式集中办理”,优化审批流程与程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政府服务管理的职能,凸显高效型、服务型政府形象。
2.“数据决策”促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树立智慧政府形象
政府决策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提升政府决策精准度。而大数据的出现无疑是提升政府决策水平与效率的决策工具。政府通过对行政记录数据、商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进行整合共享,使得决策信息以数据为基础,并且利用大数据相关性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与深度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促使决策由“数据说话”,以提高政府宏观与微观的决策能力。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埃斯蒂所指出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政府将更加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负责,引导政府前进的将是“基于实证的事实”,而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利益集团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施加的影响”[7]。显然,“数据决策”体现出理性决策的精神,促使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推进政府智慧决策,从而树立智慧政府的形象。
3.大数据助力公职人员财产制度建设,塑造廉洁政府形象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空前提升。因此,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解决腐败问题是政府面对反腐败问题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外有关公职人员财产制度是公认的且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关键制度。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榜单上成绩优异的北欧诸国和新、澳、加、德、新加坡等国,财产监控都比较彻底。而我国在1995年就首次确立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可以为公职人员财产制度建设提供新的契机。大数据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收入、支出等形成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评估、预测,统合各种廉政信息资源,建立廉情评价预警分析系统,为防腐反腐提供依据[8],以实现对公职人员财产动态化的监控与预测,塑造廉洁政府形象。
4.搭建政府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公开、透明、阳光的政府形象
我国一直以来致力于建设公开、透明、阳光的政府形象。为此,各级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海量权威的政府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化的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出来,创新政府的网上信息服务等。但由于政府各部门、各层级之间条块分割而制约着政府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无法发挥出政府公开数据信息的最大价值。因此,要搭建政府大数据统一信息公开平台,将各类政务资源和服务信息整合优化到平台内,实现政府大数据开放,做到政府各项工作公开、透明。政府主动积极推进数据信息公开,本身也是“大数据”思维的体现,能够让民众以及市场主体直接感受到政府的诚意[9]。
(二)大数据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的挑战
1.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极易损害政府形象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对政府形象地损害将进一步加大。这一方面是由于造谣者利用虚假的结构化数据或者半结构化数据如捏造数据、数据夸大、嫁接图片等来为谣言提高“可信度”;另一方面正是谣言所体现出来的数据性使得人们在大数据时代容易相信这些虚假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转发、分享等方式传播,而传谣者在此过程又形成了浏览数据、转发数据、分享数据等。显然,这些虚假数据就成了网络谣言的“帮凶”。但最让人引起担忧的是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如果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出现与政府有关的网络谣言或者负面消息,会造成不可想象的恐慌、灾难等负面影响,损害政府公信力与权威性,给政府形象带来极大的挑战。
2.大数据的应用“倒逼”政府数据公开
大数据的应用让全社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并达成公开政府数据的共识。而政府掌握着权威的、大量的政务信息数据与业务数据,倘若政府不公开政府数据,既限制了大数据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又不利于塑造透明、公开的政府形象,这就“倒逼”政府在新常态下要顺势而为——公开政府数据。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首次明确表态:政府应尽量公开非涉密的数据,让这些数据更好地服务社会。当然,政府公开数据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例如政府数据服务意识欠缺、数据垄断的既得利益以及相关的信息保密法律法规的限制等。大数据时代,政府如何回应大数据应用给政府数据公开带来的挑战也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也关系到政府形象建设的关键问题。
3.大数据冲击着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大数据时代,政府已不再是信息发布的唯一主导者。个人社交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等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渠道逐渐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与政治行为方式,且更具时效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使得人们由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发布信息的转变,冲击着政府发布信息的权威地位,提升了社会媒介的话语权。此外,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然后发布相关分析结论,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虽然存在一定相似性,但由于数据渠道和计算方法不同,其数据结论往往与政府存在一定差异,影响政府权威性与公信力[10]。
4.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遭受侵犯考验政府网络信息安全治理能力
众所周知,互联网已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网上购物、网上浏览资料、个人社交网络上的用户信息与评论、手机定位信息、网上求职等成为人们的青睐时,个人信息也就开始泄露了,因为网上留下的许多数据足迹,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这些数据足迹能够精准地判断出个人信息,随之而来的就是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个人营销广告邮件等,个人隐私遭受侵犯,一旦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行犯罪活动,后果不堪设想,这将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能力。政府管理个人隐私信息不仅面临着技术上的难题,还缺乏相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与法规以及个人、企业、政府等三方共同遵守的网络管理约束体制机制。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在政府形象提升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提高了知名度与美誉度[11],促使政府公共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政府形象塑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缺乏利用大数据思维来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渠道多元化和公众参政议政意识地提升让政府形象更加“脆弱”。这种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公众问政的回应若不及时、不透明、不公开,会给谣言、质疑存在一定的空间,影响政府公信力;其二,官僚主义作风一定程度依然存在,官员腐败、公车私用、挪用公款、搞虚假的政绩工程等不良现象依然发生,直接影响政府整体形象。由于政府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这种变化会让政府形象的“脆弱”扩大化,甚至是引起政府信任危机。显然,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及其官员缺乏利用大数据思维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观念。
(二)电子政务发展滞后性导致政府管理创新不足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并且有效地推进了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高效性与便民性,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出现了滞后性,导致政府管理创新不足。从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角度来看,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缺乏数据交换平台以及交换标准尚不完备[12];二是电子政务应用深度与广度不足,例如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与政府数据共享系统的应用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直接导致政府管理与服务上的滞后性。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地发展要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否则,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缺位或者不到位直接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形象问题。
(三)政府及官员与媒体、社会公众缺乏经常性的互动沟通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除了将政务信息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外,还需要新闻媒体来报道与宣传。显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成为政府形象塑造的关键点。从近几年来来看,我国政府对媒体的态度由过去的抵制转变到支持与赞同,政府也极力缓和与媒体的关系,并且逐步建立既对立又统一、既依赖又制约的关系。可新闻采访的权利保障还是不到位,我们经常看到记者或者新闻人被政府部门拒绝采访等事件。另外,我国政府很多时候为了维护良好的形象和虚假的稳定,向媒体掩盖事实,而当媒体经过艰难地调查并曝光真相后,政府又开始极力挽回,政府与媒体之间缺乏互动性、真诚性地沟通,这一“恶性循环”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下降。此外,虽然我国的信访制度及听证会制度从制度上规定了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但这并不是面对面地互动式地沟通,不利于塑造政府亲民的形象。
(四)缺乏健全的网络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
大数据背景下,微博、微信、博客、QQ等社交软件为网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但也出现恶意攻击政府形象、网络谣言、政府网站遭黑客攻击、政府保密信息泄露等不良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健全的网络舆论管理制度,导致网络出现不规范等行为;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有关网络言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对网民有关舆论方面的法律普及不够。因此,政府形象保护要从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上进行健全与完善。当然,提供文明、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政府的义务与职责,若政府不能很好地治理这些不良现象,势必会失信于民,政府形象进一步出现恶化趋势。
(一)建立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平台,主动公开政府数据信息
大数据时代下,要打破“信息孤岛”现象,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大数据的需求,就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政府大数据平台,主动公开政府数据信息,这不仅是大数据的应用“倒逼”政府数据公开的要求,也是我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形象的契机。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发平台,率先在信息、交通、医疗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大数据平台,主动公开政府数据的重点在于政府大数据的应用,如大数据产业发展、利用大数据打好精准识贫扶贫“组合拳”、大数据提升电信监管水平等。可见,建立政府大数据固然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但更多的是基于大数据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选择。
(二)增强维护政府形象的观念的同时要培养大数据思维
当前,政府形象的“脆弱性”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与快速性,还表现在政府及官员形象上,任何有关政府及其官员负面形象的话题都会有损政府形象。如美国的“水门事件”,给其全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可见,良好的政府形象直接体现在政府官员形象上。为此,政府官员要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等,增强维护政府形象的观念与意识。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大数据思维,懂得运用大数据思维来维护政府形象,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下政府与时俱进的表现。大数据时代下,学会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处理政府与媒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大数据思维引领政府形象塑造的新途径。
(三)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升政府管理创新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办好事、不添堵。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以提升行政效率,实现向个人、企业等提供优质、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提升政府管理创新,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大数据时代,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提升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主动将大数据思维融入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中,打造智慧政府政务服务平台,将政府、企业、个人有机地连接起来,打通政务数据资源,催生新的公共产品与行政服务,如实现网上查询、网上反馈、网上行政审批等,能够实现优质、高效、便民、规范的政务服务与管理。因此,将大数据思维、技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创新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政府政务的精细化与便民化管理,提升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图1 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互动
(四)增强公关意识,完善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大数据时代,政府要加强政府公关意识,以提升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给政府形象造成的冲击。政府要提升政府危机公关能力,首要的是要完善政府与媒体、社会公众的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搭建与媒体、社会公众互动性平台,如新闻发布会、政府官方网站与微博、信访等,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或者政府形象危机。例如,2015年12月深圳发生了滑坡事件,深圳市政府先后召开了10次新闻发布会,将滑坡事件的受灾人员信息、现场救援信息、受灾人员的安置等及时地媒体与社会公众公布,同时,各有关部门如消防、民政、公安等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第一时间通报受灾情况以及最新救援信息等,既不给网络谣言以生存空间,又体现了政府在自然灾害面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形象。
(五)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
首先,在网络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是政府主导,如国家网信办,其职责是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指导各地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负责网络新闻业务等相关业务的审批与日常监督;另一方面是行业自律模式,2016年3月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网络安全领域的全国性社会团体,这将对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我国网络安全等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指出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大数据法》,以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六)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推进公众参与
政府形象塑造与维护还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大数据时代,自媒体发展很快,各种社交软件成为社会公众参政议政常态化的方式。面对新情况,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将社会公众在自媒体上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建议、意见、期待等的“声音”汇集成参政议政的“数据”,然后利用大数据相关性分析的功能,将“数据”转化成“民意”,并对这些“民意”及时地进行回应。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快速、及时地了解社会公众就社会热点问题所持的观点,以便政府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另一方面,政府需构建自媒体的沟通交流平台,社会公众通过平台就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等直接进行广泛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形成社会共识。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社会公众与政府可以直接进行互动,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保障,这无形当中就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政府形象,社会公众再通过自媒体进行宣传与传播,凝聚一种正能量,巩固政府的良好形象,政府形象塑造由此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之中。
[1]Nature.Big Data[EB/OL].(2012-10-02)[2016-01-07].http://www.nature.com/news/specials/bigdata/index.html.
[2]Science.Special online collection:Dealing with data[EB/OL].(2011-10-02)[2016-01-07].http://www.sciencemag.org/site/special/data/,2011.
[3]Big data Across the Federal Government[EB/OL].(2012-10-02)[2016-01-16].http://Whitehouse.gov/site/default/microsites/ostp/big_data_sheet_final_1.pdf.
[4]张康之,张桐.大数据中的思维与社会变革要求[J].理论探索,2015(5):5-14.
[5]姜奇平.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力量[J].互联网周刊,2013(1):34-37.
[6]罗向明.互联网+政务 审批事项网上一键就搞定[N].四川日报,2015-11-09.
[7]李志刚.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3.
[8]刘筱勤.大数据与廉政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5(12):113-117.
[9]胡印斌.政府信息公开也是一种“大数据思维”[EB/OL].(2015-05-02)[2016-01-12].http://guancha.gmw.cn/2015-05/02/content_15540941.htm.
[10]李卫东.基于公共数据中心的城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9):152-153.
[11]翟年祥,汪莉莉.论全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形象的塑造[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12):92-96.
[12]翟云.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问题及其症结分析——以2014年电子政务省部调研数据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5(8):13-18.
Analysis of the Image Shaping of Our Governme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ZHAI Nian-xiang,QIAO Shu-fei
(School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ig data has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eople's lives,work and study way.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alysis,the government should apply the thinking of big data and technology to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nd be aware of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On this basi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government image shap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big data;government image building;path discussion
D63
A
1674-8638(2016)05-0076-06
2016-05-10
翟年祥(1963-),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学;乔树飞(1989-),男,安徽固镇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5.011
[责任编辑:姜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