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要】目的 研究银丹心脑通与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科室内2015年1月~2016年3月心衰患者80例选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衰治疗,研究组予以银丹心脑通和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LVEF、LVF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银弹脑心通与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在在治疗心衰中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银丹心脑通;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01
心衰指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无法充分排出静脉回心血量,引起静脉血淤积,动脉血灌注降低,最终导致的一种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1]。心衰并非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心脏病变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主要致死因素。临床指标目标主要是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升生存质量[2]。银丹心脑通是具有民族医药特征的苗族药,临床安全性较高,活血化瘀等疗效显著。笔者特选取了我科室心衰患者80例进行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科室内2015年1月~2016年3月心衰患者80例选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知情治疗,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3]进行诊断和分级。排除对本研究中药物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炎等患者。根据治疗药物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5.1±3.1)岁。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4.7±2.8)岁。比较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利尿剂、地高辛规范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予以:①银丹心脑通(贵州百灵,批准文号Z20027144)4粒/次,3次/d。②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批准文号H31022649)
40 mg+5%葡萄糖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14 d为一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指标
在患者入组时、治疗结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径缩短率(LVFS),并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3]判定疗效:①显效,指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者;②有效,指心功能至少改善1级;③无效,指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不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统计学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功能指标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F、LVF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疗效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衰是导致临床上多种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联合方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尤为重要。中医学将心衰归入水肿、胸痹等症范畴,主要病因为心阳不振,痰饮内停,瘀血阻滞[4]。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益气养阴、利水平喘。
本研究将苗药银丹心脑通、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用于心衰患者治疗中,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常规心衰治疗效果75.0%。提示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心衰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银丹心脑通主要由丹参、三七、细辛、大蒜、银杏叶、冰片等药物组成,诸药协同,活血化瘀并行气止痛之效显著。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冠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保护心脏等重要作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作为环磷腺苷衍生物,具有降蛋白激酶A和C激活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人体基本生化代谢,激活各种人体反应、产生ATP,抑制自由基、血小板活性、血栓形成,有效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收缩负荷。同时还能扩张冠脉,保护保护受损心肌细胞,抗心律失常。研究组LVEF、LVFS水平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银丹心脑通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心衰的疗效较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勇,于文敏,吕 远,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6):319-320.
[2] 胡寿信.丹红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68-2369.
[3] 邢红云,张 锋.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4):3806-3807.
[4] 申新林.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糖尿病并高血脂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080-2081.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