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物理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尤其迫切。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以“板书”和“讲授”为主体,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压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主动思维(学习)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开放、系统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1.幽默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2.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探究式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很容易消化,但怕就怕他们习惯如此之后,再也不愿意或不敢啃硬骨头了。对于物理这门课,它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用手将塑料尺的一端固定在讲台的边缘,尺子的另一端伸出讲台面,再用手拨动,让尺子发出声音。问: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并且与同学讨论。有些同学认为:“声音可能是塑料尺敲打桌面时,两者撞击发出的。”也有同学认为:“可能是塑料尺振动时与空气摩擦,空气发出的。”也有认为:“可能是尺子本身振动产生的。”有个别学生认为:“要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那么为什么我的手在空气中左右振动却没听到声音呢?”不同的观点一一提出。这时我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但是,对于“声音是得怎样产生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不直接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质疑讨论之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很快就出来了。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发掘潜力,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式教学应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除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又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常平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随后,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形式多样的调查。形式可以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环保部门了解情况、实验演示、实地调查测试、问卷调查等。在调查中,我会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性成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或论文,并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此时,对正确的结论教师予以肯定,对有争议的论点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的调查探究,使学生利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了解和解决一些社会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
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教学之后,学生们暴露出一些问题:
1.少数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老师指到哪学到哪,不敢越雷池一步。
2.少数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马上问老师、问同学,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解决问题。
3.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强,还是习惯老师传统的讲授,从老师那里获取定论式的知识。
以上暴露的这三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九年制中小学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集中体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让学生比较“接受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效果,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同时物理探究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并要关照个别差异,这样可给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其次,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观点,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突破、探索、发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