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锡玲
摘 要:该文主要立足惠安县发展基础,分析存在问题,找准发展定位,旨在探索科技创新在促进惠安工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有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支撑。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 信息化发展 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087-02
1 基本概况
惠安县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石雕石材工艺、食品饮料和轻工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以及机械制造和陶瓷建材等方面。据统计,目前产值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有3 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6家,其中产值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6家,1亿元的企业35家,5 000万~1亿元的企业140家,1 000万~5 000万元的企业342家。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已经启动。早在1995年,惠安县就提出建设“惠安信息港”,“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信息化,加快大容量、高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全县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县80%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全县拥有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2家,市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8家,加入因特网的企业500多家。有15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部分企业通过或正在申报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从1996年开始,惠安县确定重大项目技术论证制度,成立了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并于2001年组建惠安县技术创新顾问团和惠安县农业综合开发顾问小组,2013年7月调整充实惠安县技术创新专家顾问团,实施惠安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经济强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全县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县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家,民营科研机构33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6个,城南、惠东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已启动建设。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2 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惠安县在技术创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但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含量偏低,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较弱,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惠安县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至目前,全县仅有9家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尚未能为惠安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较弱。一是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全县生产性企业3 000多家,但多数属中小企业且停留在家庭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阶段。二是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缺少名牌产品。三是创新能力不足,重生产,轻管理、轻科技,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观念不强,吸纳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进程缓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极少。四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力量薄弱,竞争意识观念不够,只停留于传统的生产与销售形式上,尚未形成一支能闯天下的营销队伍。
(3)科技人才匮乏。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足2.3万人,高级职称只占3.1%,中级占19.4%,比例偏小,影响到创新水平的提高。科技人才在地域和行业分布上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具备学科带头人的高级科技人才少,生产第一线科技力量严重不足,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家少。
(4)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低。全县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缓慢,加上多数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少,运用信息产业技术开发的新成果、新产品极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县工业化进程。
3 今后的思路对策
(1)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和体系建设。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使全县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院所依托,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的技术创新体系。
(2)以制造业信息化为载体,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要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扶持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发展制造业信息软件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制造业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制造业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增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继续培育做强做大惠泉、中德等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示范作用的企业,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全县工业化进程。
(3)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科教兴县,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从全县实际情况看,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缺乏已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加快制定“十三·五”科技发展计划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着重培养四个方面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具有科技开发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人才;具有较高思想业务和科技素质的管理人才;具有较高文化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时要为各类科技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创业环境,制定优惠的使用人才政策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多层次培养人才,为全县经济跨跃式发展服务。
(4)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借助全县与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科研院所所建立的技术依托关系,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为全县技术创新、企业技改、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服务,推动全县工业化进程,促进企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黄丽华.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上海市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分析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10(1):16-18.
[2] 汪向东.推进“两化融合”与加快工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3):4-14.
[3] 李毅中.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6.
[4] 金江军.2009-2010年中国两化融合回顾与展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4):77-78.
[5] 冯长辉,谭力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企业管理,201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