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贫寒学生也要“精准扶贫”

2016-11-15 19:07吴左琼
教育 2016年41期
关键词:华商报造假者消费观

吴左琼

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2016年9月21日《华商报》)

虽然关于贫困补助的发放和贫困生的筛选条件的争议一直存在,莫衷一是,但贫困生的认定,总不能以“有无电脑”一道杠决定,而是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精准扶贫”的理念,对在校贫困学生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而2007年制定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中“购买电脑不算贫困生”的条款,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以及电子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电脑的价格不断降低,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何况,对于如今很多大学生来说,电脑已是必备的学习工具,所以,不能剥夺贫穷大学生使用电脑的权利。

然而,要做到“精准扶贫”,高校必须要建立一套细化的贫困生认定和评价标准,并通过公开的审核以及对造假者的严厉追责,关联个人信用档案、接受监督和举报等等来保证贫困补助发放的相对公平,避免贫困补助被冒领。

当下,相比以“有无电脑”认定是否贫困,考察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家庭实际情况、老师和同学的日常反馈等更为合理。

此外,物质上的“扶贫”固然重要,精神上的贫弱也不能忽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是重要的一课!

猜你喜欢
华商报造假者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报纸头版如何用专题化“议程设置”穿透网端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由《华商报》社会民俗新闻案例切入看新闻民俗学的建构
《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
本期导读
二则(1)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