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超 陈琳娜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着系统性的改变。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优化方式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切实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遇到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各种问题进行关注、探索和解答,希望能够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优化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其辐射力非常强,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方面,造成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需要学生自觉内化,因此,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不断优化,提高高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1 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1.1 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多年来被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媒体环境下,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确保大学生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养成正确的习惯,通过马克思理论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与此同时,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通过新媒体来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巩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要指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理论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且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点,并与时俱进地学习马克思理论,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三,及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的形势政策教育,切实提高马克思理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好地感染学生。
1.2 强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题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当前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发挥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引领功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新媒体阵地来做好宣传工作,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提高共同理想树立的意识,让其真正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内涵,使他们看到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成就和进步,进而接受和认同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主流价值观念,从而统一学生的个人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并处理好三者之间关系。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不能背离共同理想,要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为核心。
1.3 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时代精神是其精髓。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加强自身科技创新意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到:首先,大学生承载着民族的期望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设置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实践,掌握社会现实,锤炼个人意志,让大学生更加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
2.1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不遥远,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为了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相关的意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将理想信念的教育作为核心,重视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将集体主义精神发挥出来,让大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确保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积极、具有进取精神,并且拥有强大的个人意志。所以,需突出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切实做到知行统一,帮助大学生养成踏实的精神。坚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迈向理想的目标。
2.2 突出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突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懂善恶、明是非、知荣辱。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要求公民都必须遵守的规范。短短二十个字却涵盖了我国公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其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都非常的鲜明。面对新媒体环境,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新媒体融入对学生、学校的评价方法中,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中,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加充分,使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形成道德人格,最终达到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2.3 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现在无论是人们的观念意识还是情感态度都非常复杂和嬗变。大学生想要更好地发展,便必须确保自身的心理品质健康,这也是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条件。所以,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思维力、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保持心理健康,强化自立、自强、自律意识,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成长。
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理念
3.1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的缺失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面前迷失了方向。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在“学生了解媒介技能和媒介传播策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学生对媒介信息主动质疑的态度和精神。”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引入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就要使得大学生通过广泛丰富的媒介接触,适应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具备良好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强化对媒介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进一步提高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完善综合素质培养,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打造: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资源,传授媒介使用的必备技能,使学生学会使用媒介资源来进行辅助学习,特别是校园媒介资源,如学校党建与团建的重要网站、图书馆网站资源的使用,通过各种途径追求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提升。第二,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媒介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特点功能、传播技巧,并通过典型案例和社会现实的剖析,逐步学会判别媒介信息,拥有媒介应对素质。第三,积极探索学生使用媒介的新的路径和方法,建立相应规范,施行相关制度,构建教育模式,约束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3.2 有效借鉴其他国家价值观的重要理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他国家在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国民教育是传播主要渠道。如2002年英国政府提出了“公民教育”的任务,意在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美国学校也非常重视美国意识的强化,在各个学校中都有国歌、国旗以及总统的画像。在1997年时,新加坡便开设了公民课,确定新加坡人是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非常重视。第二,用法律、政策来保障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如法国通过建立法律机制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于1946年宪法第二条就明确规定:共和国信条为“自由、平等、博爱”。《美国国家利益报告》明确将“在国际信息传播中保持领先地位,确保美国价值观继续积极地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列入国家核心利益的范畴。第三,通过宗教宣传、传播核心价值观。如德国将宗教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必须进行宗教课程的开设,英国也是如此,通过宗教课程教育,弘扬环保、尊重、公正等价值观念。第四,大众传媒直接输出主流意识形态,推进本国公民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随着全球化环境和新媒体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主要传播载体。比如随着全球化和新媒体普及,美国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文化殖民”的效果,体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今日之世界,国外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和方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的建构也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海鑫.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探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 韩柏光.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 李岩.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
[4] 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11).
[5] 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