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特点及国内外发展历程

2016-11-15 17:54荣宪举
科教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历程慕课特点

荣宪举

摘 要 源自以往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综合学习管理系统的慕课,是为增强知识传播而由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大规模开放课程,研究其特点及发展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慕课及发展慕课。

关键词 慕课 特点 历程

1 慕课的概念

“慕课”(MOOC,MOOCs),英文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中,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一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第二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基于连通主义和网络学习的开放教育学,课程范围覆盖了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绝大多数课程是免费的,但有部分课程提供收费服务,学习者自由选择是否购买。

2 慕课的特点

(1)大规模。慕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规模,主要表现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学校数量大、课程种类多、学生数量大。比如参与Coursera慕课平台建设的高校和组织超过了110个,课程领域达到了25个之多,一门课程可供成千上万的人学习,人越多越能显示出慕课的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大规模不是负担而是资源。

(2)基于网络。慕课的课程开发、学习者参与、成绩测验等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

(3)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慕课尊崇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协议,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可以上网就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优质课程,不管你是正在上学的学生、上班的工人、家庭主妇或退休老人;慕课不需要学籍,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慕课大部分课程是免费的,只有当你需要学分、证书时,才需要交纳一定费用。

(4)教学互动性强。慕课一般采用“小视频+小测验”的授课模式,课程由若干6~1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组成,每次讲解一个知识点,视频学习之后即有随堂测试,学习者只有答对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习。学习者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解决了学生按主题学习的要求,并且可以集中学习者注意力并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沉浸感”。在学习过程中,除教师外,学习者互为师生,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及时解答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5)评价方式新颖。慕课借鉴了网络游戏过关的方法,有时还给出在考过这个题中的排名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评价采用了机器点评与学习者相互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简单的随堂测试由计算机完成,对于问答类的考试,通常由学习者相互点评,为防止学习者串通作弊,5个左右的互评者由系统随机分配,以此来保证评分的公正性。

3 国外慕课发展历程

在慕课的建设及发展中,美国一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截至2015年12月,美国慕课三大平台Coursera、Udacity、Edx各具特色,Coursera开设了1504门课程,涵盖了艺术人文、商务、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数学和逻辑、个人发展、物理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等多门专业学科,合作高校达139所,属盈利性机构;Udacity开设了121门课程,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综合科学、编程和创业等专业,其特色之处是根据公司需求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及增值服务,属于盈利性机构;Edx开设了约650门课程,包括数据科学、网页开发、软件工程等专业,其特点是面向全球免费开放,高标准、跨领域的免费课程、创新的教学技术,属于非盈利性结构。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及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进行了课程应用及相关的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项目主要有:(1)认识edX MOOC:“电路和电子学”(6.002x)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慕课的学习经验。资助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对edX平台上推出的第一门课程“电路和电子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①(2)在慕课中对学生指导、辅导和有引导的同伴交互实验。资助圣何塞州立大学与Udacity合作,研究圣何塞州立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的实施情况。(3)在慕课平台中理解和涉及社群动力学(点对点大学)。资助马里兰大学与P2PU平台合作,以及如何进行在线课程的设计、应用、分析。(4)“计算机类慕课的学生学习成效研究”与“慕课学生的实效预测”。用以资助哈佛大学对edX平台的“计算机技术导论”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还支持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on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教学研究,密歇根州立大学探索慕课支持的学习社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将慕课集成于研究生和专业性STEM计划,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慕课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等。

2012年以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积极促进慕课发展,支持教育机构及高校展开慕课相关的实践探索与科学研究,所资助的项目主要有MITx翻转课堂模式研究、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慕课研究、伊萨基战略与研究部的慕课研究、由阿萨巴斯卡大学牵头的MRI(MOOC Research Initeative)研究计划等。积极探索了混合教学环境下支持教师的最佳方式,就慕课课程与平台的检测、访问、分析进行研究,在学生体验和产出、学习设计、成本绩效、学习分析及证词和系统化影响方面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此外,该基金会还支持了众多高校在慕课平台上进行慕课建设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怎样使基础课程更多地参与到慕课中,如何使课程更大范围地被学习者获取,如何理解慕课的应用情况,怎样将慕课用于课堂教学等等。

慕课在美国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1)运营商的问题。慕课运营平台越来越多,意味着老牌提供商遇到了更多的竞争对手,赢得风险投资的难度增大,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地提高自身造血机能已成为各慕课运营商的当务之急,美国的慕课平台提供商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盈利,且已初见成效。他们采取的措施为:(1)更换领导层,注重开拓市场。Coursera和edX在2014年同时调整领导层;(2)细分用户市场,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和服务;(3)整合课程资源,提供系列证书;(4)改变运营模式,提高结业人数。但对慕课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质疑依旧存在,并且慕课学习成果兑换高校学分的努力不容乐观。

(2)对慕课的可持续性研究正在进行。慕课的提供商的经济利益和企业命脉与慕课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提供商关注的重点是慕课可持续发展的群体,他们以较为强有力的方式来保证慕课课程和平台服务的质量,并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慕课学习者范围,为促进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包括:①在原有的模式下,不断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确保经济效益的稳定;②持续增加合作高校数量,不断加强课程管理,提高授课教师水平,促进慕课课程水平的提升;③通过增强和高校合作、自创证书认证等形式,不断提高慕课证书的含金量;④持续扩大慕课学习者群体,保证慕课市场规模的稳定性。

2014年,欧盟高校联盟对249所院校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主要了解高校慕课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态度,调研结果显示:

(1)在对慕课的反应及认同态度上,大约1/8参与调查的院校参与了“慕课”建设,超过50%的院校打算将来参与;对慕课的认同度上,33%的受访高校对慕课的定位表示认同,8%的高校认为慕课是至关重要的,42%的高校考虑采用正式定位;高校类型不同,对慕课的定位也不相同,技术性大学支持开设慕课的比例为45%,综合性大学的支持率为25%,专业及应用型大学的支持率低于20%。

(2)教师对慕课的态度。学校员工对慕课的感觉喜忧参半,对如何定位慕课备感压力。

(3)对慕课的决策研究。慕课的开设及实践基本上由学校的领导阶层、教职人员和专门的学习信息化部门进行决策,而已开设慕课的高校和计划开设慕课的高校,学校领导同样起了重要作用,学习信息化部门和参与慕课建设的教职员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慕课的开课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大规模的参与到慕课建设中,他们愿意用一至五门课程来做实验,以取得高校参与慕课的经验。

(5)慕课研发仍是问题。慕课最初的设想是为学习者提供非正式学习,在慕课中,各大学的普通学生和其他非普通学生的如何区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欧洲地区高等教育相关资格认可公约》一直在寻求改善和简化相关的识别程序的方法。为提高欧洲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技能和资格,欧盟对非正规学习的成果表示了认可,但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和学分认可与互换是制约慕课发展的瓶颈,欧盟同其他国家一样处于探索阶段。

从欧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校及其领导对慕课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不愿意冒很大的风险,很少一部分重视本地开发战略而投资到慕课开发中,在高校建立了适当决策机制并确定了资金之后,他们会考虑参与其中。欧盟高校整体基本持中立或观望的态度,但各高校在慕课发展上进行了积极努力。

就目前来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效果并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高校对慕课的研究和利用显得比较保守,不像提供商那样锐意进取。但是,慕课课程主要来源于高校,慕课推崇的“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用户也是高校,高校在慕课可持续发展中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美国高校为本校的慕课授课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制作环境,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慕课课程质量,保证了慕课课程的合理和优质。同时,针对不同学习者开设慕课,有效地扩大了慕课的学习者群体。

从美国、欧盟慕课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看,慕课提供商、传统高校、其他社会机构,只要是参与到慕课其中,都为推动慕课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相应努力,虽然他们表现出来的立场、关心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

4 国内慕课发展历程

2012年以后,国内传统媒体乃至很多网络新媒体都高度关注了慕课。包括《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网络》、《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内的传统纸质媒体都刊登了关于慕课的文章,诸多门户网站媒体如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也关注了慕课的在国内发展,一定程度上,慕课在国内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媒体的报道和推动。

国内企业、高校也纷纷行动起来,网易、优酷、译言网、果壳网、超星慕课等中文网站汇集了各类主题的慕课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也相继开发了慕课课程,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目前已有98所高校开设了慕课课程,吸引了很多在线学习爱好者的关注。

4.1 慕课在国内企业的发展

企业方面,华为具有代表性。2014年初,华为开了三门慕课课程,一门课比较偏向软性课程,几乎所有华为人都会上的——业务沟通技巧;第二个是必须要上的认证课程——项目管理(BMP);第三个是新技术课程。第一班注册管理会计师(CCMA)就有6000多人注册报名,还有很多人报不上名,第一班结束后,又连续开了三班,目前,华为的慕课课程已经达到了50门以上,5万以上人次进行了学习。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华为的员工比较喜欢在慕课中学习。每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和行业的特性,其工作性质都不一样,但华为是具有代表性的。

4.2 慕课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在高校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也表明了态度,在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加强高校慕课建设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年度工作计划中,“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②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对高等学校的慕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高校方面,名牌高校首先行动,2013年10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启动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这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且支持APP下载,其合作院校达到28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经济·管理、创业、电子、工程、环境·地球、医学·健康、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社科·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设计、外语、教育、其他、大学先修课等。其中大数据系列讲座(Big Data Lecture Series)的修习人数达到了1.7万人,学堂在线平台仍在不断上线名校课程。除了获得证书外,学习者还可以修习多所名校的部分学分,甚至高中生也可以借此先修大学学分。

另外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截止2015年11月24日,武汉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位居开课学期数第一位;开设慕课17门,位居已开课门数第五,总选课达到655965人次;已开课程选课总人数位居第三。其主要做法为:

第一,搭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慕课平台。为鼓励本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尝试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切实发挥服务本校教学和服务社会功能,为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该校依据现有慕课模式,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课程中心,搭建了慕课平台——“珞珈在线”。并与其他慕课平台诸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共享课程资源,共同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慕课建设。

第二,制定慕课建设规划及规章制度。武汉大学加大在自主产权慕课平台方面管理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为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武大本字〔2015〕25号),文件规定:“探讨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积极探索育人新方法,实行多种培养模式并行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现正着手制定《武汉大学“珞珈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为慕课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创新慕课学分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在原有的学分计算和认定基础上,创新慕课学分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将慕课学习成果和原有的学分认定相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权益。

第四,充分利用慕课平台,推动七校联合。在原有的条件下,联合办学由于受等诸多硬件设施的限制,校间的资源共享未能得到充分实现,无法满足学生选修课程和专业需求。慕课平台建立后,可以为联合办学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学生足不出户就跨校选课和学习,节省了大量时间,真正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将改变学校间学生选修课程受限的局面。

第五,加强慕课专业师资和技术队伍建设。在长期现代化教学建设中,武汉大学集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他们利用原有的硬件及软件资源,通过与社会组织及企业合作,解决慕课建设过程中师资和技术人员问题,为深入推进慕课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慕课有着短暂的历史,但却有着漫长的过去,是长期以来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也经历了孕育、产生、建设、发展、应用等过程,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使用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模型对慕课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慕课依然处于应用模式的探索阶段,慕课从当初的极度兴奋状态过渡到了冷静、理性发展阶段。

(1)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学研究项目:“MOOCs”背景下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A880039

(2)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自媒体冲击下青少年生活方式嬗变与重塑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356

注释

① 焦建利,王萍.慕课 互联网+教师时代的学习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56.

② 参见《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502/183971.html, 2015年11月15日访问。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王萍.慕课 互联网+教师时代的学习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154-158, 200-205.

[2] 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6-23,193-196.

[3] 乔纳森·哈伯著.慕课 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98-104,219-222.

[4] 李曼丽,张羽,叶斌桂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6-50.

[5] 高翠,胡凡刚.MOOC蕴涵的学习理念[J],新时代教育,2015(9):44-46.

[6] 王左利. MOOC生态初现[J].中国教育网络,2013.9:17-19.

[7] 廖肇弘:全球和中国企业MOOC的发展趋势,中培新媒http://www.zhongpeimedia.com/p/3817.html. 2016.2.

猜你喜欢
历程慕课特点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