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霞
摘 要:综观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面临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深化、道德选择标准模糊化、道德行为选择失范等困境。究其原因则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社会负面因素导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实效性降低。社会化视域下可以通过凝练语言突破教条主义,以朴实亲和风格突破官僚主义,强化论据以突破形式主义,拓展培育思维以践行创新思想,强化社会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等措施优化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增强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社会化;道德素养;优化方略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9-0104-04
大学生道德素养是大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情感和道德选择基础上对道德行为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学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环境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在社会化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社会负面问题也给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和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困境。这些社会负面问题,不仅弱化了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效率,而且严重制约着大学生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如何标本兼治地突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困境受到诸多专家学者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也是高等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社会化因素主要是社会上存在的经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等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的各类因素的综合体。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多元社会意识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社会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等社会负面现象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负面冲击,加之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还缺乏足够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取向紊乱,对社会、国家和人生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偏颇化。
第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深化。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国情,社会转型发展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策环境、各类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和观念等社会化因素的发展得以提升,在规范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同时,也促生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复杂化,制约着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②同时,腐朽思想的广泛传播、腐败分子暂时得利等社会负面现象,削弱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要求固化的意愿,不断扭曲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评判,致使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异化,追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仅如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鉴别力和认知能力,对国家大政方针认同度和拥护度有所降低,过分强调自己成才的重要性而忽视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甚至对社会腐败产生一定的认同感;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局限于传统视野,不能从更广阔的背景看待社会问题,乃至产生消极的道德评价,持有悲观的道德态度,甚至对传统美德持鄙视态度;部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道德要求持否定态度,不能积极自觉地关注公平正义,而是忽视社会集体利益需求,过分追求利己主义,思想道德状态在追求物质、选择利益和投机取巧中膨胀扭曲。笔者曾就社会公德方面做过调研,发现调查对象在回答“是否帮扶摔倒老人”问题时,多表示在排除被诬陷的前提下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回答“是否强烈抵制社会腐败”时,多表示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足以说明社会负面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化。
第二,部分大学生道德选择标准更加模糊化。虽然当代大学生社会意识、主体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强烈,能够广泛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过程中,能够进行个人品德的培养、提升和修正。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和各种新观点、新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一些腐朽思潮通过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向大学生群体的迅速传播,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形成了较大影响,削弱了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感召力和大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依据混乱。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现象甄别能力不够,特别是道德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容易付诸“愚从”“盲从”和“锢从”行为,甚至出现满腔热情投入但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形成“愚道”“盲道”和“锢道”现象,这也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生实现正确道德内化的可能性。因此,亟须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感染力,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选择标准。
第三,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失范。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目标选择迷茫、道德选择“不理性”、价值取向错乱,甚至崇尚错误的道德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失范。部分大学生不再把考试作弊、替考等行为视为不诚信行为,不能够自我审视、自我管理,而是一味地刻意归因于外部因素,甚至冠以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不学“政治”照样走天下、规章制度制定不够人性化等“堂而皇之”的理由。同时,还有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感知贫乏,对不良社会风气评判出现偏差,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不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甚至把社会腐败行为、“走关系”“跑人情”视为个人能力的体现,从而加以迷信和崇拜,把现代社会视为“关系”社会,进而降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道德素养的自觉意识和内在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追逐“关系”、投机取巧、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等。当前,必须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说服力,对这种失范的大学生道德行为进行科学引导与预防,明晰道德素养紊乱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影响机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素养。
二、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困境的成因
长期以来,随着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等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降低了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导致大学生对道德素养培育宣传的价值观、道德观接受度和践行意愿降低,致使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得以深化,部分大学生道德选择行为失范。endprint
第一,官僚主义导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亲和力缺失。我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中有“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说明教育语言的风格至关重要,语言的使用风格也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③当前,受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和道德素养培育的工具性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语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化、文本化、口号化现象,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高高在上、官腔官调;刻板的语境、严肃的话语、固定的语词以及缺乏美感和魄力的语言等,致使语态的亲和度欠缺,流行语言、情感语言、高度凝练的语言使用严重不足,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故作深沉、云山雾罩、枯燥无味的说教不易被大学生所理解、认同,最终不能走向大学生、融入大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缺少亲和力,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实效降低,致使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得以深化和增强。
第二,形式主义致使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缺乏说服力。《周易》载“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由此可见言之有物的重要性。写文章、做事情只有言之有物在先,才能做到事事掷地有声,增强说服力。④实践已经证明,空洞的说教、务虚的作风只能让人感受到内容空乏、缺乏具体、没有真实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当前,受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授教者将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简单地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尽心尽力,走过场、走形式、敷衍了事,致使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深入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的情况,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忽视和回避就一些人民内部矛盾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平易近人的交流,互动交流、扎根基层、求真务实不足,甚至出现一定的“虚美,隐恶”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降低了道德素养培育的说服力,致使大学生不能从内心接受道德素养培育的道德标准,更多地去寻求和依赖社会其他道德标准,造成道德选择标准日益模糊。
第三,教条主义降低了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感染力。长期以来,受教条主义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还存在较大程度的照本宣科、故步自封现象,导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感染力明显缺乏。在价值定位上把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视为“政治工具”,不能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内容上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一元”与“多元”辩证引导不够;在教育方法上将道德素养培育与其他学科分割,不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系统科学、现代行为科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美学等学科新成果的积极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与大学生追求新思维、新理念和新话语的意愿形成较大冲突,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跟不上国情、世情、社情、民情的发展步伐和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需求,以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们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无法正确促进和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从而降低了对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选择行为失范。
三、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优化方略选择
在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实际需求,重新审视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新常态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体系,通过增强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提升大学生的认同度和接受意愿,进而增强大学生对道德素养培育的内化效率。
第一,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破教条主义。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所载内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涉及人类、自然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内容体系复杂而抽象。如果授教者照本宣科地教条式宣讲,机械抽象地从概念到概念,八股文式地引经据典,表面看似鸿篇巨制、博大精深,实则故弄玄虚、孤芳自赏,只能让学生感受到枯燥乏味、拖沓冗长、空泛议论、脱离实际,觉得食之无味,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接受意愿。因此,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应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突破教条主义,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某个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主张,既抽丝剥茧,又切中精髓、一语中的的形象化、具体化理论概念,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不仅能让大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能让大学生耳熟能详,给大学生以心平气和、通俗易懂的感知,这样大学生就能产生爱听、乐听、乐于接受的意愿,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效率。如在宣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时,可以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进行形象概括。⑤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大学生因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高深莫测、云山雾罩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是条理清晰、要言不烦、提纲挈领,既便于理解,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
第二,塑造朴实亲和风格以突破官僚主义。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要想“进头脑”,必须以朴实亲和风格突破官僚主义,以质朴笃实、温和亲切的姿态,生动形象的内容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升华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感染力,才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意愿。大学生道德培育应实现朴实见真实、形象见具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特别是用身边朴实亲切的故事触动大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动。大学生在感受到质朴笃实又不缺乏亲切、准确又不缺乏生动有趣、形象朴实又不缺乏栩栩如生的故事时,不知不觉被打动,然后发自肺腑地支持和维护道德素养培育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高效纽带,从而增强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力。比如在宣传“可持续发展观”时,可以用“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的故事折射粗放式发展的危害,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绿水青山”这一众人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受益匪浅的自然环境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计划生育”与“二孩政策”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样,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而且能够以党和国家的 “人口政策”强化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路径的领悟,将教的激情与学的感受融为一体。
第三,强化事理论据以突破形式主义。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应强化事理论据运用以突破形式主义,利用明晰的事理、充足的论据来支撑施教主题,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有案可稽,使得枯燥的理论富有情节,言之成句,持之有理,从而使理论更显真实,以消除“假、大、空”的说教,给大学生带来实事求是、入情入理、意到笔到、真实可信的说服力,让大学生更容易记住,进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接受度。譬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可以尝试采取重点内容索骥、相关观点链接、案例点评、视频汇观并结合社会实践体验的方式。比如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时,可以首先归纳出“党的伟大旗帜”理论重点,观看《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电教片,再辅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历史事例,并以“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设计讨论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清晰地认知“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理性认知,又能体悟到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重要作用,生动形象、特色鲜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无疑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党的伟大旗帜”的认同和信服度,进而内化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信念。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时,可以首先归纳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理论重点,观看“邓小平的历史功绩”电教片,再辅以“深圳特区形成与发展”案例辨析与点评,从而为归纳出的重点提供坚实的实践论据。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理论,而且有助于提升理论的可信度,进而增强说服力,坚定大学生追随 “邓小平理论”的决心。endprint
第四,拓展培育思维以践行创新思想。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应积极拓展培育思维以践行创新思想,运用新信息、新知识,从新视角、新观念出发,创新道德素养培育理论知识解读,开拓大学生思维,为其更新观念提供启迪,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大学生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特别要提出新内容、新视角和新路径,增强新颖感,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给其以解放思想、深化认知的深刻启迪,进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感召力,促成大学生深入探究下去的想法和激情。比如宣传和解读党中央基本精神时,针对大学生有强烈探究意识这一特征,不仅要从“是什么知识”层面去解惑,而且还要着眼于“为什么是这样的知识”的角度去释义,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探究来吸引大学生,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去阅读探究其根源。通过对党中央基本精神背景的深刻探究,不仅能使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使党中央基本精神真正地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其知识的一部分,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效率。同时,还要注重实现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满足,避免给大学生“一言堂”和“一家之言”的感觉,防止大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和接受的兴趣。在解读党中央基本精神时,可以融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本学科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中央基本精神“应该是什么”的意见和建议,让大学生在质疑中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授教者,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党中央文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写出小论文等一系列环节,使他们深刻理解党中央基本精神,从而在提升党中央基本精神信服度和接受度的同时,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吸引力。
第五,强化社会性教育资源的应用以夯实实践基础。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工作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来源于真实生活,才能有效地完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引导,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平等互动,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内化。这就要求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工作必须强化教育资源的社会性载体。一方面,突出网络在线载体功能。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诉求,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终端构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以网络化教学强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性教学基地载体道德教育功能。通过深度挖掘社会道德文化底蕴,创建“德文化”“慈孝文化”“善文化”“信义文化”等教育实践基地,以国情、社情、民情、家风家训以及文明礼仪等元素精心培育道德实践活动项目,夯实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实践基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体验感悟”,使其身有所受、心有所触,进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功效。
第六,注重开展导读、导学活动以提升引导力。广泛开展导读、导学活动,有意识地以论坛、咨询、读书活动、读者见面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导读、导学活动,引导大学生汲取道德素养资源。在导读、导学活动中,强化网上网下互动联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使用政治、哲学、伦理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依据学生兴趣以订单式进行推介,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引导;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广泛接触和实践各类道德现象,通过其亲身实践体验、思考和研究各类道德现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以其获得的事实感知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道德识别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当前,大学生道德诉求心理更加丰富,对待新事物、新现象好奇心日盛,追求体验意愿强烈,以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内容呈现空前的多样化,因此,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工作必须审时度势,依据国情、社情、民情的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大学生道德诉求的社会化趋势,通过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获取良性道德教育话题和素材,满足学生的道德诉求。既要注重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又要注重资源的道德教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即时性;既要杜绝低级庸俗,又要着眼于社会热点、社会责任特征,将高等院校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了解社会、提高道德素养的综合载体,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健康的道德素养提供沃土。
注释
①焦娇:《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与大学生道德建设》,2013年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②邹念:《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2013年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③张海燕:《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性》,《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第36期。
④郑晓峰:《〈周易〉“贞事辞”的叙事结构分析》,《学术交流》2014年第8期。
⑤康伟:《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底蕴》,《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