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山西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农产品微商的困境与出路
王宇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微商作为农产品拓展销路的重要渠道,一种移动社交电商的新模式,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针对农产品微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农产品;微商;出路
随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消费者对各地不同美食的需求和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为农产品的广域流通提供了条件。2015年农产品微商以井喷式爆发,全面燃动“吃货经济”,引领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社交电商模式。
文中“微商”主要指基于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销售和交易等活动的个人或企业。当前基本分为三种模式:自产自销的农业散户,农产品个体代理商,农产品企业营销平台。但这种依托于社交化媒体平台的C2C电商模式背后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1.1产品标准化低
农产品生产周期性长且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多以分散种植为主,这决定了难以对其实现标准化管理。产品缺乏质量标准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一个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无标可依或有标不依的情况;二是流通环节的标准不健全。这样容易导致农产品信息不全、可追溯程度低。农产品微商大多以特色产品为营销亮点吸引顾客,如有机蔬果、非转基因绿色食品等,但大部分卖方难以提供相关证明信息,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消费者难以从理性角度出发辨别真假。
1.2市场监管度不高
农产品微商市场作为一个新型的开放自由的电商市场,缺乏市场准入度和市场监管度[1]。首先,行业进入门槛低和监管漏洞使大量不合格商品涌入消费者的生活,产品的优劣难以区分,质量达不到保障。消费者在购买到不达标产品后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不畅通等诸多问题,致使消费者对微商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其次,农产品的同类化现象严重,但品质参差不齐,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开展价格战,容易导致市场混乱。
1.3不注重品牌塑造
很多农产品微商存在产品无重点,营销观念陈旧,忽略农产品整体品牌的塑造等问题。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特征符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是影响其购买产品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度高且溢价合理的产品,成功的品牌塑造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将农产品信息全部传递至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程度。
2.1客户的精准定位
农产品微商应该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销售。细分消费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群制定相应的产品层次和宣传方式,将合适的产品介绍给目标客户极为重要。否则盲目的、低质量的信息推送会使用户产生厌倦,进而屏蔽。这样不仅达不到营销目的,反而失去了粉丝的关注度。
2.2塑造农产品品牌
互联网+农产品,不仅要拓宽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使农产品增值、为农人增收。农产品微商想实现可持续化,成功塑造品牌是关键。在社交化媒体营销中,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会更加信任,除了地域特色外,打造自身易于传播的特色品牌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品牌设计要符合目标客户的价值和需求,其次产品名称要给人印象深刻,容易识记,能直接说明产品是什么。最后,品牌要有值得挖掘的人文内涵,背后的故事能与客户产生共鸣,使品牌形象更加丰满。
2.3营销策略多样化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必须注重与客户的有效互动。①丰富促销手段。通过团购、打折、秒杀等方式来刺激消费者购买;②提高消费者的分享意愿,实现口碑传播。利用奖励来促使消费者在微信、QQ等朋友圈转发、分享,以获得更多关注;③收集消费者的喜好、购买等数据,将其分类建群,维护客户关系以提升重复购买率;④开展体验营销,使消费者切身了解产品品质,获取其信任,转化潜在消费者。
2.4充分发挥社交价值
当下,大量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终端转移,用户正在形成以社交为入口的购物习惯,农产品微商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好社交营销的优势,为产品宣传铺路,做到社交让购物更有价值,购物成为社交的一种手段[2]。①获得更多的粉丝关注量。通过好友转化更多的好友,好友间的关系稳定,且活跃度和用户粘性高,易发展稳定的客户群;②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购物信息,形成口碑传播;③基于社交网络中的关系链开展拼购、众筹等购买活动;④将关系网中的好友分类建群,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购物圈,做好长期维护并不断扩大。
农产品微商的去中心化、低成本和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购物,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家在大力支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同时,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填补有关法律空白,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农产品经营者除了保证高质量的产品输出外,要紧跟时势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微商市场的信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莹.基于柠檬市场理论下的农产品微商困境分析[J].电子商务,2016(6):12-13.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中国移动社交电商发展专题研究报告[R].2016.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086
F762;F713.36
A
1673-0194(2016)19-0155-02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