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学杂费。
会议确定,对民办学校符合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学校标准给予补助。
据了解,学杂费与高中学校质量、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各地在金额上会有一定差异,一般在我国农村地区,每年大概在1 000多元。有教育专家表示,这项政策使得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范围覆盖到了高中阶段,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这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解决了他们因贫困不能上学的问题,对于扶贫具有一定意义。
对于会议提出的“确保政策落到最贫困家庭的学子身上”。这位专家表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确保他们能够得到政策的覆盖。同时,避免出现各类奇葩的收费形式,比如先收后退的做法。
据悉,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记者了解到,目前陕西、河北等省份已经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
新学期“部编本”语文教材走进课堂
《人民日报》消息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后,据统计,全国已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记者采访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温儒敏指出,“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到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为此,中央决定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在谈到与其他版本语文教材比较,“部编本”的框架体例有何不同时,温儒敏表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以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温儒敏强调,“部编本”的课文选篇注重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