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及其启示

2016-11-14 05:0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柔道传统体育

潘 冬

(暨南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及其启示

潘 冬

(暨南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在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以文化发展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研究显示:日本武道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结构更新方式在精神、制度、器物三层面有着显著的特征,“和魂洋才”的价值取向、日本精英阶层的体育思想和对待外来文化采取从思想到制度,再到技术的学习策略是其现代转型的内核因素;在实现路径上,国家意识主导下的学校武道教育推进和民间形式的传统武术从“术”至“道”的变革是其文化整合获得成功的关键,对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日本;武道;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文化发展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文化转型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种以民族危机为背景和动力的现代化转型,折射出在变革中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矛盾、冲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人文价值的重建,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事实上,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确实经历着在传统与现代性激烈对抗和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其现代化转型至今尚未完成。

当前,我国开启“文化立国”的战略,“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方针政策来部署”,提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建设、发展方针,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此,本文选取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且因现代改革成效显著而跻身世界先进体育文化之列的日本武道作为“他山之石”,结合“以史为鉴”的反思,寻求获得中国武术自身文化结构更新和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在文化层面的应激与转变

(一)日本文化现代转型初期武士阶层价值取向的转变

日本文化现代转型的催化剂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崛起。但是,让日本武士阶层在现代开启之时的思想动向发生转变的触媒,却是曾经作为日本人“心之故乡”的中国。日本武士阶层对中国印象的改变,始于幕末期日本被动开国后与中国的一次文化交流。

1.从“尊崇中国”到“学习西洋”

1862年,日本官方正式派遣日本船“千岁丸”来华进行商贸考察活动。其随行的武士当中,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胸怀求知识于世界,以助日本国富民强的大志,其中的高杉晋作、中牟田仓之助、五代才助等人,都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派的志士。他们以这次访华为契机,通过实地考察中国社会,开展商贸、文化交流,在开拓眼界的同时,总结中国之经验教训,探求日本现代发展的方策。他们以中国为“前车之鉴”,认为只有加紧改革新政,强化武备,防止外侵和内乱,才能避免西方列强东进之势的侵略而获得国家之独立,从而加速了日本武士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促发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向来善于以强国为师的日本,也舍弃了对“文化母国”的崇拜心理,将日本文化现代转型的价值取向转到学习现代西方强势文化的轨道上来。幕末武士层的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为日本武道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必然与西方体育文化交融和转型的基调。

2.从“全盘西化”到“和魂洋才”

在“文明开化”的初始,日本全国上下一致学习西方的目的和思想十分明确。西方文明成果在给日本带来科技的进步和自由民主观念更新的同时,也使日本在包括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全盘西化”的狂热模仿中显得过于盲从,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打压而陷入存废的危机中。如何将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文化与日本传统的习俗、思想融摄在一起和谐发展,考验着日本政思界、武士精英阶层的智慧和选择。于是,在经历短暂而疯狂的西化风潮之后,具有和洋折中特质的“和魂洋才”思想被提出。它实际上是日本旧有的武士伦理观点,经过扬弃、筛选和转换,适应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需要,从而成为日本现代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它是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生动反映,表明了武士精英阶层从“以西化为主旨”回归到以“忠君爱国,忠孝一本”传统儒教伦理为主轴的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和魂洋才”的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在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对西洋文化的吸收,成为了促进日本现代化的动力。

(二)日本精英阶层现代体育观的形成

日本武道现代转型,属于文化的“后发外发式”更新。如何理性应对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创造能够适应现代发展需求的民族体育文化,取决于国民的体育意识和思想的自觉及成熟度。“民众如果不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科学技术认识的加深而培育出自己的体育意识或思想的话,那么,从民间产生的形成现代体育的能量以及日本内部对现代体育创造性发展的能力就会变弱。”而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对于体育的认识水准往往决定着国民所具备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因此,精英阶层的体育观就成为影响日本体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1.福泽谕吉“独立之精神”与“体育目的”论的奠基

福泽谕吉(1835—1901),是现代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其体育思想对日本武道现代转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著书《劝学》和《文明论之概略》,提出其著名的反映人类自由平等主张的人权思想,即“一身独立则一国独立”的命题,并诠释了“文明”的概念,指出文明“内在蕴藏的精神”无非是“人民的气节”。强调打造具有独立自主的国民精神,间接地表明了在应对西方体育文化冲击时,具有自主性的“日本精神”的重要性,为日本指出了一条用本国的文明化来应对西方挑战、保持日本民族独立的途径。

福泽谕吉强调体育的必要性对于教育之意义,即它是以人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为目的的,并非仅仅作为满足人的运动兴趣、爱好这一手段,对教育中“体育——目的,运动——手段”进行了明确的识别。此外,福泽谕吉还指出“增强国民体质”是殖产兴业的要旨,提倡在教育上必须施行奖励体育的政策。在实施办法上倡导:“将作为练兵的运动,诸如剑、枪、柔术、体操、乘马、远足等吾辈所见之方法,设为学校教育的一科,乃最有效的办法。”福泽谕吉的“独立之精神”和“体育目的”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嘉纳治五郎现代柔道体育化的理念,可以认为是现代日本武道改革的思想源泉。

2.高岛平三郎“身体修养”论的启迪

高岛平三郎(1867—1946),日本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从教育的目的入手,提出“身体修养”的必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格的完善,而人格要完善,首先是身体的健全,并且精神和身体是人的两部分,两者密切相关,主张以科学的“身心相关论”为基础展开对体育的研究。即作为国民教育的身体修养,则必须以与健全的精神作用相适应的完整的人格修养为目的来实施。因此,作为人格修养的体育这一概念被建立起来。高岛指出:体育既要致力于强健的身体,也要培养活泼的精神,“一旦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就必须努力为国奉献义勇之精神。实际上,体育是振奋国民的精神,培养爱国精神的最有效的方法”。高岛倡导的科学的修身教育、体育观,既吸收了西方体育文化中对人格尊重和崇尚个性发展之自由主义思想,又在国家意识的民族主义中承接了明治新政以来所确立的教育体制中的《教育敕语》之思想,对学校武道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御雇教师”群体对西方现代合理主义体育观的推进

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时期,对欧美文化的输入形式除了派遣要员远赴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度和文化之外,还在教育、法律、政治、殖产、工业、运输、军事等各行业领域上积极招聘外国人担任指导,这些人被称为“御雇教师”。他们的体育思想对日本现代体育的发展也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如被称为“日本现代医学之父”的德国人贝尔茨(1849—1913),他通过观察日本学校教育的实际状况,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讨论体育与身体发展的问题,指出体育对于减轻学生课业繁重的负担和维护身体健康的必要性。积极倡导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对学生练习体操、击剑、柔术、角力等运动给予奖励。此外,他还对日本柔术诸流派以及嘉纳治五郎的讲道馆柔道进行了考察,并从西方生物力学原理的角度对嘉纳所创柔道之“柔能制刚”的技法内核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二、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在制度层面的调适与选择

日本现代国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文化的输入,推进了日本现代教育体制和军队体制改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但是,处于文明开化期的日本政府,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并非一味“全盘西化”,而是在经过初期短暂的“西化”风潮之后,逐渐调适到融摄西方文化的日本化发展方向上。这一特质,在现代日本教育体制改革和军队体制改革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一)明治新政制度改革中的调适

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参照欧洲国家的教育体制全面推行教育改革。1872年以《学制令》的颁布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声。但是,这样的改革又过于欧化,激起了关于德育的大论战,致使教育制度改革必须不断调整到适合日本教育的发展轨道上。1886年《学校令》的颁布,奠定了现代日本学校体系发展的基础。随着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及1890年日本帝国议会颁布的《教育敕语》,标志着日本政府的教育体制回归到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教育基调上。

基于富国强兵的策略,明治新政府的军队体制改革从1870年开始,采借西欧国家兵制,统一采用陆军法国式、海军英国式的配制。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试图通过对军人精神的鼓舞来强化日本军队的精神战斗力。《军人敕谕》中明确提出了作为道德涵养的“忠义”、“礼仪”、“武勇”、“信义”、“朴素”等要求,将这些旧时代武士效忠于主君的生活样式,植入日本现代国家的军队建设中。可以说,《军人敕谕》与《教育敕语》,作为现代日本国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政策,将整个国民的思想统一起来。

日本现代体育是作为日本现代学制与军制改革相关的一部分而萌生的,因此,必然与日本的教育和军队一样,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日本武道从传统走向现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运势中,以摄取欧美体育为主轴来开启的。

(二)日本社会对现代化方式的认识和选择

首先,是日本文明化战略的提出。即以西方国家作为日本现代化的目标,设计一条以西洋文明为标杆的发展路线。为此,福泽谕吉给出智者启示:学习西方文明,应先难后易,先改革民心,转变国家之“气风”,再改变国家之“政令、法制”,最后才是改善民生。

其次,是化解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中村正直(1832—1891)认为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可以培养人的敬天爱人之心,而东方的儒教文化也具有同等的作用。传统的孔子之道经其推演,化解了东西方文明的紧张和对立,使东方儒教思想与西方宗教伦理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不仅如此,吸收了孔子之道精华的日本新儒学还成为了日本文化现代转型中保持文化认同的有效思想资源,为日后日本的儒家人文精神与自由民主思想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是在对日本文化传统进行评价、继承的基础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实质性内在的现代化。即(1)作为内在的现代化课题,是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并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再评价,取其精华予以继承、发展;(2)在摄取和吸收西方现代科学的时候,不能直接取其成果来嫁接,应当充分理解西方文化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做到合理地吸取有利于自己发挥创造力的部分应用到现代化改革当中。

三、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在器物层面的探究与改革

日本传统武术的现代复兴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的传统武术再兴论的登场;二是作为现代体育的武道的蜕变。前者主要反映日本传统武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后者则主要反映日本传统武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一)作为国家形式的再生——“学校正式科目”的挺进

1.文部省关于传统武术进入学校教科的调查

西方体育在明治初期日本教育界勃兴以来,作为体育的素材,“体操”成为了学校教育体系的核心。与此同时,各种欧美体育运动也纷纷进入学校,对日本传统体育发展造成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势下,日本教育界也开始反思日本传统文化中具有优秀本质的武术能否在赋予新的价值认识的基础上适应于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这既是以保存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思索,也是对以调和欧化风向为立场的探究。为了探讨日本传统武术能否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科来存续的问题,文部省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文部省通过从1883年开始至1905年20多年期间所展开的数次关于柔术、剑术作为学校正科的调查,均未能改变日本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地位。但是,在当时日本国家主义、民族主义高涨的时势下,武道普及的呼声依然强烈,可以说是国家意识主导下造就了社会对武道支持的局面,促使文部省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来确立以柔道为主的日本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虽然在该时期的学校领域,作为日本传统武文化的柔道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抗、调和中稍显弱势,但是,正因为有着这种勇于直面强势西方体育的文化自觉,使柔道在教育上的效用和价值得以不断地被挖掘,为之后成为学校正式教科积累了必要的文化自信;也促发官民双方从更多的渠道提出更为成熟的学校武道议案,推动以柔道为主的武道体系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并成为正式教科的进程。

2.国会“武道正科”提案及学校武道教科的制度化

1889年日本设立国会以来,在国会中关于体育问题的议案,大多数与“武道正科”提案相关。自1896年举行第10次国会开始,到1908年第24次议会,几乎每次会议都会接到将柔道、剑道等日本武道加入学校正式教学科目的提案,譬如在 1905第21次议会上,由众议院提出了《关于体育的建议案》:“政府应该在较好的中学以上的各种学校,将剑道、柔道加为体育正科,但是对于中学程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则将剑柔二道像体操的形式那样以口令来进行‘形’的套路教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则进行技术的教习。”该议案一方面体现了日本武道具有现代学校教育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在战争形势下通过实施武道教育将国民良好的尚武秉性传承下来的动机。既肯定了柔道、剑道等传统武道的教育价值,还强调武道在锻造国民精神方面的重要性,是对日本传统武文化价值的自觉主张。由于文部省依据体操传习所的调研结果,坚持以体操、竞技游戏等作为学校教育正科的方针,因此该议案以 96票对 101票被否决。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大正时代。虽然武道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性与精神性逐渐获得文部省的重视和肯定,并且在 1919年,文部省批准了将“柔术、击剑、弓术”改为“柔道、剑道、弓道”;将“武术专门学校”更名为“武道专门学校”,“武道”获得官方正式的确立。但是,直到1926年,文部省修改学校体操教学大纲,剑道和柔道仍然只能作为选修课来实施。

进入昭和初年,世界战争频仍、国际局势不稳,日本的国家意识也愈发强烈,在加强设防的时势中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力维持和精神建设上,因此,传承民族精神传统,并把它纳入国民教育中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该时期日本国民对国际时势判断不清晰,加上自觉意识高涨而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思想浮现,迫使日本政府必须从国家主义层面的思想引导来采取针对性的制衡

措施。在上述两种动机的激发和推动下,日本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武道教育在精神价值上的重要性,最终,在1931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修改法令,其中第13条规定:“体操(体育)课,应教授体操、操练、剑道、柔道、游戏及竞技。剑道及柔道是我国固有的武道,适合涵养质实刚健的国民精神及锻炼心身,应使二者或其中之一作为必修。”该制度的出台,标志着历时近半个世纪以“武道振兴”为诉求的“武道正科”声愿成为现实,柔道、剑道正式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在发挥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得到了法令化、制度化的发展。

(二)作为纯民间形式的复兴——由“术”至“道”的变革

1.嘉纳治五郎“讲道馆柔道”的初创

1889年,作为教育家的嘉纳治五郎发表“柔道一班及其教育上的价值”的演讲,在阐明其柔道思想和理念的同时,也将传统柔术与讲道馆柔道的不同之处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体现出作为现代柔道而确立的依据。此举造成社会上巨大的反响,对日本其他武道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嘉纳治五郎对柔术至柔道的现代化改革措施如下:

第一,在思想上,着眼于柔术近世以来所具有的传统健康法的要素,将欧美的体育思想吸收进来,尤其是现代英国合理主义体育观,使得嘉纳对柔术加以现代体育形式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传统柔术向着现代柔道体系化进程演变的有效动力。

第二,根据他倡导的“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理念,明确提出“体育、胜负、修心”的三大目标,将柔术按照现代教育的形态来创设讲道馆柔道。

第三,在技术、手段和制度上大胆进行创新,致力于发展作为“体育法”、“胜负法”、“修心法”的柔道;鼓励持之以恒地修炼,施行讲道馆段位制,为柔道的体系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规范对“术”与“道”关系的诠释。“讲道馆”,顾名思义,是论“道”之场所,表明了嘉纳极其重视作为人的生存方法之“道”。换言之,“道”是本体,“术”是附属,是作为进入“道”的手段来考虑的。所以,“讲道馆”是根据通过“柔道”这种内容、手段而成为“教育的场所”之理念来创设的,它在实践中把传授道作为教育的本体,技术作为道的应用来开展。

2.阿波岩造“心·技·体”弓道的改革

阿波岩造(1880—1939),日本弓道现代化变革功效显著之第一人。他将在明治初期日本动荡摇摆的弓术回归传统的本源,把这种以“术”续存的同时,也能以“道”发展的具有两面性价值和特性的传统弓术转变成重视“心法”的弓道,并将这种心法性进行彻底的深入的研究。为了完成自己将弓术至弓道变革之理想,打破以西方合理的技术主义来改革日本传统武术的模式的壁垒,寻找日本传统武文化走向现代之“和魂洋才”的另一种模式,阿波岩造积极专研弓术的技术蕴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他从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佛教入手,探究弓术与日本佛教精神的关系,在弓术习练的同时,参悟道的奥义。强调“心气之练心决意的心法”,即注重从心术、心法的侧面,对弓术当中的“形与心”“技法与心术”的关系进行了阐明。同时,还强调禅的氛围,即通过日本佛教的精神影响来提高

这种弓术修行的意识和能力。他谦虚治学,打破拘泥于“一流一派”的保守思想,广集各流派弓术之秘传书,搜集了89种射道关系的文献,并学习儒教“敬”的心法,王阳明的诗以及儒教与禅的关系等传统文化,力求达成其适合于弓道现代发展之理想的“大射道教”。经过刻苦专研和体悟恒行,阿波岩造将传统弓术的円心法、直体整形法、炼技法中的精妙之处结合日本神道、儒教、佛教一致认同的禅之“见性”思想,改革成集“心·技·体”于一体的弓道,并把射之修炼的阶梯作为教育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制定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弓道修炼《十位》进阶等级制度和易于普及推广的弓道的“型”(套路),使一度濒临衰废的传统弓术成功转型为现代弓道,并依托弓道场、武德会等武道团体,重新获得了普及和发展。

3.山冈铁舟“无刀流”剑道的创建

幕府末期剑术家山冈铁舟(1836—1888),被喻为是使江户时代的剑术向现代剑道发展的标志性的人物。他从保存传统武文化之精要,结合现代体育之特征及适应教育之立场为出发点,对传统剑术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山冈吸收了西方体育文化合理的技术理念,但是并没有完全追随西方体育竞技化的特征,而是以时下军国民教育中强调对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为依据,提倡将事(技法)理(心法)统一起来以磨炼心志,用这种经过磨炼的“心之刀”来与对手对峙。他在继承一刀流的同时,致力于被其称为“心外无刀”的无刀流派的创建,通过夜以继日、持续不断地修行剑与禅,使传统的心法论获得了发展。山冈将剑术向剑道的革新,淡化了胜负的观念,使剑术不再是用刀、竹刀来决胜负的实技,而是回归古流中以剑道来培植人格品质的修行。1880年,山冈铁舟成为一刀正传无刀流的始祖,并于1882年,设立春风馆,开始了强调精神性的剑术指导,将“剑术是修养”的理念传予门第,后经门徒将此理念朝着教育论的方向发展,完成从“剑术”至“剑道”的现代转型。

四、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

(一)对引进与融摄先进体育文化的启示

首先,日本武道的现代转型是在日本明治维新确立的以西洋文明为标杆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以现代军队和教育改革为触媒,将传统武艺以适应于时代发展需求并借助西方体育形式来续存与发展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整合。日本精英阶层的体育思想和观念对于武道该以怎样的策略及方式来实现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适应性、流动性、非排他性等文化特性,能够较好地调和与异质文化的冲突。因此,当现代西方体育文化与日本传统体育文化相遇并冲撞时,“和魂洋才”的价值取向和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先难后易”(即从思想→制度→技术)的学习策略才能够较好地化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使西方理性主义、合理主义思想能够被吸收,融入日本武道从传统迈向现代的改革实践当中。再次,日本武道在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精华的同时,能够坚持自我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他们在使传统武术变革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现代武道路径上,是各有侧重的。嘉纳治五郎的柔道转型主要是运用现代西方生理学、物理学的法则将柔术的技术彻底地合理化,并且将它置于“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文脉中来创生,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也使得柔道更易于在现代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传播;而阿波岩造、山冈铁舟的弓道、剑道转型,则更注重在尊重日本传统心法的存在形式上进行深化,从文化心理上,更易于受到坚守传统观念的人们的接

受。因此,我们可以视其为以武道的现代存在形式来促使日本传统文化现代化、普遍化发展的两种典型,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对重视国民体质和学校武术教育的启示

作为学校正式教科形式的日本武道复兴,从动机上可以看出其带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在国际局势动荡的战争时期,日本极其重视国民体质问题,并把它作为“富国强兵”的国策来对待,因此,作为现代体育的武道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关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上看,同样是以战争为契机,促发了日本民族主义的自觉意识,着眼于传统文化——武道的精神价值得到了强调,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的驱动下,武道在官民上下一致的“武道振兴”呼声中获得专门的展开,并且成为学校体育重要的一环,凸显出武道“教育力”的意义与价值。当前,我国在“文化立国”战略中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武术发展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武术进校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而日本武道立足于以学校武道为主体,将武道教育价值从学校向社会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国民体质与精神风貌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对武术工具化的警示

日本传统武术在以现代体育的形式获得再生的同时,也曾因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政治需求,从而在军国民政教体制及军事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影响下,表现出独特的日本军国民体育的政治工具性特征。披着“国粹”的外衣,在日本殖民主义“争霸东亚”的侵略战争中走向“疯狂”。这一段武道现代化进程中不光彩的历史,放大了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的局限性,值得我们深思。文化发展,既要有积极调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的有效机制,还要具有健全的文化心态。过度地依附于国家政治,受控于权力部门,会导致文化功利性增强,从而丢失自身发展的本位。提示:武术文化发展应尽可能减少意识形态的干预,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

五、结 语

文化同源、陈陈相因的中日传统武术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起步相似,结果殊异。虽然同样以文化交流为媒介,以强势崛起的现代西方体育为坐标,但是中日两国武文化的现代转型在精神、制度、器物三层面均存在着“时间差”。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剖析,日本武道的文化结构更新具有“便捷性”特征,并且在“西风东渐”中表现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奠定了其在国民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国武术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转变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因此,观照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之经验与教训,其效可鉴,有助于中国武术现代化进程在“民族复兴、文化立国”的时代发展战略中获得深化发展。

[责任编辑 王 桃 责任校对 李晶晶]

K25

A

1000-5072(2016)07-0095-08

2016-05-04

潘 冬(1974—),男,广西柳州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体育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近代中日体育交流研究(1840—1937)》(批准号:15YJA890017)。

猜你喜欢
柔道传统体育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我们的“体育梦”
现在好多了
完形填空
清明节的传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