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想
周一,我在学校门口值班。从7:30到8:00学生进校,半小时内,我发现竟然有大约 30 位家长,慌里慌张、气喘吁吁地来给孩子送眼镜、送课本、送钥匙、送作业……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在学生上课期间,禁止家长无故进入校园。有急事,先与班主任电话联系。可是个别家长还是随意进入校园。学 校 为 何 要 家 长止步?我们已经多次与学生及家长讲明,原因不外乎3个:一是出于安全考虑。什么人都可以随意进出,万一坏人混进来,岂不殃及孩子?前几年出现的几起校园恶性伤害事件,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二是避免干扰师生上课。学生正沉浸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家长的贸然闯入,定会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名家长耽误一分钟,全班几十名同学,就是几十分钟。三是担心影响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的一次疏忽忘了带课本,你送来了,他不接受教训,可能还会忘记带第二次,第三次……若不给送,让他自己想办法,受批评,担责任,他就会长记性。久而久之,自然会有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习惯,不好吗?
众所周知,秉承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中国的父母为子女特别具有牺牲精神,一味地护着孩子,生怕他们摔着了、累着了、饿着了、冻着了,处处越俎代庖,事事包办代替,时时管控看护。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慢慢地丧失了成长的动力,也失去了勤劳品质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诚然,当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需要父母无条件的、尽可能多的照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父母要逐步放手,允许孩子独立自主,引领孩子搏击长空,宽容孩子失败失误,让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坚强勇敢起来。如果此时父母还执迷不悟,还事事包办代替,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压抑,甚至会泯灭原本属于孩子的天性、灵性与个性。
小时候听过一则故事,至今记忆深刻:主人养了一只虎皮鹦鹉,因为用不着自己找食物,所以在养尊处优中,它渐渐失去了寻食的本能。在秋天的某一傍晚,它逃出了笼子,按说鸟回归树林,就像回归了天堂。但十多天后,它的主人却在树林里找到了它僵硬的尸体,为什么呢?它的主人不相信它是饿死的,因为这是果实累累的秋天啊,后来人们一解剖,却发现它的肠胃里真的是空空的。虎皮鹦鹉的悲惨结局令人深思:一个人不能什么都依靠别人,更不能坐享其成,否则将来一定会一无所长、自食恶果。
电视剧 《断奶》 中,一对没有“断奶”的 80 后小夫妻安琪和李俊鹏虽然已经结婚成家,但是离开父母庇护,生活变得一团糟。清华大学在新生报到时,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黄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报到注册,此举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事后想想,这是清华大学对溺爱孩子的家长进行的一次很及时的警示教育,也是给“天之骄子”上得最好的一课。
不当“拐杖”当“向导”。家长该“止步”时就要坚决“止步”,给孩子及早“断奶”,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的本领,面对困难时,能从容应对。过多的包办或干预,只会滞碍孩子成长。只有家长“止步”,孩子才会进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约束;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是鼓励,而不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