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院士走基层 科技传播进厂矿
中国石油学会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会 暨2016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石油院士走基层 科技传播进厂矿
本刊讯 (崔玉波)9月8日上午,中国科协“党建强会计划”十百千特色活动——中国石油学会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会在上海石化举行,201 6年中国石油学会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帷幕。中国科协、中国石油学会、上海科协、上海石油学会、上海石化、高桥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领导和科技工作者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周抚生代表中国石油学会致辞。他首先向承办此次系列活动的上海市科协、上海石油学会、上海石化表示衷心感谢,向远道而来为基层企业科技工作者送来知识与智慧的院士专家表示感谢。时值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他相信这次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一定会对石油石化企业和行业深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曹湘洪院士在作科普报告
李大东院士在作科普报告
周抚生简短地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中国石油学会正在落实“三会”精神,积极响应“三会”的要求,确定了“引导、激励、凝聚、动员”8个字的主要任务,即:引导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做短板攻坚的开拓者,争相突破;激励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做前沿探索的引领导者,争相领跑;组织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做转化创业的先行者,争当先锋;动员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做服务科普的实践者,争作贡献。
周抚生副理事长和上海石化党委书记高金平共同为科普基地揭牌
周抚生在向到会科技工作者介绍了中国科协“党建强会计划”十百千特色活动的具休内容和含义后指出,该项活动是中国科协围绕全国学会党组织的建设来开展的一项面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国石油学会对此项活动十分重视,连续三年开展并连续三年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的品牌活动之一。
他说,石油学会是我们石油石化行业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我们相信,有企业的大力支持,有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参与,有广大学会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石油学会打造成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国际知名、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一流科技社团。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报告会上作《建设绿色低碳、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燃料生产体系》的报告,中国工程院士、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化工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大东作《炼油工业:市场变化与技术对策》的报告;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作《石化石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报告,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曹建军作《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展望》的报告。
报告会上,中国石油学会科学普及教育委员会秘书长齐树斌宣读了《关于命名授牌中国石油学会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周抚生、上海石化党委书记高金平共同为被命名为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的上海石油化工科技馆揭牌。
这次系列活动,除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会外,还召开了“上海石化科技工作者座谈”会,针对基层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院士专家一一进行了解答;召开了“中国石油学会学会工作者座谈会”,中国石油学会的工作人员和上海科协、上海石油学会的部分工作人员就在科技创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科技社团工作等问题进行了畅谈;李大东院士带还深入上海石化生产车间,实地指导生产,解决科研问题;举办了期刊图书展览,石油工业出版社和石油知识杂志社的80余种、300余册期刊书籍在活动期间向参会人员免费赠阅;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来到报告会,参会人员可以通过该技术观赏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的过程。
自2013年至今,中国石油学会已经在吉林、天津、陕西、河北和上海举办了5场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会系列活动。活动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组织得力,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学会层次高、范围广、影响大的科普活动品牌,为增强学会的履职能力和服务会员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前不久,东方物探承担的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期)》项目通过验收,多项成果应用硕果盈枝:国内油气勘探重要发现物探技术贡献率达90%以上;采集效率提高3倍以上;钻遇层位精度提高50%,被评为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优秀项目。
项目在多个技术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深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1万平方公里/年的规模化作业能力;推出G3i地震仪、Hawk节点地震仪等地球物理核心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核心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研发形成了GeoEast 3.0、KLSeis Ⅱ、GeoGME 3.0等3套核心软件产品,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GeoEast软件在东方物探处理解释业务中实现大规模应用,成为集团公司的主力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平台;形成了复杂构造、高密度宽方位、油藏、多波、重磁电5项重要综合配套技术,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配套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采集效率提高3倍以上,地震资料品质大幅度提升,钻遇层位精度提高50%,钻探成功率提高10%,实现了绿色勘探、效益勘探。
目前,东方物探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丰厚的知识产权成果,申报专利210项,其中发明专利1 99项,制定标准2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9项,认定技术秘密55项;发表论文252篇,出版论著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
(中国石油网 谭晔)
8月2日,华北石化公司29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R-101B一次吊装成功,千万吨升级改造项目关键施工节点按期实现,刷新了这个公司单台设备吊装重量纪录。
两台加氢裂化反应器是29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的核心设备,本次吊装的反应器R-101B净重1186吨,吊装重量达到1243.5吨,反应器高44.98米、直径4.2米,是华北石化千万吨升级改造项目中单体重量最大、安装难度最大的立式设备。
本次吊装作业采用“液压提升法”,用国产5000吨门式起重机主吊,提升反应器顶部,1 350吨履带吊溜尾,两台吊车配合完成吊装。作为主吊的5000吨门式起重机是目前国产最大的单门起重机。
(中国石油网 杨小燕)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依据油管质量,将旧油管依次用于油井、水井、地面集输和管排焊制,实现“一管四用”。截至8月20日,这个厂累计节约资金419万元。
油管是采油企业的大宗消耗品,每口油水井一般需要几千米油管。华北油田各油气生产单位精打细算效益账,提高油管综合利用率,让旧油管变废为宝,大大降低生产和维修成本。各油气生产单位积极制订降本增效措施,加大对旧油管的修复利用力度,充分利用油管检测站的功能和能力,对旧油管进行清洗、探伤、修复和试压,并根据修复油管的情况分级进行使用,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新油管的使用量。
华北采油五厂员工根据油管变形状况裁其“短”用其“长”,将其加工成1米或1.5米的油管短节,使弯曲变形油管得到再利用,节约采购成本。采油二厂通过对油管短节、油管接箍回收再利用,减少材料费支出20万元。采油三厂通过加大自主修复油管能力,预计年补充新油管比例由15%降为10%,节约更换新油管采购费用50万元。
(中国石油网 郭闻风)
日前,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裸眼水平井滑套分段压裂工艺,在徐深一口气井完成1 0段压裂施工,成功率达1 00%。这意味着这项压裂新工艺达到耐温1 50摄氏度、承压70兆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成本比国外同类作业降低50%以上。
这个院气藏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设计了裸眼封隔器和悬挂封隔器,并对两种裸眼封隔器胶筒及其保护机构进行结构优化、工作状态模拟,优选胶料配方及胶筒硫化制作工艺,进行多轮次油浸检测实验。技术人员还研制了合理、快捷的综合模拟试验装置,最终使两种封隔器均达到相应指标。
技术人员还成功研制可满足压裂又无需返排或钻铣的低密度可溶金属球。它可在井内7~10天自行溶解失效,实现油管压裂由4段提高到11段、套管压裂达26段的飞跃。此外,压力滑套、悬挂封隔器液压坐封与丢手装置、隔绝阀等新研发的配套工具效果也十分给力。
(中国石油网 张云普)
8月20日,吉林石化研究院试验数据显示,自制的新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各项指标完全满足相应的评价试验,试验效果良好,操作省时、省事,节约成本146万元。
据了解,臭氧氧化催化剂项目是针对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是这个院与有机催化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项目,开发出的高活性低成本臭氧氧化新型催化剂,由研究院负责活性和寿命评价。为使评价工作尽快开展,研究院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自行设计图纸,外委加工的方法组建评价装置。
图纸设计过程中,吉林石化研究院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通过查阅设计手册与咨询设备制作厂家技术专家,获知设计参数,通过Excel进一步优化参数,利用AutoCAD设计评价装置,完成反应器架、反应器、气液分离器和气体分配器设计。
据了解,自行设计并外委加工评价装置,不但充分利用了该院闲置的蠕动泵和臭氧发生器,同时也大大节约了科研成本。该套试验装置综合成本仅4万元,而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同样规格的催化剂活性评价试验装置的售价是150万元,该项试验装置节约了科研成本146万元。
(中国石油网 张晓君)
前不久,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传来喜讯:长城钻探使用自主研发生产的PDC钻头高效完成了茨1 31井钻井作业,机械钻速达到每小时1 6.93米,再次刷新区块纪录。
茨131井是为甲方部署的一口重点预探井,施工难度较大,甲方要求高。中标本井钻头服务项目后,长城钻探组织钻头厂设计人员认真研究区块地层岩性特点,选用自主研发的耐冲击、研磨性能均衡的215.9毫米GS519-HSD1型PDC钻头。钻头从1210米东营组开始下入,钻进至2243米,机械钻速高达每小时16.93米,其间穿过可钻性极差的150米的砾岩段和100米的玄武岩段。甲方决定起钻与临井地层进行比对,钻头起出后仅有轻微磨损,完全可以继续使用,再次下井后,钻头顺利钻至潜山顶部进行取芯,机械钻速仍然达到每小时11.06米。这种钻头较同区块临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22.7%,实际二开钻井周期14天,比甲方设计二开周期缩短4天。
(中国石油网 丁磊 汲生龙)
近期,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技术人员通过在桩106-22-斜13井创新实施ASM复合解堵固砂技术,取得良好试验效果,措施后日产液113吨、日产油4.1吨、含水96.2%,比措施前日产液提高88吨、日产油增加3.6吨。该工艺技术的试验成功,为下一步同区块及类似区块高泥质防砂井解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桩106-22-斜13井自2016年5月换滤开井后液量一直没有恢复之前的水平。为改善该井防砂效果,桩西工艺技术人员对该井生产特征、地层砂粒度中值、细粉砂和泥质含量高等数据反复论证,认为液量下降原因为近井地带泥质堵塞滤砂管所致,为解决高泥质油井滤砂管易堵塞,酸化解堵效果差的问题,桩西工艺技术人员创新提出A SM复合解堵固砂技术,以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提高渗流能力的针对性措施。该技术实施后,自开井以来,日产液量由25吨提高至113吨,已恢复至历史高峰产量。
截止目前,该项技术共现场试验5井次。初期有效率80%,实施后,平均日产液由31吨提高至71吨,动液面由808米回升至427米。
(中国石化新闻网 尹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