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刘月焕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现状和防疫用品的研究
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刘月焕
2011—2016年均发现了鸭坦布苏病毒在我国流行,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在马来西亚报道过发病,泰国和越南等国也有发病。该病毒最早是1968年,Tembusu病毒首次在Sarawak地区的蚊子体内分离到;1982年和1992年在泰国北部地区蚊子体内分离到;1995年,我国研究人员从石家庄地区发病的康贝尔鸭肝和脾组织中分离到似乎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
直接危害/显性危害:可造成产蛋鸭产蛋率急剧下降,从90%~95%下降到5%~10%,甚至停产;受精率下降(平均10个点左右);商品鸭共济失调、腹泻、瘫痪、无法采食,死淘率5%~10%。间接危害/阴性危害:免疫抑制:脾脏坏死性脾炎,血液中CD4、CD8淋巴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开始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病毒进入机体后,主要侵害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病毒血症后,脾脏、生殖器和脑组织受侵,其中脾脏可能是最早受侵的。早期血液中病毒检出率最高,中后期脾脏、卵泡膜和脑等组织中可检出病毒,在病鸭的咽喉和粪便中也含有病毒。大量复制的病毒和细胞坏死崩解产物不断进入血流,可引起炎症的病毒血症和毒血症,进而导致全身物质代谢障碍(采食量和产蛋量显著下降)、发热(烫)、各器官机能紊乱和结构的损伤性变化等病理过程。可造成器官坏死性和增生性脾炎(脾脏体积早期缩小,后期肿大,色泽变黑)、间质性肝炎和肾炎、病毒性脑炎。
一是病原鉴定:症状明显时,血液、脾脏和脑组织,上清液接种鸡胚、鸭胚、鸭胚成纤维细胞、BHK—21和Vero细胞等进行病毒分离。利用RT—PCR、基因序列测定、血凝抑制(HI)试验、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二是抗体检测:主要有中和、HI和ELISA方法,HI和ELISA方法的敏感性高于中和试验,HI抗体效价高,易检出。HI试验具有敏感、简便、成本低和可用于早期诊断的优势,是抗体检测的首选方法。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商品肉鸭免疫一次疫苗即可获得坚实的保护力,能有效降低鸭群感染坦布苏病毒,降低雏鸭死淘,提升养殖效益。此疫苗2012年9月获得临床试验批件、2014年提交注册资料,2015年4月经过了三次初审,2016年1月通过复审,2016月5月已经获得了新兽药一类注册证书。
1.重组病毒疫苗:E和M基因的重组病毒疫苗可能受到母源抗体或病毒本身疫苗的应用而不能有效复制,产生不了良好免疫保护。
2.嵌合体疫苗:主要产生针对骨架病毒的细胞免疫,表达E或M蛋白中和抗体的免疫持续期短。
3.DNA疫苗:DNA疫苗(质粒)需要2次免疫,效力低于常规的疫苗,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食品安全隐患。
3.有前景的疫苗:利用新工艺生产的灭活疫苗、安全有效的活疫苗和发酵罐培养工艺制备的E蛋白亚单位。(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