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探索

2016-11-12 05:10:22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办学

潘 纯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武汉430212)

优化高校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探索

潘 纯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武汉4302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校的办学效益也越来越被重视,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我国许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比较普遍、负债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因此,各个学校迫切需要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更大更强发展;针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有关建议。

高校绩效; 评价体系; 优化对策

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包含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构建该体系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目的是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预算资金使用效果。高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并分析学校财务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学校运营状况和财务情况。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社会满意度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自筹能力绩效评价体系、发展潜力绩效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单项指标。因此,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促进学校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很多高校绩效评价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一、高校绩效评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成的评价标准往往以点带面

当前很多高校往往都是选择在每学年结束时,集中针对全年的教学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不同任务履行情况,采用事后考核的方式进行年终绩效考核。考核依据主要侧重的是过去工作的表现,形式上趋于秋后算账。考核结果一部分来自于管理者的单向判断,一部分由同事凭印象打分,因为一年的时间跨度较长,有的人因最近有突出表现或取得一定明显业绩可能会得到较高评分,相反有的人前半年表现不错但就是最后在评价前不久出现了一点小失误或事故可能会出现评分偏低,这样考核的结果明显存在以点带面的不合理性,往往会引起教职员工的不满与反感情绪。结果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走过场的形式,既不利于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无法起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没划分清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从属关系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尽管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绩效管理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管理的完整体系,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已,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划分清楚二者的从属关系,甚至笼统地将绩效考核混同为绩效管理。殊不知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一个依据而已,绩效考核只是对过去工作情况的反映,而绩效管理应该是将过去、现在、将来结合起来,既有考核还要有评价和分析,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是一种全方位的科学管理系统。二者的从属关系明显,混同二者关系会大大弱化绩效管理的职责与功能,不利于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改善与提高。

(三)考核定位存在偏差与模糊

目前大部分高校考核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年终计算绩效工资,为了分配和发放奖金和津贴,或者是为了评优评先,考核目标过于片面,考核定位于确定名利的依据,存在明显偏差与模糊,结果导致考核只是为了打分而考核,为了排名排队而考核。这种名利性的考核容易使得很多教师产生反感情绪,有的教师甚至为了不得罪人干脆敷衍了事随便打个分完成任务,有的教师可能会给与自己关系好的同事打人情分,有的教师还有可能因为个人恩怨公报私仇,结果考核分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或者大家都差不多,做好做坏都一个样,使得考核结果无法为绩效评价提供客观有价值的参考,大大降低了考核结果自身的可信度。

(四)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

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绩效考核都是实行匿名打分,将事先准备好的印有姓名、考核项目与赋分标准的纸条发下去,不记名打分后收上来再由部分管理人员安排单独统计后,选择性公布部分结果或干脆保密不公布,有的是单独告知各个教职工,最后只有本人和管理人员知道最后自己的实际得分,员工之间不能清晰判断谁优谁劣,不能明确差距与不足,领导与员工之间也很少有针对性地交流与沟通,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要想促进和改善来年的工作绩效谈何容易。

二、高校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改进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高校作为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只有从自身出发,不断强化和改进管理体制,从目标到过程严格规范其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才能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只有这样,高校绩效评价才能有效实施并发挥促进绩效进一步提高的作用。改进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预算的治理与监督机制

实施有效的绩效预算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预算治理结构。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大力提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高校办学规模日益增加,国家也逐年加大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但由于很多高校机构庞大、职能部门繁多、财务关系相对复杂,缺乏健全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导致出现工程建设过度、重复购置设备、浪费办学资金、教学绩效不高等不良现象,甚至滋生违纪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完善预算的治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规范的财务程序与预算绩效监督机制,进而达到提高办学绩效的目的。

2.强化预算绩效考核的奖惩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加大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使高校及高校内部各职能单位真正将预算绩效的考核、评价落到实处。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多年的高校经济责任制度,但真正追究办学资源浪费、办学绩效低下责任的学校却很少。实际经验表明,即使预算方案编得再好,但监督不力,仍会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而要推行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和规范绩效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前期和中期的监管工作,狠抓落实,使各职能部门、院系、科研中心真正为高校的办学绩效负责。

3.建设有力的预算管理机构

各高校要真正做好绩效预算与管理工作,必须建设并优化预算管理机构。作为一项综合并长期连续的管理工作,绩效预算与传统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它对相关人员业务要求较高,各高校可以从原有财务人员中挑选出部分技术骨干,进行专门的培训与整合,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重置绩效管理机构。

(二)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并分解评价指标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绩效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实现绩效预算的总体目标。根据高校的指导方针,以国家“十二五”期间《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指导精神为出发点,设计三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解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及指标分解如图1所示。

图1 绩效评价指标图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筑资金保障平台

1.加强制度建设

科学的绩效考核必须有规范的制度作保障,因此,要完善高校绩效管理需要加强绩效预算制度建设,以改善财务环境为抓手来加强高校管理。绩效预算区别于零基预算,与现行的部门预算也有很大不同,它必须以设定的绩效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将要耗费的成本为依据,科学编制绩效预算。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正是为满足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评价设立的条件。该制度是针对所有高校制定出的一个总的会计制度,各校还需根据该制度的核心精神和主要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特定办学环境与背景,来制定符合各校发展与绩效管理需求的预算管理制度,依据规定的制度来设计绩效与预算评价的指标体系,按制度规范单位财务工作与流程。这样才能准确核算办学成本,正确分析与实施绩效成本核算和绩效预算。

2.构筑资金保障平台

在对高校的财务指标计算评价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涉及的部门多,数据的时间跨度长,因此遇到了较多的困难。比如学生人数的收集,关系到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教职工人数、高学历教师人数的收集,关系到人事处等部门;资产的确认,关系到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基本建设的收集与确认,关系到基建处、财务处;科研收入的收集与确认,关系到财务处、科教处等等。而且,对于一些因口径不一致的资料,需要反复斟酌取舍。如果作为学校领导决策层,综合评估学校管理的绩效,查看相关具体的一手资料,都需要从这些部门调配,整理分析,其复杂程度和效率可想而知。实际情况是,财务处、人事处及科技处等分别有各自的处理系统,如何建立一个相互联系集中的网络处理中心,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统一整合,网上提交,由绩效评价的主体单位集中筛选核对处理,绩效评价结果上报决策层,而对于下一步的布置安排,希望达到的具体指标数等信息,则由评价主体单位反馈给各个具体执行单位。本着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原则,如果将中心的主体设立在财务部门下,在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下,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实现制的基础上,将各个职能部门看作企业的成本与利润的控制中心,哪个环节影响了成本与进度,直接由财务绩效评价的主体单位反馈结果信息,改进工作。这样,领导决策层就可以更加全面的站在学校整体层面上统筹安排,以点带面了解学校的整体变动,更便于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效率会大大提高。

(四)实现高校的部门预算与绩效预算的融合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能没有总的目标,只有建立起总的目标,才会使各部门了解各自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已全面实施预算改革,各高校陆续根据国家政策出台的相关定额标准来编制和细化部门预算,这显然大大有利于各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然而,部门预算毕竟与绩效预算不能等同。这是因为,首先,部门预算受政府财力的限制,财政部门每年并不是完全按照定员定额对高校下达预算控制数;其次,由政府在下达部门预算时仍然没有脱离“基数加增长”的模式。根据最近几年财政部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预算是政府预算改革的目标。财政部的政府预算改革总体思路很明确,而怎样将部门预算与绩效预算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先对高校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分析,进而根据高校自身的功能与特点,来积极探索高校绩效预算的目标与部门预算流程的结合,少做重复劳动,高效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为高校部门预算向绩效预算发展创造条件。

[1] 孟芳.高校财务绩效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财会通讯,2010(6):7-9.

[2] 宋燕.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反思及展望[J].评价与管理,2012(2):7-9.

[3] 史明霞.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J].财务研究,2013(1):10-12.

[4] 詹儒章.论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J].教育财会研究,2013(2):18-19.

[5] 赵金娃.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95-97.

F426.21;G647

A

1671-4733(2016)03-0039-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3.010

2016-03-29

潘纯(1974-),女,湖北赤壁人,硕士,讲师,会计师,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电话:13995676951。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0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