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茶庭的空间艺术*——从茶庭管理和使用中的五感延展到“清”、“佗”、“寂”之境

2016-11-12 07:48谷光灿邓舸宿瑞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庭园茶会茶室

谷光灿 邓舸 宿瑞艳

◎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

论日本茶庭的空间艺术*——从茶庭管理和使用中的五感延展到“清”、“佗”、“寂”之境

谷光灿 邓舸 宿瑞艳

日本茶道空间——“茶庭”由茶室和露地两个部分组成。前辈研究者对日本茶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本文从茶会的历史,茶会的精神,以及茶室、露地的空间构造、使用方式和作法要求进行考察,特别参考1969年日本造园创始人上原敬二的《庭园入门讲座》中茶会的作法礼仪,从五感的利用来论证茶的一系列招待过程对于茶室和露地的空间要求以及茶人和茶客在该空间中的动作以及行为要求。由此尝试论证日本茶道空间的完整艺术是从茶,茶的道具到使用茶道具的茶人和茶客,包括了茶室与露地的完整协调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精心准备调动人之五感最后达到精神高度的舞台艺术。这种茶庭的使用鉴赏模式对我们中国古典园林的使用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良美的空间需要相之配合的行为以及要求,继而达到从感知到成境的完整实现。

茶庭;茶室;露地;作法;五感;境

谷光灿, 邓舸, 宿瑞艳. 论日本茶庭的空间艺术——从茶庭管理和使用中的五感延展到“清”、“佗”、“寂”之境[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31(05): 78-85.

项目(106112014CDJZR190007)

0 引 言

日本庭园中有茶庭这种重要的庭园样式,是日本庭园的代表性样式,茶庭是以茶室为主,以庭园(露地)为从的一个庭园结构。有的学者习惯称露地即为茶庭,茶室不包括在内。为不至歧义,本文把茶室和露地合成一个完整的茶道空间,称为茶庭。一般来说,茶庭是桃山时代(1573—1603)形成的庭园样式,故而从庭园史上甚至把桃山时代称之为茶庭时代。考察典籍,可以看到茶室和露地两词均初次出典于江户时代庆长14年(1609年)的《南浦文集》[1],与此相似的有茶屋、茶汤所、茶汤座敷、山茶屋、茶汤间、数寄屋等等,均早于茶室一词出现,在日语中与露地同音的有“路次”和“路地”,早于露地出现,在现代语义上均代表露地。在这之前,有现代露地中常见的手水钵和雪隐两词的初出,早于露地一词本身[1]。可以看到茶室和露地确切地说应该是在江户初期成熟,在桃山时代年后形成,晚于世人耳熟能详的枯山水这种日本庭园形成的室町时代(1335—1573),是桃山时代的武士促成了该样式的成熟。

在中国可以看到较多针对茶道以及茶庭的研究,早在1992年滕军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就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茶室以及露地[2],此外还有最近翻译为中文的新书《茶道六百年》[3]以及近几年一些专门研究茶庭的硕士论文[4-5],笔者认为在茶庭的使用本质方面可以进一步讨论。本论文旨在理清历史上茶道起源之初的茶道精神的发展方向,与之相应的茶室和露地的建造和要求,以及在这样的空间条件下茶会的礼仪和作法,茶会的程序形式同空间的关系,从空间结构以及人的使用方式来讨论茶庭这种日本庭园样式的本质和内涵。

1 茶人与茶的精神

茶室和露地是以茶汤(即茶)的聚会为目的而建造的场所,这样一个聚会简称为茶会。茶庭为茶人所建造,也为庭师所建造。要做出真正符合古法符合传统茶会的内涵的茶庭,必须先从历史和根本上了解茶、茶道[6]。首先即讨论茶人的出现与茶的精神定向。

饮茶的习惯是同禅宗一起在镰仓时代(1185—1333)就到达日本,是为了禅僧在坐禅的时候对付瞌睡而形成的习惯,也即药用。在禅宗寺院中,饮食有严格的纪律规定,饮茶也有相关的固定作法。后来饮茶于室町时代(1336—1573)在普通民众中间传开,脱离了僧院端正的饮茶姿势,产生“斗茶”或者“茶寄合”这类世俗化的对茶味进行品评的方式。对此世相,许多追随禅僧的上流茶人诞生了。如村田珠光(1413—1502)主张“茶禅一味”,在茶汤中追求佛法的姿态,成为茶道的始祖,从村田珠光开始,就有佗茶的称呼[6]。珠光编出的关于茶汤的礼仪进一步被武野绍欧(1502—1555)所发扬,再被同时代的千利休(1522—1591)所完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被细川三斋、织田有乐、古田织部等众多弟子所接收,并从利休的儿子少庵到宗旦那里传播下去,分成了众多的流派(图1)[7]。在后来的时代,金森宗和、片桐石州、小掘远州等茶人留下的著名茶庭、茶席以及茶器,很多都被流传到今天的日本。在整个茶人系统表里,千利休无疑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是茶道精神成熟的奠基者,被日本人尊为茶圣[7](表1)。

图1 茶人系谱Fig.1 the genealogy of tea master of the tea ceremony

表1 千利休茶事生平简表Tab.1 the life and the tea ceremony of Sennorikyu

从利休的茶事生平年表[8]中可以看到,对于茶道的发展和贡献,经历了师承和主流审美的利休其创作最高峰在59—70岁十年之间,他创制乐茶碗,建造待庵,创制竹花器,创制黑茶碗等,定下了茶道“佗寂”的基调。考察利休是理解后来日本茶道万千大方的根本。

千利休是茶道的集大成者。素来日本茶道所尊重的“和敬清寂”4个规定[9-10]据说就是他提出的,但是学术上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也有“和敬静寂”一说,有学者指出“和敬清寂”是在江户时期大徳寺273世的大心义统(1657-1730)提出来的[11]。不管如何,目前在有关利休的文献或者流传下来的器物和茶室的表现中,至少可以推断出这些建筑庭园以及器物极大地吻合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随着茶道研究的深入,中国对“和敬清寂”也有了广泛的认识。对于茶室露地方面,一般用“佗”和“寂”这两种美意识来进行分析,少于涉及到“清”。但笔者认为清这种美意识是日本的美意识中最原初最本质的,其可操作性强,或许也正因如此,容易使人忘记分析它的存在。

“佗”和“寂”是2个相关的美意识,在现代的日本,也已经把2个词合到一起。对于日本的美意识,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个美意识》[12]谈到了“微”、“亚”、“气”、“间”、“秘”、“素”、“假”、“破”,美国学者唐纳德在所著的《日本人的美意识》[13]中认为日本的美意识是“暗示”、“余情”、“歪型不规则”、“简洁”、“物哀无常”,但都还没有详细谈到“清”这种美意识。大野晋氏《日本語の年輪》[14]说到表现美的日语为“クワシ(细)”、“キヨラ(清)”、“ウツクシ(细小)”、“キレイ(清洁)”等,说明“清”是美的基本。事实上,茶庭最关注的是打扫。推测“清”如果是日本茶道中最重要的美意识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日本茶道的精神和特质,没有“清”则没有茶道精神的一切。只有打扫干净了,“和敬清寂”或者“佗寂”才能显现出来。

那么“和敬清寂”或者“佗寂”的精神如何从物质的物理形态上反应出来呢?笔者考察前人的知见认为,清(日语きよ发音kiyo):干净,透明的,没有污秽,没有不纯物,能够清楚细致地显示出物质本身的形象状态。佗(日语わび发音wabi):粗野,不上等,简素,看重物质材质本身的纹理以及色彩等,如石头树皮树纹本身的肌理以及表面性质,食物自身的自然滋味。寂(日语さび发音sabi):无人使用、光顾,无俗世的热闹,因时间经过劣化,生锈等,静寂,古老的东西。

松尾芭蕉这样叙说过利休的美意识:“在西行的和歌,宗袛的连歌,雪舟的画,利休的茶里,都有一个贯通一致的心,这就是风雅的,遵照服从自然造化,以四时为友的。从野蛮时代出来,远离了鸟兽,则要遵照自然,回归自然。”[15]即在繁杂的人间都市中,能够从环境器物上体验到山中隐遁的同自然接近的简单朴素粗糙的样子。这些意识已经合为一体,称之为茶之“精神”。

如表1所示,在千利休时代(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争夺天下的武将爱好茶汤,这种风尚也被后代武将所传承。不能否认这样的战乱背景是茶会推波助澜的一个原因。茶道形成的时代也即日本的战国时代,武将们忙中偷闲,追求片刻的自我反省,磨砺出更高的战斗意志和精神的时代。茶道的出现为茶庭的出现奠定了必然的基础。绍欧和利休这些非常熟知禅意以及禅的精神的大师对于禅的修行首先是在所有的言行方面确立自我,同时也尊重自己以外的所有万物生命,即通常所讨论的“自性见佛”、“无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佛陀”等。而在这点上,茶汤与此相承,高扬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以及敬爱,甚至推及到盛茶的茶器,宣扬茶器的价值,并将此转换到尊重万物,小心翼翼地对待物品,尽量利用器物的性质,发现其美与意义的根本精神。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茶道的仪式程序上,如细致地擦洗茶具或打扫露地茶室中看到古代日本茶人对万物的尊重和敬爱,以及对这种“和敬”达到“佗寂”程度的升华。这种品质抑或习惯甚至还保存在今天普通日本人的言行中。“清”似乎是日本人美意识的根本,也似乎是“和敬”或者“佗寂”的源泉。茶汤入口入心,清字为首,故笔者认为“清”是茶道精神的精髓。

图2 幕归绘词Fig.2 the picture and Bokie

2 茶 室

2.1 茶室的历史和美的追求

上述对茶人的发展以及茶道精神的考察,是茶道同禅的历史以及美意识的整理和思辨,体现茶的特殊精神的茶会是需要一个特殊场所来进行的,普通的世俗场所、豪华的场所,抑或是完备的场所是可能同这个清、佗、寂的精神所背道而驰的,就此,诞生了“草庵”的茶室。将这种当时普通农民的草庵使用起来称之为茶室,是把农民的草庵倾注了茶人艺术精神的审视。草庵打扫得非常干净,多用旧物,特意强调了朴素感和时间感。同当时恢弘的安土桃山城以及大书院等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当时用于草庵茶室的榻榻米作为奢侈品并未普及于农民的民居。如图2幕归绘词[16]中,可以看到室町时代已经流行茶会,并有发现同今天一致的抹茶的点茶器具和茶碗,榻榻米仅用于就座之处,其余为木板。

足利时代(1306—1573)的茶汤是华丽豪奢的,对于美有着非常定型的看法,是一种追求唐物(中国的物品)珍贵豪华的主流,即使利休本人也经历了当时的审美潮流,图3[17]的6号即为使用唐物的证据。经历了毕生茶人事业的千利休成为改变这种审美潮流的最主要人物。不管是“佗”,代表本身的朴素的美,还是“寂”,代表生锈的古老的,用过的,残缺的美,前提是“清”。虽然在千利休所在时代可能还没有茶室这个词[1],但是寂寞而朴素的“市中山居”需要干净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利休作为茶人,并没有多少艺术家式的创作,除了较为简单的竹茶勺和竹花器。利休以独特的审美眼光从形态和纹理上清理出日常的器物,给予它们尊贵的空间和关注[7],在利休用过的器物中有从渔夫手中要过来的鱼篓3号,表面有刺伤和长久摸索过的光泽。他自己简单制作的花器,就是竹筒的简单造型,甚至有裂纹,如图3的1号。当然,利休最大的审美发现是他要求制作陶器的长次郎制作了手捏的茶碗。利休最爱的是黑茶碗,如图3的4号。在狭小阴暗的茶室中几乎把光吸收殆尽的黑茶碗发出暗约的光芒,它正是利休朴实而沉寂的美意识的显现。还有5号是利休用过的旧物,同茶碗也有同样的审美情调。

图3 利休茶会用器Fig.3 the utensils of tea ceremony of Rikyu

图4 待庵的床(龛)Fig.4 the shrine of Daian

图5 春草庐构造Fig.5 the structure of the tea house of Shunsou

千利休的茶会用器收藏说明如下:

(1)竹一重切花入:利休作,桃山时代,高33.9cm,口径10.9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2)铭泪竹茶勺:长16.9cm,筒长21.2cm,东京德川黎明会藏

(3)桂川花入:利休用,桃山时代,香雪美术馆藏

(4)铭大黑乐茶碗:长次郎作,利休用,私人藏

(5)大阿弥陀堂釜:辻与次郎作,利休用,桃山时代,高25.5cm,大西清右卫门美术馆藏

(6)茶入:利休用,永青文库藏

茶室的器物,由于茶室的清扫以及本身被擦拭出的光泽,散发出材质的纹理和色彩的美,与同样由朴素暗淡的以泥、竹、草、纸等材料构建的草庵一起构成了利休的茶的美世界。材料全是来自自然,都是容易获得的,粗糙的,可以立即使用的东西。在日本茶人的眼中,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使用,是美意识的驱使,被上原敬二称作一种“精炼的粗野”[5],是“佗”的精神的显现。

待庵是至今唯一被认为是利休遗留的建造遗构,如图4[18]。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茶人们都致力于茶室的建筑,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室,成为今天关东地区的文化宝藏。这种建筑方式影响了日本的书院建筑,是日本现代数寄屋建筑的根底。京都山崎妙喜庵的待庵虽还不能完全证实是千利休自己建造的茶室,但也因作为桃山时代日本最古的茶室而成为国宝。二叠可以说极端狭小,但是通过对空间巧妙的利用意外地让人感觉宽敞。茶室内空间完整构造请参考图5横滨三溪园茶室春草庐的构造[19]。

2.2 屋 顶

茶室的屋顶是茅草或者苔草的,柱子是带皮的杂木的干,即使狭小,能遮雨即可。有墙壁也是没有修饰的土壁,从表面能够看见草根,墙上甚至会掉土,故而在腰部位置会贴上纸。这样的茶室建筑在当初就是考虑为临时的非永久建筑,它们能留到今天可以说是奇迹。例如如庵(图6)是日本的国宝级茶室遗留构筑,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遗构保存移筑到大矶三井旧宅,对外公开。

图6 如庵Fig.6 the tea house of Jyouan

2.3 窗

茶室有较多的“下地窗”,在做土壁的时候要做土壁的条竹骨骼,并在之上涂土,有的时候一部分留着不涂土,显出条竹的骨结构来,成为一种窗的结构,采光通风。窗虽窄,但对于狭小而阴暗的茶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构造,它可调节室内光线强弱的道具,具有自由的表现力。东京上野公园的名席“六窗庵”,是国立博物馆管理的遗构,是1650年左右茶人金森宗和在奈良兴福寺建造的茶室,在明治8年移筑到此。六窗根据佛教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而来的六识,在6个地方建造了窗,另外与之相似的,还有八窗庵的做法(图7-8)。

2.4 天 井

茶室的天井也追求变化,平面的天井成为高低两段,持续到屋檐而成为挂入天井,用木材、树皮或茅草构筑。室内空间由此显得丰富。

2.5 躙 口

茶室的入口被称之为躙(lin)口,因茶室的尺寸不同也稍有变化,但是都只是一张板门在槽里(敷居)上拉动的形式。躙口非常狭小,客人只能一人一人地低头而进。据说这是利休参考了大阪枚方渔夫家的潜户或者是蓬舟的出入口而建造的。不仅在视觉上具有朴素的美感,还因尺度狭小而让人产生特别的身体感觉。

图7 六窗庵Fig.7 the tea house of six windows

2.6 室 内

前述了茶室的柱、壁、天井、躙口,下面谈论室内下方的布局。

说茶室的大小,一般来说是4叠半,比之大的叫广间,比之小的叫小间。利休是追求小间的人,到最后,客人1叠,点前1叠,制造出只有2叠的极端的小间,追求室内空气流动的微妙的变化。正如光线的感知一样,空气的流动感知也因茶室的狭小和静谧产生。

前述的如庵也有2叠半台目的茶室,台目是1叠的榻榻米大约3/4大小给切出来。在小间中榻榻米的叠数比较少,这种台目叠的向板、中板等板敷比较多,给人较多变化之感,让空间显得稍大,与人便利。如庵这样的变化非常明显,平面复杂。因此如庵又被称之为筋违的席。参看图9室内榻榻米的布局有着各种形式,在简洁中演绎着变化。

躙口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床间,把炉分割出来的地方有中柱,可以看见袖壁,下方可透空。中柱多是弯曲的自然木柱,据说是为了配合炉的方形。在床间有挂物,即书画,然后有当季节的插花,也称作茶花。挂轴通常是小型的,为了配合狭小的茶室,内容多为书法,水墨画,和歌,书信等,如果了解是谁的笔迹,可以因此而怀忆此人。插花是季节的鲜花,是茶庭中看不见的,花器一般是陶磁器的,利休创作了竹花器。如今对花器形状,制作规范,以及来历的研究等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即花道。室内有道具:风炉、釜、建水、柄杓立、柄杓、水指、烟草盆、火入、灰吹,床间有挂物、花入、香合等。

图8 六窗庵室内Fig.8 the interior of the tea house of six windows

3 露 地

3.1 茶室的选址和外围建造

上面概述了茶室,而茶室到底建立在什么地方成为有关茶庭建造的关键问题。如果在住宅的中间建造茶室,在茶室周围围绕的区域就叫做茶庭,也称作露地,同欣赏为主的书院庭园有着根本不同的志趣。茶庭是为了茶会,是到茶室道路周边的庭园。把茶庭同世俗隔离,自然的环境就比较合适,飞石、配石、植物等全部都应该是为茶会服务的。除了茶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相关茶会的建筑物,根据茶会入席的顺序定下位置及大小,确定铺石的样式,而书院庭园中不易看到的石组也可在此看到。特别是茶室周边的石组一定要是为了茶会的实际需要而定下的,如等待处站立的敷石,中潜附近用来站立的石头,躙口附近石头的排列等。

研究表明,以利休当年的创作精力,从茶碗等茶道具,到茶室和坪内外,可能还涉及蹲踞和飞石。根据日本学者浅野二郎等的研究[20],利休为了避免露地对客人心绪的扰乱拒绝露地的植物,留下来的间接资料中也没有太多涉及到植物,庭园的建设。故而可以说,利休时代还没有对露地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经过江户时代织部的发展,有了一些露地对景的要求[17]。这表明后来者承接了利休市中山居的精神,“清”、“佗”、“寂”的要求从茶道具到茶室一直延伸到庭园。

图9 室内榻榻米布局Fig.9 the layout of tatami

3.2 露地的构造

露地的构造一般分为露地门、外露地、内露地和中潜,一般来说外露地是茶会开始时候等待的庭园,而内露地是茶会中利用的庭园。之中都有雪隐(茶庭的厕所)、腰挂(等待场所),在茶室之外有手水钵,古来日本在神社参拜之前有口和手清洁的习惯,茶会把这个习惯也引入进来。用古寺的基础石来做的飞石叫伽蓝石,而放于水中的叫泽飞石,另外用石头砌成长形的称之为延段。石灯笼,作为寺社的供养塔,也被茶室利用过来。茶室利用之后,各种各样的形状发展起来。踏脱石用在入口处,便于脱鞋方便,因为特别惹人注目,所以在造型审美上的功夫更加注意。露地构造参考图10[21]。

露地在植物方面更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1)庭园中植物的种类不能混杂。

(2)常绿树和落叶树不能偏向一方,以落叶树为主。

(3)株树不宜太多。

(4)种类不问,不追求同型同大。

(5)适合土地条件的植物最好。考虑干湿和寒暖以及土地的肥力。

(6)不追求华美,植物需适应土地。

(7)不要做作的植物,即使是天然整形的植物也不能要。

(8)不选择树型奇特,同别的树不能调和的植物。

(9)不需要珍贵的外来树木。

(10)生长快,叶大的,且生长极慢的也不合适。

(11)香气类植物不要,影响茶室里提供的香合。

(12)恶臭,有毒,有刺的不要。

从露地的要素到植物,都是为了茶会,为了“清”、“佗”、“寂”的精神所服务的。

4 茶会的程序

茶汤的仪式,茶会的方法古今相较并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以前女人的服装同现代则有很大差异。古代女人的裙子是比较宽松的,盘腿坐或者横着坐是被容许的。女人今日的和服,窄小包紧的样式是江户时代初期才开始出现的。此时的女人只能正坐,由此茶汤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利休时代,茶汤只是被称之为数寄茶,是风流的爱好。而从江户时代初期开始,茶汤升华成了茶道。

饮茶是在茶室,但茶会举办的空间即是茶庭,就包括了茶室以及露地,这是一整套不可分割的礼仪。

茶会包括招待、主人的准备、参会、迎接(在茶室入口的接引)、初座、中立、后入座、点前、退出等10个程序,繁琐且规制甚严。日语中,茶会定下的礼仪和规矩被称之为“作法”,整个程序是客人和主人相互感知的程序,从视觉、听觉、味觉到嗅觉,以致茶室和茶庭中运动时的体觉,是人的五感进行细微感知的一个过程。

图10 长生庵露地构造Fig.10 the structure of roji of the tea house of chousei

4.1 招 待

以茶室为本位来制作茶庭的,必须要知道入席的规矩和顺序,不然不可能制造出真正的茶庭。茶会根据季节、期日、时辰等区别被定下各式名称。如“春茶”,“夜茶”,甚至利用别的茶会再次招待另外的客人而有“迹见之会”等。人数一般是规定1人,或者3、5人,分为上客和次客。上客应该是年高、拥有名物较多或者茶会的参加经验较多的人。其余的次客根据教养、趣味、身份、年龄等进行排序。

4.2 茶人(主人)的准备

首先涉及到的是主人的准备。最重要的准备莫过于扫除,备品和打水。

扫除的顺序是从角落的扫除开始向中央进行。从外露地开始向内,从上到面,从树到草丛,然后到地表。将污脏的落叶收集起来,除掉看起来难看的杂草,切掉枯枝和病虫害的枝和常有的蜘蛛网。摇动树枝,让树叶自然地落下来,再收集。其中,可以适当留下一些树叶增添风情。特别是恰好落在飞石上的枯叶在迎接客人的时候才捡起来扔掉更是一番风情。飞石要很好地洗干净,即使是光脚的情况脚底也不会打脏。其他的景石、石组、石灯笼等没有清洗的必要,但是泥土等需要除去,石灯笼的灯袋需要很好地清洗。水钵里面的水垢一定要除去,换上新鲜的水,而外面附着的苔藓要很好地保留下来。

对于露地的其他构筑物,如果是陈旧的竹子要换成新竹,板羽目,中门的板和腰挂等也要水洗,并用抹布擦弄干净。砂雪隐里装好砂,打扫干净塶穴,放入青竹。水钵的木勺要用杉木,而不干净的地方要用桧木,都需用新的。

以上都是打扫的要求。为了茶会,主人除了准备挂轴、茶花、以及炉碳等茶室用的东西,还需要根据当天的客人以及天气的情况在露地里准备避雨用的蓑衣(今天用洋伞来代替),以及露地用的拖鞋,准备热水桶,蚊香,为避免客人不小心误入隐私的地方,用关守石或关守竹加以提醒。一切备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还要照顾到干净与风情。

最后的准备莫过于打水,即洒水,这是对于露地来说主人最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事实上,露地里的湿气被称之为露,即给露地洒上一些水,让露地保持适当的湿度,不管冬夏,让露地保持最好的自然状态。这种给庭园洒水的习惯应该是外国人最不能理解的日本人细微的待客之心。洒水有作法,根据季节,当天的天况,时刻的情况而调整。比如日照好的地方应该多洒一些,但是要避免大量蒸发而形成蒸汽。

古书上留心记载了如何打水的故事。客人来临之时的打水就如同给与客人的第一份招待。比如夏天要往石和木上洒大量的水,而冬天则要防止水滞留。总的来说,夏天要多,冬天要少,白天要多,夜晚要少,阴天少,晴天多。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操作起来很困难,如果洒多了,出现了明显滞留的水,要用抹布擦去,滴水掉在客人身上是非常不好的事情。洒水先树木,然后是地表和石面,在木板上面洒的水要擦掉。石面的洒水,景石以及茶室周围的石洒水后要用抹布擦,而水钵,水盆周围则不要洒水,以防将客人的衣袖打脏。而对于石灯笼,首先要把幛子取下来,往灯袋的深处洒,再把多余的水分擦掉,放入点灯器。

在茶会上有3次打水。叫做三露。准备茶会时打扫后洒水并不包含在此三露之中,只是被称为下露或者叫扫除水。在构筑物上的洒水只有下露的时候才有。这三露是客人在茶会之中行至某个地段而进行的特别的补充湿气。这种湿度的调节总的来说既是视觉上的考虑也是皮肤触觉上的考虑。

4.3 参 会

这是客人们到来的阶段。当然客人要穿着同茶室氛围一致的服装而来,即使是今天也被认为是要穿着和服而来。而且要带上手拭(拭去液体等,可以当作手绢)、怀中纸、扇子、新的足袋(日式袜子),而最重要的行为要求是等待的时候不能高声笑谈,谈话的内容也最好要关于艺术方面的。政治,商业,对人的闲话等不要涉及。保持茶室和茶庭的静谧是为了让其他被允许的声音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木屐敲打飞石的声音,热水倒入桶内的声音,木板门的滑动声。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这样的普通声音变得意味深长,具有艺术的魅力。

4.4 迎 接

在迎接的时候要进行程式化的扫除,并进行前述三露的初露,特别是在主客相面的时候并不需要高声交谈,仅以目礼示意。

4.5 初 座

从园中到茶室,涉及到庭园中飞石上走路的方法。实际上书院庭园和茶庭的飞石设置时是不同的。茶庭是静寂的世界,特别注意的是声音的欣赏,只有很少的声音才能突出重点。庭园中有三音。一是水倒入水钵的声音;二是关上躏口的木板的声音;三就是木屐在飞石上走动的声音。而木屐并不像现在的鞋这么好穿。据说利休很会穿这种木屐,因此这样的木屐被称为利休木屐。

同样还涉及到手水的使用,在进入茶室前必要的是洗手,当然如果利用了雪隐(厕所)更是必需洗手的。有的茶会,比如朝会,还需要漱口,洗颜等。木勺搁置的位置和方法都有规定。躏口的钻入方法也具有很多规定,用正确而容易的姿势安静地进入。

4.6 茶室内所作

茶室内开始进行有关于展示茶的内容,茶杯,茶具,茶炉,这些活动的时候仅用目礼,即视线问候,终于当主人正式进入茶室,并开始用语言问候才停止目礼。继而主人会示意送出怀石料理和果子等让客人享用。完毕后,主人或客人提到休息的事情,随即自然地进行到中间休息。一切是安静的,礼仪的,精心准备和细心体味的。在茶室中可以用味觉和嗅觉进行体验,园中没有任何发出香气的植物,也没有开花的植物。而茶的苦味和点心的甜味都可以在茶室中进行品尝。

4.7 中间休息

在料理完毕,浓茶出场之间,会有一个让主人准备,而客人到庭园换气,甚至入厕的中间阶段。这个时间段客人可以仔细地观赏庭园,在腰挂坐下休息,去尘穴吐漱口水,或者洗手。

4.8 后座入

在客人中间休息的时候,主人变换茶席,换衣,换轴画,插上茶花,换炭等。等准备好了,用钟,铜锣,磬等打出声音来提醒客人。

4.9 点前茶

客人会看到床前的轴画已经改变,茶会也插上了。此时可以观赏,按照秩序用茶,欣赏茶碗等名物。

4.10 退 出

最后客人向主人表达谢意。主人会进行最后的款待,即三露中第3次洒水。客人在说完谢意之后,按照顺序最后欣赏画轴,茶花,釜,碳和开水的状况,然后出躏口,再一次欣赏三露之后的园景,告别。

5 结论与启示

从茶会中最重要的3个方面,茶室,露地,以及茶会过程中对茶室和露地的使用要求的考察可以看到,日本茶庭,作为日本古典庭园的一种样式,它的空间不仅具有实用意义而且具有象征意义,是把生活的格调升华之后的一种舞台艺术。茶庭中的茶室和茶庭就是它的舞台,而茶人和客人,在无数小道具的配合下,完成主人招待客人用料理、用茶,欣赏园景的艺术。主人借茶这个媒介,向客人提供了一个调动五感的空间,来感受主人的审美和情趣,让客人品味主人一整套的生活格调,从庭园,建筑,小的道具,到心思,谈吐和行为,动作,声音,湿气,以及体贴与关爱等等。茶会的一切都是为精神和艺术服务的,这是一种招待的艺术,一种共同演出的艺术。茶庭是日本庭园体系中除却枯山水之外的另一精华,但是中国学界对枯山水认识较多,对茶庭认识却较少。原因或许是枯山水变化小,不需要人为的参与便足够欣赏。而茶庭如果没有茶人和与之匹配的客人,其深邃的意义则不好领会和捉摸。时值今日,日本的茶庭仍然在一些特殊的时候由传统的茶人用传统的方式——茶道的作法进行招待,由此发扬了茶庭的美。

由此联想到代表我国古代精英生活方式的古典园林,也是在今天的鉴赏过程中失却了一些往日的美。庭园是活的艺术,不仅在于有植物流水,还在于有相应的使用方法,以及能够掌握这些使用方法的人。庭园是人关于生活的艺术,是不能缺少人活动的舞台艺术,古典庭园应该是以使用背景为前提的。在我国目前的古典园林游览中,很多手拿高音喇叭的导游,红红绿绿不拘小节的游人,没有相应的精致与婉约的礼仪和态度,其实这些都是阻碍还原古典园林艺术的致命物。虽然日本茶道有不同的流派和作法,但这些将空间和人的行为相结合而进行整体鉴赏的态度和思路是应该借鉴的。虽然茶道繁琐的作法和礼仪会让现代人感到在普通的日常公园等休闲空间中难以接受和实践,但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典园林而言,至少可以借鉴某些增进庭园本质性美感的作法。介于中日文化上的传承关系,深度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或许可以找到我们已经相当程度上失却的庭园空间的行为礼仪。终其空间艺术的究竟来说,为人所用,为人所感,为人所造,而成人境。

现代历史小说家山本兼一曾这样阐释利休的待庵,“难道非要这么窄才能体验佗寂的世界吗?是不是可以说只有这样的极致的空间才能把宾主的心最柔弱的部分暴露出来?”[22]如此看来,空间的特质总是同人心连接在一起的,从古到今,再到未来,都是。

[1]矢ヶ崎善太郎.「茶譜」に見る茶室露地的用語と利休の茶室[J]. 野村美術館研究紀要, 2010 (19): 26-37.

[2]腾军. 茶道文化概论[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2.

[3]桑田忠亲. 茶道六百年[M]. 李炜. 译,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4]腾晓渏. 日本茶道建筑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5]郜姗. 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建筑[D]. 长沙:湖南工业大学, 2012.

[6]上原敬二. 日本式庭園·各種庭園[M]. 東京: 加島書店, 2009.

[7]东京国立博物馆. 茶的美术特别展[Z]. 博物馆特别展览资料, 1980.

[8]土屋俊介. 千利休の相関年表[J]. 千利休と茶の湯. Gakken, 2014(12): 28-29.

[9]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茶道. [EB/ OL].[2016-09-19]. http://ja.wikipedia.org/ wiki/%E8%8C%B6%E9%81% 93.

[10]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和敬清寂. [EB/OL].[2016-09-10]. http://ja. wikipedia.org/wiki/%E5%92%8C%E6 %95%AC%E6%B8%85%E5%AF%82.

[11]町田忠三. 『南方録』成立背景と利休虚像の誕生[J]. 茶の湯文化学, 2004(09):65-71.

[12]黑川雅之. 日本の八つ美意識[M]. 東京:講談社, 2006.

[13]ドナルド キーン. 日本人の美意識[M]. 金关寿夫, 译. 東京: 中公文庫, 1999.

[14]大野晋. 日本語の年輪[M]. 東京: 新潮社, 1966.

[15]清水実. 利休の美意識[J]. 茶道の研究,1995(12): 32-35.

[16]小松茂美. 続日本绘卷大成[M]. 東京:中央公社論, 1985: 47.

[17]筒井紘一. 茶聖千利休の生涯[J]. 千利休と茶の湯. Gakken, 2014(12): 21-22.

[18]中山章. 日本の住まい知っておきたい住宅設計の基本[M]. 東京: 建築資料研究社, 2009.

[19]東京国立博物館.六窓庵. [EB/OL].[2016-09-19]. http://www.tnm.jp/ modules/r_free_page/index.php?id=182.

[20]浅野二郎, 仲隆裕, 安蒜俊比古,等. 茶庭的植栽的历史考察[J]. 千叶大学园艺学报, 1986(04): 61-66.

[21]宮元健次. 日本庭園のみかた[M]. 東京:学芸出版社, 1998.

[22]山本兼一. 利休の風景[M]. 東京: 淡交社, 2012.

图2:小松茂美. 続日本绘卷大成[M]. 東京:中央公社論, 1985: 47. 幕归绘词,日本西本愿寺所藏 五卷,1351年古籍.

图3:东京国立博物馆. 茶的美术特别展[Z].博物馆特别展览资料, 1980.

土屋俊介. 千利休の相関年表[J]. 千利休と茶の湯. Gakken, 2014(12): 28-29.

图4:土屋俊介. 千利休の相関年表[J]. 千利休と茶の湯. Gakken, 2014(12): 28-29.

图5、图9:根据中山章. 日本の住まい知っておきたい住宅設計の基本[M]. 東京: 建築資料研究社, 2009. 翻译绘制

图6: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茶道.[EB/OL]. [2016-09-19]. http://ja.wikipedia. org/wiki/%E8%8C%B6%E9%81% 93.

图7: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和敬清寂.[EB/OL]. [2016-09-10]. http://ja. wikipedia. org/wiki/%E5%92%8C%E6%95%AC%E6%B8%85%E5%AF%82.

图8:東京国立博物館.六窓庵. [EB/OL].[2016-09-19]. http://www.tnm.jp/modules/ r_free_page/index.php?id=182.

图10:宮元健次. 日本庭園のみかた[M]. 東京:学芸出版社, 1998.

表1:作者根据筒井紘一. 茶聖千利休の生涯[J]. 千利休と茶の湯. Gakken, 2014(12):21-22. 绘制

图表来源:

图1:东京国立博物馆. 茶的美术特别展[Z].博物馆特别展览资料, 1980.

(编辑:曾引)

Spatial Art of Japanese Tea Garden—From the Management to the Mood-Making of the Use of the Tea Garden

GU Guangcan, DENG Ge, SU Ruiyan

The Japanese tea garden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tea house and the roji.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from the history, the spirit of tea ceremony, the structure of space,and the method and etiquette of tea ceremony as practice requireme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arden Introductory lecture” which is written by Japanese Garden founder Uehara Keiji in 1969. Next, from arguing the use of five senses in the process of this series of tea recepti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ace, the prop of tea, behaviors of the host and the guest for the space. This paper tries to show the complete art of tea garden as coordination,including everything of the space and people; all is carefully prepared to mobilize people's feeling, which finally reaches the height of stage spirit. It provides a way to use and protect the classical garden and the appreciation mode, and there is a hint that good space needs good behavior and etiquette, through people's perception to a perfect space.

Tea Garden; Tea House; Roji; Etiquette; Five Sences; Mindscape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TU982.29

B

2095-6304(2016)05-0078-08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12

谷光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讲师,guguangcan@cqu.edu.cn

邓 舸: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讲师

宿瑞艳: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系,助教

2016-05-20

猜你喜欢
庭园茶会茶室
2021春·老茶缘钱塘茶会
——20次钱塘茶会回顾
息心茶室
江湖茶室
里巷庭园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茶会”九问九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