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莹,鞠桂萍,丰小星
·综合研究·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周莹莹,鞠桂萍,丰小星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及再住院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服药依从性及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和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促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采取健康的行为,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支架血栓事件和再住院的发生。
行为转变理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支架血栓事件;再住院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使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再通畅,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预防再狭窄,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手术对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无明显作用,支架内血栓仍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狭窄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药物治疗始终是冠心病治疗和二级预防的基石[1]。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服药依从性不高,与支架植入时间呈负相关[2]。强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已经证明能够有效降低危险因素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行为转变理论(TTM)是指根据行为改变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术,从而有效帮助病人改变或建立健康行为[4]。该模型依据个体行为改变的意愿,把行为改变过程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5个变化阶段。本文将TTM理论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成功行支架植入术;②具有良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力;③长期居住于长春市;④病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有认知功能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②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躯体疾病。本研究共纳入126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出院时进行健康宣教与用药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TTM架构的健康教育干预。初次访谈时,注重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的基础上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心理状况),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综合病人的思维动向与行为表现客观评估病人服药行为所处的改变阶段,依据病人所处的行为变化阶段与心理特点,实施与行为变化阶段相匹配的干预措施[5]。访谈干预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相关、风险、益处、障碍、重复。①前意向阶段(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采取行动的意向)。运用TTM中的意识唤起与生动解脱策略,适时帮助病人回忆患病以来的感受,通过角色分析使其认识到发生支架血栓多与不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密切相关,警醒病人术后未遵医嘱用药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寻找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②意向阶段(准备在未来6个月内采取行动)。运用TTM中的自我再评价、环境再评价策略,分析阻碍病人规律服药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创建微信群以提供一个护患、病友之间的交流平台,邀请维持阶段的病人分享长期规律抗血小板治疗的益处,发放安全用药的健康手册,鼓励其克服障碍,促进病人早日将意识化为行动。③准备阶段(准备在未来30 d内采取行动)。运用TTM中的自我解放与社会解放策略,重点在于巩固行为改变的承诺,根据医嘱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个体化服药计划,帮助病人建立服药日志,以督促其按时、按剂量用药,以避免漏服、错服药物。④行动阶段(行为改变已经发生但少于6个月)和维持阶段(行为改变发生并且超过6个月)。运用TTM理论中帮助关系、反条件作用、强化管理、刺激控制策略,肯定病人的遵医行为,制定奖惩制度,减少不健康行为的暗示,多给予健康行为的提示,我科每周五定期举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行动”心脏康复知识讲座,介绍病人所服药物的主要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紧急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措施。病人住院期间,给予3次访谈,每次20 min;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共随访6个月。持续评价病人行为改变意愿并追踪服药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评估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指导。督促病人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回门诊随访,必要时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
1.2.2效果评价①自行设计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问卷,主要评估病人与疾病相关的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其中知识部分有5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回答选项计分,选择“知道”计1分,“不知道”计0分,5个条目得分之和为总分,总分越高表示病人对相关知识了解越多。态度部分包括是否有必要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按照很必要、必要、不必要分别赋值2分、1分、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健康相关态度越积极。②服药依从性判定。测量条目为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次数服用药物、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剂量服用药物、能否按医生要求的时间服用药物、能否按医生要求的坚持服用药物从不间断4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1分为根本做不到,2分为偶尔做得到,3分为基本做得到,4分为完全做得到,总分由各条目相加总和,得分越高,病人依从性越好。0分~11分为用药不依从,12分~15分为用药部分依从,16分为用药完全依从[6]。③生存质量测评。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对病人生存质量进行测量,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7]。④记录两组病人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及再住院情况。
2.1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行为变化阶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健康行为知识与态度评分比较 分
2.2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例
2.3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 分
2.4干预后两组病人发生支架血栓事件及再住院情况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病人再次发生支架血栓事件及再住院情况 例
行为转变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研究个体行为改变过程的方法,行为转变理论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提供了循证护理的依据及有效的行为指导。通过评估病人药物治疗的积极性和行为改变意愿,能更准确地掌握病人的服药行为改变阶段与心理特点,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及行为支持。通过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架构的健康教育访谈干预,提高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了病人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认识,病人运用自我决策能力权衡利弊,感受到药物治疗的利益远超过其所付出的代价,促使其由被动服药转为主动服药,促进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坚持健康行为,尤其是遵医服药态度的转变。干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8],引导病人逐步体会规律服药的益处,增强其向健康行为转变的意愿与康复信心。
规范和足量的药物治疗对于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病人可从长期、合理的药物管理中受益[9]。护士通过一对一的交流,了解病人的服药史及其对疾病和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其危险因素与致病性行为模式,指导病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按时服药,着重讲解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阻止或延缓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不坚持用药的严重后果,使健康宣教变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使病人更乐于接受,从而更加主动、自觉地遵医嘱服药,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持续追踪和动态评估病人的服药执行情况,与病人及家属保持密切联系,指导病人严格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如病人外出时提前将药物备齐,并随身携带,使家属积极参与到协助病人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中,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强化其遵医行为。老年记忆力减退、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再加上其主观性强、脾气顽固,对于处于前意向及意向阶段的病人应增加出院后随访干预次数[10],反复讲解其所用药物种类、剂量和持续时间,警示其提前终止药物治疗或擅自减量会增加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11]。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发生支架血栓事件及再住院率明显下降(P<0.05),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将家属也被纳入到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让病人、家属共同参与到病人的疾病管理中,良好的家庭功能促进了病人术后的生理与心理康复,提高了病人对自我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及应激事件的处理能力,情感职能明显增强。该理论模型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的行为干预中有良好的适应性,分层次满足了病人的个体化需求,促进病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健康的行为及遵从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架构的健康教育访谈干预建立了院内院外一体化、医院家庭双重督导机制,确保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服药计划长期、有效地执行,保证了病人持续治疗的连续性,达到了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的预期目标[12]。
[1]高润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学血管疾病杂志,2009,37(1):3-13.
[2]高玲玲,姚景鹏,郑一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39-3242.
[3]许丽敏,李湘萍,洪宝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知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5-137.
[4]Mohamed IMI,Arafat Y,Awaisu A.Us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enhance self-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Value Health,2015,18(7):6-17.
[5]李玲,祁小红,杨巧绘,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150-154.
[6]孙炎华,靳妮娜,张高星,等.医生电话随访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27-128.
[7]薛超,胡大一,孙艺红,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术后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93-297.
[8]张茜雯,张振香,林蓓蕾.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对脑梗死患者饮食认知及行为改变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
[9]Campo G,Tebaldi M,Vranckx P,etal.Short- versus long-term 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in-stent restenosis:a PRODIGY trial substudy (prolonging du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fter grading stent-induced intimal hyperplasia)[J].Am J Coll Cardiol,2014,63(6):506-512.
[10]倪水姝,叶家薇,张诗吟.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5):410-412.
[11]Nordstrom BL,Simeone JC,Zhao Z.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with prasugrel follow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rdiovasc Drugs,2013,13(4):263-271.
[12]白丽华,吕英慧,曹玉晶.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1):410-412.
(本文编辑崔晓芳)
Applic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ranstheoretical model for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Zhou Yingying,Ju Guiping,Feng Xiaoxing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130021 China)
吉林省省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引导资金专项项目,编号:2015Y037-3。
周莹莹,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鞠桂萍(通讯作者)、丰小星单位: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R473.6
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30.016
1009-6493(2016)10C-3772-04
2016-01-29;
2016-09-25)
引用信息周莹莹,鞠桂萍,丰小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0C):3772-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