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明
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赵 明
目的 观察苓桂术甘汤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LVEF、LVESD等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89%,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苓桂术甘汤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建议推广。
苓桂术甘汤;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常见综合征,主要是由心肌病、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因素导致的心肌损伤,患者心肌结构或功能出现改变,从而可造成心室充盈或泵血功能受损,5年死亡率为50%,所以积极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西药治疗,《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明确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联合治疗为该病有效治疗方法,然而这些药物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可导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等等。近年来,中医在此疾病治疗中的优势逐渐显现。本文主要选取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中医联合治疗,详细分析了苓桂术甘汤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62.82±3.25)岁,平均病程(6.51±1.82)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11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62.91±3.31)岁,平均病程(6.49±1.83)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11例。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2]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满足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西医);满足《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②入选病例心功能分级均在Ⅱ级-Ⅳ级范围内。③中医证型均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辨证患者。④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急性心力衰竭或因肝、肾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③存在原发肾脏疾病,接受慢性透析治疗或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初始血清肌酐水平在120μmmol/L以上。④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内分泌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患者。⑤入选用药能够一定程度增加患者死亡因素,如严重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梗阻性心肌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⑥治疗依从性差或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研究病例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入院后叮嘱患者卧床休养,给予吸氧、低钠饮食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该方由炙甘草6 g,桂枝9 g,白术6 g,茯苓12 g组成,对于咳喘痰多者加用旋覆花10 g,紫苏子10 g;气虚明显者加用人参10 g;阴虚口干者加用太子参10 g,沙参10 g;对于瘀血明显患者加用三七粉(冲服)3 g,赤芍10 g;对于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者加用茯苓15 g,车前子10 g;对于恶心腹胀明显者加用枳壳10 g,莱菔子10 g。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口服。
1.4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记录患者心脏短轴、长轴、心尖四腔、两腔位图像,对其LVEDD、LVEF、LVESD等心功能指标进行准确测定。
1.5 疗效判断[3]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来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显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提高超过Ⅱ级(包括Ⅱ级),心率正常且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现象,有效:患者心功能提高超过Ⅰ级(包括Ⅰ级),心率基本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D、LVEF、LVESD等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F、LVESD等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例,±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9%(32/36例);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23/36例),数据差异显著(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晚期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心室重塑,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患者可见左室舒张末期压上升现象,心排血量下降,从而满足不了患者机体代谢而出现的症候群,也是临床上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维持患者心功能、阻止心功能进一步下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年限为主要内容[3]。以往临床多给予患者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但患者长期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可出现血压过低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再激活现象;长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另外,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易导致患者发生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现象,一定程度对患者肾小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对肾小球滤过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加重肾功能恶化程度[4]。
在中医学上,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悸”“水肿”“喘证”“痰饮”“胸痹”等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变部位在心,可累及五脏,中医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利水渗湿为主要原则。苓桂术甘汤最早出现在《伤寒论》中,主治因阳虚水饮导致的心胸满闷、气短、起则头眩、气上冲胸等症[5]。现阶段,该方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也取得了理想疗效。本方中茯苓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之功效;桂枝有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效;白术有补脾化湿之功效;甘草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之功效[6]。诸药联合应用益气、利水、温阳作用显著,可实现标本兼达的治疗效果。且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7],桂枝可一定程度增加患者冠状动脉流量,从而改善其冠脉循环状况,另外桂枝有效成分桂枝醛还有良好的抗凝作用;茯苓的有效成分茯苓素不仅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结构十分相似,能够一定程度提高患者尿中Na+/K+比值,虽然对正常人无明显的利尿作用,但对心源性水肿患者以及肾性水肿患者有良好的利尿作用;白术利尿作用也较为明显,可以有效促进电解质的排出,药物作用机制和抑制电解质重吸收、增加患者体内Na+、K+、CI-有密切关系;甘草主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作用明显,有良好的降脂、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LVEF、LVESD等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现象,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临床推广价值高。
[1] 吴坤.心脏彩超在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时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7):17-18.
[2] 徐红丰.中西医结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80例[J].江西中医药,2015,46(9):52-54.
[3] 马速,胡锦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0):936-937.
[4] 张雨田.芩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661-662.
[5] 夏晓红,杨晓颖,潘建明.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34-1535.
[6] 周冰.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4):748-749.
[7] 高琳琳,李坤,李华,等.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T-proBNP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2):1269-1270,1287.
辽宁省沈阳市二四五医院中医科 (沈阳 11004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27
1003-8914(2016)-19-2827-03
�胜梅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