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时代 壮美的史诗

2016-11-10 16:17田永元
中国铁路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高速铁路高铁

田永元

编者按:近期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王雄反映中国高铁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在路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评论文章在许多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评论家和广大读者一致感到,在中国高铁发展的辉煌时期,《中国速度》的出现,无疑是中国铁路文学事业的一个带有标识性的展示。今天我刊集中发表三篇评论文章,希望通过这样的评论、讨论,为中国铁路文学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和世界,起到推动的作用。

当我们今天站在世界高速铁路一个灿烂的起点,回首以往奋斗的历史,由衷的自豪感告诉我们:中国速度,是一个激荡着几代铁路人情怀的命题。当我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和汗水的时候,一生中为民族大业而勇于担当的自信,会让我们倍感事业的恢弘!

当我写下这行文字的时候,恰逢2016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正播放着一条醒目的消息:中国高速列车双向会车,以每小时420公里的速度试验成功。两列高速列车相会在瞬间,那画面,那场景,使我心头蕴含着的中国速度的情结瞬间迸发;使案头上王雄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里面的每章、每节、每字,都在眼前跳荡起来;将我这几天来一直捧读的这部作品的感受,从内心里向外迸发出一股昂奋、向上的力量。中国高速铁路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铁路人拼搏奋斗的结果。当我们今天站在世界高速铁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灿烂之点上,更多的自豪和自信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以往走过的路!想到过去的日日夜夜,我们的铁路人,我们的科技人员,我们的决策者,为此而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泪水啊!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铁路作家在这样的日子里并没有沉默,他们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同时又以冷静的笔调,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好文章。而王雄的这部《中国速度》,更以其独特的视觉和恢弘的场景,展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画卷。读后,在感慨之余,颇令人浮想联翩,不能不想到中国高铁建设的前前后后。想象着在那些为中国高速铁路拼搏的日子里,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凝结成这部震惊了世界的中国速度的发展历史。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作品。它能带领我们走进中国高速铁路的灵魂深处,繁华变幻的场景和长长的时间跨度,让我们有一种目不暇接,却又惊喜不断的感觉。作家让我们从新中国铁路最初发展的贫瘠、落后的背景里,脱颖而出,以当惊世界殊的博大胸襟,创造着中国铁路、中国速度的辉煌业绩。这个过程,是泪是火,是史是诗,是荆棘,是鲜花。令人感动而又惊异的心态,跃然于世界现代化铁路先进的舞台之上。这就是中国速度!这个速度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称赞都不过分!而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了。

这是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时间跨度之大,设计场面之众,人员的庞杂,事件的跌宕起伏,热点的纷杂,高科技含量的深奥和一些难以表达的困惑,都在告诉我们要充分、准确表达这以时代为代表的史诗般的事件,对一个作家来说,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气魄,为创作孤注一掷。这意味着要出色地完成这样的长篇巨制,必须下苦功夫、笨功夫。自然,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铁路作家王雄以知难而进的担当,扛起了这个重任。

应该指出的是王雄不是专业的作家,并且担当着繁忙而又任重的《人民铁道》报社社长兼党委书记的职务。客观的说,每天的工作量都是满负荷的,然而正是身居要职,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在超负荷的劳动环境中,毅然上阵,默默地在几年的时间里,挤出自己的闲暇时间,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深入基层、科研部门和实验基地,广泛地采访调研;钻进资料室,翻阅抄写大量的资料;抽空采访了上至政协副主席、铁道部两任部长,下至高速列车的乘务人员和一线检修人员、养路人员。几年来他在这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足以令我们感受到这个领导干部写作态度的慎肃和严谨。用王雄自己的话说,他是满含激情,去面对为中国速度做出自己贡献的每一名参与者和每一份有价值的材料。正是以自己纯真的良知和炽热的感情,他才能在辛苦之余以自己所掌握的厚重翔实的材料和深邃的思想意识,完成这样的创作,使这部饱含着艰辛和心血的作品,迸射出一股神奇而感人的力量!

能够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的文字,才是当今最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所谓时代的烙印,必须有着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感。《中国速度》因为有着这样鲜明的特色,才值得我们认真一读。

有人说,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报告文学最容易写,但要写好也最难。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都是可以迅速纳入报告文学创作范围的。及时、快捷地反映现实,是报告文学的鲜明特点之一,而现实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生活,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大到轰天动地影响世界的大事件,小到对一人一物的认知,都可以涌上报告文学的笔端。在作家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有滋有味儿的作品来。然而,时下,在这个复杂而纷繁的社会里,浮躁是一种对文学颇有破坏力的病毒,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泛泛的流水账似的叙述和没有特色的文学表现,成为当今报告文学的大忌。许多报告文学名头很大,声势吓人,可是认真读起来却常常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可见真正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尽管在报告文学里必须有大量的报告成分,然而,这种成分须融合在更高的艺术含量中,融合在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之中。这才是报告文学最能吸引人的地方。由此,才能呈现出迅速而准确、多彩而迷人的美妙篇章,让读者在为时代奏响的凯歌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读完王雄的《中国速度》,有着这种强烈的感受。漫步在历史的长廊里,长长的距离中,翻阅如同行走。那种感受,浸透于每一页,犹如从高速列车上欣赏窗前不断飞掠而过的景致,美美地,陶醉着。书看完了如同车到站了,那画面,那音响,余音绕梁,依旧缠绕在我们头脑中。

应该说,这部《中国速度》,让我从头至尾地认识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这是一段现代化大国技术崛起的历史,这是一个民族为实践着自己的梦想不断拼搏进取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家正是抓住这条主线纵横捭阖、波澜壮阔地展示着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身影。在这里,中国高速铁路的艰难历程,发展过程中的争论与议论,还有中国人为掌握高铁核心技术永不放弃的拼搏,画卷般地徐徐展开。有悲壮,更有气派。其悲壮,有着深层的激励之意;其气派,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舒展。作品充满着思想的张力和灵魂语言的活力,通篇结构严谨,叙述和议论浑然天成,层层递进,密锣紧鼓,一环扣一环地牵动着读者的心绪,让人一发不可收地读下去。读到动人之处,不能不扼腕而叹,或要击节随和,或热血沸腾,动情催泪,从这点上来说,王雄写到了中国高铁发展的深处,让读者也走进了中国高铁的深处。这是由中国速度所激发出来的一个民族昂扬奋进的旋律,其跳荡着的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章节,都饱含作者的真诚和自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无论读京津城际铁路开创的“风时代”,还是品味京沪高铁的“新时速”,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高铁建设者跳动的那一颗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可触可摸。

按理,舒展这样恢弘的场面,需要追溯许多历史事件。而历史的大事件,是很难驾驭的,这需要大手笔。看一个作家创作的本事,其实就如一个雕塑家,在那块大理石上,怎样将要塑造的人物,尽量剔除掉将那些可有可无的部分。在中国高铁发展进程中,要写的东西可谓举不胜数,稍有不慎,就会因材料太多、故事太多而淹没作者的意图,淹没鲜明的主题,成为流水账式的铁路编年史。而《中国速度》这部作品,恰恰是在笔墨的运用上让我感受到作家创作的功力,通篇作品表现在,故事纷杂而疏密有致,场面恢宏大而生动不乏,这个取舍的尺度和布局的合理,有如高速列车零部件严密的摆放程度。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成。细微之处我们看到了浪花的色彩,广阔之境,我们感受到九重山岳之上,浩浩天宇的胸襟。而每段历史发展的过程,都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波澜之态。当我们读到广大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拼搏,最终将高速动车组最关键的核心技术“高铁芯”和“高铁脑”完全掌握,并成为了中国高铁最有代表性的知识专利和产权的时候,书中字里行间那蕴藏的激情,却分明有着一种:引而不发,气贯长虹也,让读者的心情分外增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再联想到某些西方人士污蔑中国的高铁核心技术,是剽窃日本等国技术专利的指责,可谓不攻自破!对这些人士的浅薄唯有嗤之以鼻,方解心头之快!

国有实力,民则底气十足。中国高铁终于走向世界最先进的行列,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将还有怎样更深远的意义?从这点说开,《中国速度》这部书是应运而生,给中国铁路文坛和中国报告文学领域产生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来。堂堂的中国高铁技术,雄居世界同类技术的最先进行列,无可雄辩的事实,已经在我们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深刻的阐述,形象的比喻和分析,显现出作者所具备的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创作技巧,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深怀敬意。感受着中国高铁在闯过诸多艰难之前,中国铁路科技人员所付出的努力,还有“中华之星”“中原之星”在退出历史舞台时的,那么一种悲壮。这种似乎带有几分失败色彩的成果,让改革年代勇于奋进的民族,多了几分动人的光泽!由此更让人们能够从整部书中看到,繁杂的历史中那些辉煌拼搏者的故事。作品在讲述这些历史时,层层交织,疏密相间,脉络清晰,重点分明。那些人,那些事,如同下山的溪水,清澈透明,淙淙流淌。这时,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叙述中的冷静,这种小溪水的流淌,随时都可能迸发出连天波涌的磅礴之势。我深深感受到,作品贯穿着一种难得的精气神,激情飞扬,而文字的叙述却是冷静的,由此形成了情感与文字的极大反差,从而呈现出这本书沉甸甸的分量。

《中国速度》引伸铁路文学系列话题,文学引领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铁路文学将赋予自己光荣的义务和使命,着力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所展现的中国速度。

艺术家创作的成败取决于对生活高度的把握。《中国速度》之所以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正是作者多年来对铁路生活的高度把握,厚积而薄发,才有了如此的创作成果。

也许我同作者出身有着共同之处,因此,读到这本书时,真的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我们都出身于蒸汽机车乘务员,几乎都是在中国改革前后,跨入到开火车的行列。烟熏火燎的蒸汽机车,繁重的体力劳动,连同蒸汽机车势不可挡的豪迈气势,一同融化在了我们这一代机车乘务员的血液里。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曾经的中国形象表现。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里,我们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让共和国超载列车闯过一道又一道斜坡。那艰涩、困苦的画面,永远都警示和激励着我们。尽管那时我们的机车平均时速只有50公里,而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时速却是270公里。如此巨大的反差并没有让我们气馁,恰恰相反,这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的奋进目标!也可以自豪地说,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我们的心血和情感,早已注入到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梦想之中。我们也要有高速铁路。因此,我与作者的心是息息相通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写中国高速铁路的每一个词语中,饱蘸的激情和泪水!因此,才有了这本书,才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生动诠释,让我们感受到作家那精准的的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今天的中国,城市因高铁而年轻,农村因高铁而生动,中国因高铁而改变。这些感人而充满哲理的语言,正是作家长期“身入”现代化铁路建设之中,不断进取所获得的“真金”!因此,我说这部书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实属中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报告文学方面的一部标志性代表作。我们应该为之喝彩和祝贺。

伟大的时代,理应产生伟大的作品。有志于铁路文学创作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应该行动起来,用手中笔,书写中国铁路,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高速铁路高铁
第一次乘高铁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山上有座高铁站
高铁会飞吗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人地百米建高铁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基于TD-LTE的高速铁路WiFi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