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通过对老师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理论进行分析创新,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作品本体论。作为“纯意向性客体”的文学作品被其分成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四个层次相互联系,产生“复调和谐”,语音层是其中最基本的层次。
关键词:现象学 英伽登文本结构理论 语音层 诗歌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8-01
英伽登深入分析了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他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指出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四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复调和谐”,读者通过“具体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在英伽登的《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例证多半是以小说为例,以诗为例并不太多,所以用其理论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值得我们实践的。
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中,英伽登区分了“具体的语音材料”和“语音的典型形象”,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指的是作为典型形象的语音”,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典型形象。诗歌中有韵律、格律等,诗歌近似于音乐。英伽登说:“作诗的技巧在于它能掌握语音不同的乐调属性,将它用于作品中表现纯粹的乐调美,并且把这种美当成一种艺术表现的工具,使语音的乐调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整体的构建中。”法语中音素在诗句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比如,[l]、[m]、[n]等音素,蕴含一种流动性,常与水发生联系。对于语音层,我们可以以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以《我熟悉的梦》(Mon rêve familier)为例: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押韵方式为ABBA、ABBA、CCD、EFE的形式,前两节为环抱韵。同时,这也是一首典型的十二音节诗。第一句《Je fais souvent ce rêve étrange et pénétrant》中,前六个词每三个一组,都是以[]、[]、[]的音进行排列的,句中音素[]和[e]也多次使用,对三种音素的重复形成了乐感;,音素的重复使用,使得诗句有了音乐美。第二句中femme, jaime和maime中,[m]的使用,增加了流动的感觉。第三、四句中[m]和[n]的使用,体现了“我”梦中的朦胧不清与情感流动。从第一节第二句到第二节第一句,每句的开头基本都在语音上呼应了上句的末尾,如:第三句末尾“ni tout à fait...”与第四句开头的“ni tout à fait...”相呼应;而第二节第一句开头的“... me comprend”则与第一节最后一句末尾的“me comprend”相呼应,这略微有些与古语中顶真的修辞相近。这样的语音结构使得句子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诗义中的缠绵之感,这时的语音就牵连着意义层次。
在第二节中,每句中开始的主语都是“elle”,且第三节第一句又是以“elle”开始,语音整齐划一,且二、三、四句中都以“...elle seule...”为开端,又增加了第二节的语音整齐性;要提到的是,二、三句中“elle seule”后的“hélas”与“et les...”在语音上有着近似相同的发音;而这四句中,从第一句的“coeur”,第二句的“dêtre”,第三句中的“moiteurs”,到第四句中的“rafrachir”,以依次递减的形式排列,都以[r]结尾,这又是语音上的一次有趣的统一。这些语音上的特点使得诗节处于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体中,产生和谐之感。
这首诗通篇存在大量的[l]、[m]、[n]、[r]的音素,使得梦境充满流动性,有一种神秘之感。
当然,不只法国的诗歌存在语音层次上的创造,中国的诗歌也不遑多让。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知道在中国的诗词中有“平仄”之分,“平”是指平直,而“仄”指曲折,四声调中除了“平”之外,其他三声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声运用遵循一定的格式,这便是“格律”。人们通过对平仄声的合理排列配置,使诗歌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五律诗首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语音节奏排列,颔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颈联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尾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这首诗属于仄起平收的格律。举以上两例是为了说明在语音层次上对诗歌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诗歌的价值。
语音层次是其他各个层次存在的基础,因此语音层次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语音层次理论运用得当,我们会对诗歌有更新颖的理解角度。
参考文献:
[1]郭永健.文学现象学——英伽登《论文学作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陈登.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
[3]吴子林.罗曼·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理论新解[J].温州大学学报,2011,05.
责任编辑:孙瑶